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历史 > 国族史记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

一,三国鼎立

(一)  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军阀混战。黄巾起义被镇压后,东汉中央集权势力大大削弱,地方州郡官牧和豪强势力大大加强,形成割据称雄的态势。此时,中央集权势力削弱了的东汉内部又矛盾激化,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董卓、、袁绍、袁术等带兵入京,杀宦官2000多人,彻底消灭了宦官势力。可暴虐的野心家董卓又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傀儡皇帝,自称相国,控制了中央政权,东汉名存实亡。190年,各地州郡牧,为了争权夺地,即以讨伐董卓为名纷纷起兵组成“关东军”(因在潼关以东,故称“关东军”)。于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就拉开了。关东军推袁绍为盟主,从东、北、西三面包围洛阳,攻打董卓。在关东军的威胁下,董卓挟持汉献帝由洛阳迁都长安。192年,董卓部将吕布、王允合谋杀死董卓,董卓另一部将李傕等又杀死王允,于是,关中大乱。以讨伐董卓为名的关东军,在董卓死后,并没有卷旗收兵,而是在他们内部又展开了激烈的内战。

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董卓离开洛阳时,纵火焚烧,使洛阳及其周围200余里以内变成了一片废墟;关中混战,使长安物价飞涨,当地数十万人民除被屠杀外,“二年间,相啖食略尽”;曹操攻陷彭城(江苏徐州),“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命百遺一,念之断人肠!”。辽阔的黄河流域变成了荆棘丛生的荒原。

经过混战、兼并,到199年,大的割据势力只剩下孙策(据江东)、刘表(占荆州)、刘璋(据益州)、韩遂、马腾(占凉州)、公孙度(据辽东)等,最大的割据势力是中原地区的袁绍和曹操。于是,于200年,袁、曹双方就爆发了官渡(河南中牟东北)大战。此战役中,袁绍有大军10万,战马万匹;曹操军不到二万。袁绍占有冀、并、青、幽四州;曹操仅占兖、豫二州。所以,从军事和物资供给上,袁绍占绝对的优势。但在政治上,袁绍恃强凌弱,不得人心;曹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抑制豪强,深得人心。在治军上,袁绍法令不严,内部尔虞我诈,士气不振;曹操赏罚严明,上下齐心,战斗力强。在用人上,袁绍任人唯亲;曹操唯才是举。这些方面的差距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战争的全过程中,曹操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发挥了其军事指挥才能,声东击西地解白马(河南滑县东)之危,斩袁将颜良、文丑,接着主动推屯官渡,“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阻扼袁绍大军不能前进一步。接着袁绍谋士许攸又投降曹操,暴露了袁绍屯粮之地,曹操遂率兵五千,直捣袁军屯粮要地乌巢(河南延津东南)。袁军军心动摇,全线崩溃,大将张郃又在前线投降了曹操,袁绍仅带800多名亲兵逃回河北,其余七万多袁军士兵被曹操坑杀。官渡之战是曹操以少胜多、军需供应以劣势胜优势的战争,它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后二年,袁绍忧愤而死,其子袁谭、袁尚互相争位。曹操乘隙攻击,杀袁谭,赶跑了袁尚,占有了袁绍原有的幽、冀、青、并四州领地。207年,曹操率大军追杀袁尚,出卢龙塞(河北喜峰口),穿过500里山路,向袁尚所投奔的乌桓王蹋顿根据地进发,并在白狼山下的柳城大破蹋顿和袁尚的联军,斩蹋顿,降服乌桓、汉人20多万。袁尚奔辽东,为辽东太守公孙康所杀。至此,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为了统一全国,曹操统一北方后,于208年就进攻占领荆州的刘表及依附于刘表的刘备。曹军尚未到荆州,刘表病死,少子刘琮继位,并投降了曹操。屯驻襄樊的刘备听到刘琮降曹的消息后,急忙向江陵撤退,在曹操的追击下,又弃江陵往下口,最后进驻樊口。刘备,河北涿县人系汉朝远支宗室。在军阀混战中,他一直没有固定的地盘,投靠刘表父子后,刘琮又降曹。在曹操追击不舍的情况下,大政治家诸葛亮(琅琊阳都,即今山东沂水人)在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终于出山帮他打天下。经过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指出了天下三分的趋势,并为刘备图霸一方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和策略。为了联吴抗曹,刘备遂派诸葛亮到江东柴桑说服孙权。孙权,富春(浙江富阳)人。父孙坚系袁术党羽,被刘表部将所杀,长子孙策继位。195年,孙策经袁术允许,渡江向江东发展,并得到江南和江北的周瑜、张昭等一批士族豪强的支持,在江东站稳了脚跟。200年孙策死,弟孙权继位。曹操在长版打败刘备,占领荆州后,就颐指气使地写信给孙权,说他要带领80万大军伐吴。面对曹操的恫吓,东吴文臣要降,武将要战,统一不起意见来。诸葛亮到柴桑后,和东吴孙权等分析了和曹军作战的有利形势,孙权等才下定了联合刘备共同抗曹的决心。曹操率水陆两军由江陵顺江而下,与孙、刘联军相遇于赤壁(湖北蒲圻西北),于是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中,曹军号称80万,实际只有20多万;孙、刘联军有五万多。因此从军事实力来说,曹军占优势。但曹军有很多不利因素,如长途行军,疲惫不堪;北军南来,不习水战,且军中疾疫流行;战线长,供给困难;军中成分复杂,相互猜忌;胜军南下,骄兵轻敌等。相反孙、刘联军数量虽少,但以逸待劳,补给容易;利益攸关,士气旺盛,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所以双方优劣明显无疑。双方相遇赤壁后,曹操初战失利,便把军队撤向江北岸。曹军因不习水战,便将船舰首尾相连。孙、刘乘机使计,即派将领黄盖率冲斗舰数十艘,载着浇注膏油的干柴,向曹军诈降。时东南风急,船行迅速,至距曹军二里多处,突放大火。东南风挟着熊熊燃烧的几十艘大船直扑曹营,因首尾相连而被捆绑着的曹舰船不仅不能反击,反而更易被烧,而顿时灰飞烟灭。于是曹军大乱,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孙、刘联军水、陆并进,曹军不敢再战,曹操率残兵逃回江陵。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胜利而告终,并仍是军事上以少胜多的名战,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后,曹操认定不能一时消灭孙、刘,故从东、南两面收缩战线,着力整顿内部,巩固后方。211年,曹操进军关中,平定了割据势力,韩遂及马腾之子马超逃往凉州,。曹操继续进军凉州,韩遂被部下所杀,马超投奔刘备,凉州归于曹操。215年,曹操又战败了张鲁,取得了汉中。这样,曹操就基本上鼎立于江北之地。

赤壁战后,刘备占有了长沙、零陵、武林、桂阳四郡,之后又向孙权借得南郡,占有荆州大部,于211年至214年再打败了刘璋,占领了益州,219年又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同时,部将关羽进攻襄樊,掳于禁、斩庞德,威震北方。这样刘备的势力范围就基本划定。

赤壁战后,孙权一方面与曹操争夺了荆州和江淮地区,另一方面派兵占据了广、交(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的岭南地区。之后又派吕蒙袭杀了关羽,把刘备势力全部赶出荆州而占领了整个荆州地区,于是孙权的势力范围也基本划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220 年,曹操死,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魏文帝),国号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在蜀称帝,都成都,国号汉,222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倾全国兵力,欲夺回荆州,双方战于夷陵猇亭(湖北宜都北),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狼狈逃回白帝城(四川奉节),不久,刘备死,子刘禅继位,诸葛亮辅政;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正式称帝,都建业(江苏南京),国号吴。至此中国历史上的“三国”就正式形成和存在了。

(二),三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概况 

1,曹魏时期。曹操虽未称帝,但他奠定了基业。因此,曹魏时期应从曹操开始。军阀混战时期,汉献帝历经曲折,从长安辗转至洛阳,曹操又率军抢先进驻洛阳,并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于是,曹操获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特权,这是其统霸天下的优势。诸葛亮在隆中和刘备分析当时天下形势时,也认为这是孙、刘无可比拟的曹操之优势。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接着他就置三官署、置承相、御史大夫,并自称为丞相,统领汉室。此时,曹操为矫正汉末的弊政,推行打击豪强的政策,具体政策是,在选用官吏方面,“抑制士族,唯才是举”。203年,曹操发布了《论吏士行能令》,批驳了下级“军吏虽有功能”,但“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的议论,提出了“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的选官制度。210年又下达了《求贤令》,更明确地提出了要选举那些出身低微的人做官,“明扬仄陋,唯才是举”。217年再发布了《举贤勿拘品行令》,强调,“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遺”。可见曹操确是求贤若渴。在曹操“唯才是举”政策下,“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这样,一大批有才能的中小地主被吸收入曹魏政权,有利于抑制豪强,革新政治,克服汉末之弊端。赤壁之战后,曹操虽认为不能在短期内击败孙、刘,但却认定曹氏取代汉室已大势所定,于是他就开始考虑选太子继位之事。曹操有25个儿子,其中曹丕、曹植、曹彰三个是最佳人选。面对文功武略又是长子的曹丕(实际是次子,长子曹昂战死,就居长子之位)、文采超群的曹植、武功拔萃的曹彰,曹操举旗不定。经过再三考虑,最后选定了曹丕为太子。220年(建安25年),曹操病死,曹丕顺理成章地袭爵为丞相、魏王。就在同年,曹丕逼汉献帝逊位自称天子,登基称帝,国号为魏,改元黄初,都洛阳。至此东汉灭。

曹丕在正式称帝前的丞相位上,改革了汉代的州、郡察举选官制度,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即州设大中正,也称都中正;郡设小中正,也称中正。以德才兼备,有鉴赏能力、有威望的人来担任都中正和中正。由都中正或中正来发现和评判本郡的人才,并分为九等或九品,送往吏部,任命官吏。九品中正制曾选拔了一些人才,为当时举荐贤能入官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后来中正的担任者就演变为世家名门贵族,他们所定的上品必然是世族名门,这就为后来的门阀政治开辟了道路。

曹丕称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首先将矛头指向对自己权势构成威胁的诸弟,特别是曹彰和曹植。在陪太后下围棋的过程中毒死了曹彰。对曹植也本想妄加罪名,置于死地。但曹植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使曹丕动了骨肉情,而使曹植免于一死。对其他诸弟,本应封王,但曹丕开始却降级封他们为侯,后来虽勉强封王,但给予诸多限制,致使诸王形同软禁于封地。即便如此,曹丕仍怕日后尾大不掉,临终前他又改封诸王为县王。曹丕分封诸王,防止诸王争夺政权的目的是达到了,但也造成了皇室孤立无援的后果,为尔后中央政权中权势大的司马氏篡权提供了方便。226年,曹丕于洛阳病逝,临终前选定太子曹叡,但在这关键时刻,他却忘记了父王曹操的嘱咐:“司马懿鹰视浪顾,不可付与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而将司马懿封为抚军大将军,做曹叡的辅政大臣。曹丕死,曹叡继位,为明帝,改元太和。

曹叡即位后,任用朴实无华的官员,使得内部局势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为南防蜀、吴,北伐辽东提供了物质基础。227年春,诸葛亮利用曹丕之死,出兵北伐,并开始势如破竹,占领了天水、南安和安定,使关中震动。曹叡派张郃率兵与蜀兵相遇于街亭,并大败蜀军。231年、234年诸葛亮又先后进行第四次、第五次北伐,曹叡派用兵如神的司马懿率兵抗蜀。司马懿以凭险坚守,拒不出兵的战术拖死了诸葛亮,最后迫使蜀军撤回,蜀魏战争告一结束。司马懿因阻击蜀军有功,被提升为太尉,掌握了曹魏军事大权。接着于238年,他又平叛了辽东太守公孙渊的叛乱。此时,司马懿已得到了曹叡的充分信任而位高权重。也正在此时,曹叡因极不检点,淫乐伤身,卧床不起,就把8岁的养子(因肆意淫威无亲子)曹芳托孤给曹爽和司马懿。特别托孤给司马懿时,反复嘱咐曹芳“你要看清楚,不要弄错!”并叫曹芳前去搂住司马懿的脖子,在场官员都被感动得流泪。托孤完后,当天曹叡即撒手人寰,离开人世。

曹芳称帝后,曹爽、司马懿辅政。曹爽恐位高权重的司马懿危机曹氏统治,便设法架空了司马懿,司马懿就将计就计地退避三舍,伺机反击。249年曹爽带着曹芳及宗室家族探望明帝陵墓而离开皇宫时,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即乘机发动政变,将曹爽党羽全部处死并灭三族,从此曹魏军政大权完全控制在司马懿手里。251年司马懿病亡,其子司马师继位,专擅朝政,总揽一切军政大权。逐渐长大成人的曹芳不满司马师的专权,而密谋除掉,夺回曹氏大权。但密谋泄露。司马师即以曹芳荒淫无道为由,废其帝位,立曹丕孙子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曹髦称帝后,一些地方亲曹势力不满司马氏的专权,而相继起兵反对司马氏的武装斗争。255年,扬州都督毋丘俭宣誓起兵讨伐司马师,被司马师镇压下去后,司马师因眼疾而死去,其弟司马昭继位,专擅大权。257年,淮南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起兵反对司马昭,又被镇压下去。东南亲曹势力两度被镇压下去后,司马昭就更进一步集军政大权于一手。皇帝曹髦只有虚名而无实权,无奈于郁郁之中赋《潜龙诗》:“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天。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司马昭得寸进尺,强逼曹髦封他为“晋公”,还威胁问:《潜龙》诗,将我当作鳅鳝,什么意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决心带微弱禁兵讨伐,在讨伐中被司马昭杀害。曹髦被杀后,司马昭又立14岁的曹操之孙曹奂为帝。曹奂称帝后,仍是司马昭专栏一切军政大权。司马昭为了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于263年,派邓艾、钟会、诸葛绪,分三路大军灭了蜀国,接着又除掉了钟会。此时,司马氏集团势力更强大,威望也进一步提高,并争得了部分名士的支持。篡位条件已经成熟,便于264年3月,司马昭以皇帝的名义给自己进爵位“晋王”,随之,自己的王妃也称“后”,世子也称“太子”。在一切就绪,只欠东风的情况下,于265年8月,司马昭忽然中风,并迅速恶化,随即一命呜呼,终于未过皇帝瘾。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继为相国、晋王。经过精心策划后,终于同年12月,司马炎废帝曹奂,自己称帝,改国号为晋,至此曹魏灭亡。总之,曹魏政权建立后,由于防范兄弟相争大于防范外姓篡夺,致使司马氏势力极度膨胀。司马氏虽然在抵御外患方面有功,但却居功自傲,胆大妄为,擅自专权,竟敢在曹氏政权五任传承中,废除两任,斩杀一任,最后篡夺了政权,终于证实了曹操关于“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患”的预言,实令人可悲。

曹魏在经济方面的政策主要是屯田制,其中有民屯和军屯。军阀混战导致土地荒芜,流民遍野,这为民屯提供了土地和劳动力资源。196年,曹操在许昌实行民屯成功后,第二年即下令“州郡例置田官”,设立民屯组织,招集流民,在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或军事上有重大意义的洛阳、颖川、河内、南阳、弘农、上党等地推行民屯。218年,司马懿向曹操建议推行军屯制,之后,即置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到军队中管理军屯事宜,从此军屯也大规模地推行。军屯的劳动力主要是士兵及其家属,基本单位是营,每营60人。军屯大都设在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地方,如魏、蜀和魏、吴边境。在和蜀相接的甘肃天水,有屯丁5000余人,“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在和东吴相接的淮河流域“淮北屯2万人,淮南屯3万人,12分休,常有4万人且耕且守”。除推行屯田制外,还安抚自耕农生产。首先是令地方官大力招徕流民,使他们回乡重返生产一线。这些返乡流民,除一部分为屯田农民和豪强部曲、佃客外,大部分则成为了自耕农。其次是对自耕农,劝课生产。如资助耕蓄、种子,予以奖惩等。这些自耕农有了土地和人身自由,生产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再加曹操颁布实施了田租户调令(根据民户不同的财产定出户等,再根据户等高低,摊牌多少不等的绢、棉、粮),并严禁地方官员对自耕农再实施任何苛捐杂税。这对安抚自耕农生产及恢复社会经济起了积极作用。为使屯田户和自耕农的生产得以保障,曹魏政府还修建了许多水利灌溉工程,如在合肥修建了芍陂、茹陵、七门、吴塘等堰,其中七门堰可灌溉1500多顷,芍陂堰则可灌溉数万顷;在淮颖地区修建了广淮阳、百尺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颖,大治诸陂于颖南颖北,穿渠300余里,溉田2万余顷;在关中开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3千余顷;在河北疏导高粱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这些水利工程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曹魏政府实施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一些措施,至曹魏后期即改变了北方由于军阀混战而造成的残破荒凉的局面。如被董卓烧毁的洛阳,至曹芳时,就恢复发展为“其民四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銆,天下四方会利之所聚”的繁荣都市了。从皖北到洛阳一带,又成为“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人口稠密地区了。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北方的手工业也有所恢复,如纺织业,襄阳的锦绣、朝歌的罗绮、房子的绵纩、上党的麻布等都恢复了生产。并成为当时有名的产品。冶铁手工业技术也不断改良,将效率低的马排和人排,改为水排,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总之,在曹魏经营时期,北方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地恢复和发展。

2,蜀汉时期。刘备入蜀前,刘焉、刘璋父子相继割据和经营益州。214年刘备战胜刘璋入蜀后,除依靠追随他入蜀的荆州地主外,还着意拉拢和利用刘璋旧部和益州地主。使蜀政局稳定下来。蜀、吴夷陵猇亭战役后,刘备死,其子刘禅继位,但大权由丞相诸葛亮掌控。诸葛亮以信赏必罚的法制手段,斩杀违反军令的马谡,免了有罪的官员李严、廖立;提拔重用了资历浅但有政绩的杨洪、何袛等官员。被世人称:“赏不遺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三国志》作者陈寿也说诸葛亮治蜀:“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历,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华肃然”。诸葛亮通过法治手段,使地主官员无不警觉,使蜀汉政治比较清明。

在经济方面益州土地肥沃,物产丰盈,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再加战乱破坏较轻,所以经济一直在发展。蜀汉建国后,诸葛亮专派1200丁护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农田灌溉,致使亩产粮食30斛以上。手工业方面,以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蜀地许多地方都产井盐,成都“家有盐泉之井”。临邛盐井工人已发明用天然气熬盐。故盐“利入甚多,有裨国用”。蜀锦驰名全国,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可见织锦业之繁荣,直到蜀亡,国库尚有锦、绮、彩、绢各20万匹。

诸葛亮在内修政治,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开始安定南中。南中即四川的南部、云南、贵州等地,当时总称为南中。蜀在南中的统治极不巩固,特别是刘备死后,南中多处少数民族头目发动叛乱,妄想脱离蜀汉。其中益州郡(云南晋宁)大姓雍闿杀太守正昂,并派孟获到处煽动反对蜀汉,蜀汉面临失去南中的危险。面对如此情况,诸葛亮经过一番内部整修后,于225年,分东、中、西三路大军平定南中,自己亲率西路主力,一路拼杀入云南孟获为太守的永昌(保山)。诸葛亮以“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最后是孟获心服而降。接着,三路大军于滇池会师,南中便被完全平定。接着诸葛亮将原有南中四郡改为六郡:越寯、建宁、永昌、云南、牂柯、兴古,选派熟悉南中情况的官员任郡守,一大批夷帅也充当了当地地位较低地方官。一些少数民族的头面人物,被调入成都中央政府任职。这样,南中地区就基本上得以巩固。此后,诸葛亮又迁移青羌万余家入蜀,组成了一支“所向无敌”的劲旅。同时向夷人征调金、银、漆、朱砂、耕牛和战马等,以备北伐。诸葛亮平定南中,打开了南中地区的闭塞状态,加强了该地区各族人民同汉族人民的友好往来,这对加强民族团结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在安定南中的同时,为北伐与曹魏争夺中原的需要,诸葛亮又派邓芝使吴,恢复了因夷陵之战而破裂的吴蜀联盟。这样北伐的条件成熟了。227年,诸葛亮即上奏后主刘禅北伐的《出师表》,228年则亲率10万大军出岐山,开始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响应,关中震动。正在这进军的大好形势下,前锋指挥马谡却违反诸葛亮的军事部署而失战略要地街亭。这样即失去了继续进攻的据点,诸葛亮十分痛心而又无奈地退兵。同年冬至229年又进行了第二、第三次北伐,但粮尽而退兵。231年、234年,诸葛亮再进行第四次、第五次北伐,老谋深算的魏将司马懿采取坚壁防御,拒不出战的拖累战术,终于将诸葛亮拖死于五丈原,最后被迫退兵。诸葛亮功败垂成的北伐,决定了蜀汉必败的命运,但这种失败主要是魏蜀力量对比悬殊所导致。诸葛亮仍不失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姜维先后辅政。这时曹魏内部,曹氏与司马氏内斗不休,无隙伐蜀,东吴也无力伐蜀,于是,三国之间相安10余年。期间,继任辅政大臣都不如诸葛亮威望高,对刘禅的约束力大大降低,于是其骄奢淫逸,只图享乐,不问政事。262年,辅政大臣姜维奏报魏军有犯,可刘禅轻信宦官黄皓馋言,不听姜维忠告,不做任何防范准备。263年,魏军果然分三路大军伐蜀。其中魏将邓艾出奇兵,经过700里荒无人烟的崎岖山路,越过剑阁天险,长驱直入,兵临成都城下。面对来敌,刘禅贪生怕死,拒听其子白帝王刘湛关于决战的意见,而听了光椂大夫谯周关于降魏的主张,率领太子、百官,缚住双手,抬着棺材,到邓艾军营投降,蜀汉灭亡。刘禅以亡国之君,受辱敌国,安享魏给予的优厚待遇而乐不思蜀。

3,孙吴时期。孙吴几十年统治的阶级基础是世家豪族。军阀混战时期,江北大族流亡江南和江南大族联合构成了孙吴政权的阶级基础,到了后期,以吴、陆、朱、张为首的江南大族压倒了江北大族,在政权机构中居于领导地位,如陆氏一门出二相、五侯、将军10余人。这样,江南大族则成了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为了保证世家豪族的利益,孙吴政权推行了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所谓复客制,即免除世家大族所占有佃客的赋役。这样,世家大族就乘机占有大量的佃客。佃客地位低下,犹如大族的私奴。所谓世袭领兵制,即允许大族将领所统帅的兵士可以世袭,直到后烈有罪而免。兵士要为将军种地,服各种杂役,犹如将军的农奴。

在世家豪族阶级基础上的孙吴政权和曹魏一样,也是继承者虚弱,辅政大臣擅权专横,内斗不休,国势渐衰。孙权称帝后,早期尚能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知人善任、去邪避奸;关注属下、从善如流。因此君臣和睦,上下同心,国内经济政治形势都呈现良好态势。但晚年则刚愎自用,猜忌群臣,听信奸佞,排斥忠良,与前期相比,判若两人。这样就使奸臣吕壹之类当道,忠臣张昭、顾雍、陆逊等被陷害。252年,孙权病死,年仅10岁的太子孙亮继位,中书令孙弘、诸葛恪同受遺命辅政。

孙亮即位后,辅政大臣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先是诸葛恪杀死了孙弘,接着是曾支持诸葛恪杀死孙弘的侍中孙峻又杀死了诸葛恪,把持朝政。256年孙峻病死,其从弟孙琳继其位,把持朝政。孙亮逐渐长大,不满孙琳的专权,于是便密谋其岳父卫将军全尚除掉孙琳,不料全商系无能之辈,泄露消息,孙琳则先下手为强,包围皇宫,扑灭了事变,废去孙亮帝号,贬为会稽王,立孙亮兄孙休为帝。

孙休继位后,即封孙琳为丞相,孙琳子弟孙恩、孙据等五人为将军。孙琳一门,权倾人主,自吴开国以来所仅有。孙休贵为君主,不满手中无权力的现实。于是又密谋左将军张布、丁奉处死孙琳,并诛灭孙琳三族。孙琳死后,封丁奉为大将军,加左右都护,张布为中军督,布弟张郃为都亭矦。孙休执掌权柄后,国力已无可挽回的衰弱了。在无望中,孙休突发重病,于264年死去,遺命丞相濮阳兴辅政太子。

孙休死后,国内叛乱频繁,再加蜀汉新亡,曹魏虎视眈眈。因此举国一片恐慌,希望有一年长的国君当政,以便固国自保。于是濮阳兴、张布等去说服了孙休妃朱太后,立当时看来较好的,年23岁的孙皓为帝。孙浩即位后,颇有振作之象,办了几件好事。但很快即暴露出其骄纵暴虐、骄奢淫逸的本性。首先是杀了举荐其为帝的濮阳兴、张布并灭其三族;又杀了同意其称帝的朱太后;再杀了对其政权构成威胁的孙休的2个稍长的儿子。如此恩将仇报,真是不如禽兽。接着是耗费巨资营建昭明宫。昭明宫豪华壮丽,穷极技巧,方五百丈,宫内富丽堂皇,宫外假山楼观,供孙皓恣意享受。孙皓在声色犬马享受的同时,听信和重用奸佞小人何定等,残骸忠良车浚、张尚、楼玄等。正在孙皓沉湎于酒色而不醒时,279年冬,西晋大军进攻孙吴。早已因腐败堕落而军心涣散的孙吴军队一触即溃。次年3月,建宁失守。孙吴亡,孙皓则和蜀汉刘禅一样,自缚双手,带着棺材,率百官到晋军大营投降。孙皓被晋军押至洛阳,开始了亡国之君的屈辱生活。

在经济方面,北方军阀混战时,江南相对比较安定,破坏较轻。同时江北人民为了避战,大量渡江南迁,仅213年,一次就渡江南下10多万户。江北人民南下,不仅带来了劳动力,也带来了生产技术,为开发江南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开发江南方面,孙吴首先是挖掘山越人的潜力。山越人是古代越人的后裔,他们多居住在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的山区。孙吴政权建立后,曾多次派军队对山越人民进行掠夺性的征伐,迫使山越人民无法原地生活而下山至平原生活。孙吴将下山来的山越人,年轻的编入军队,老弱妇编入郡县户口务农。因此。山越人民下山后,和汉族人民一道开发江南,为江南经济发展做了贡献。其次是实行屯田制,并分民屯和军屯。政府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来管理民屯。民屯规模大,238年——250年仅毗陵民屯就有屯田客数万人之多,如前所说,孙吴可以将这些屯田客作为赏品赏给将帅。因此屯田客受着非人的待遇。军屯的劳动力主要是士兵,士兵在将帅的统领下,且耕且战,“春惟知农,秋惟收稻,江渚有事,责其死效”。孙吴的军屯规模也大,如安徽庐江军屯,于235年,就有佃兵数千家;诸葛恪也强逼山越兵数万佃耕于庐江皖口。在民屯和军屯的基础上,江南垦田面积不断增加,京都南京“其四野则畛域无数,膏腴兼倍“。同时有些地区可收两季,因此亩产大大增加。在手工业方面有武昌的冶铸业,浙江的海盐和江苏沙中的盐业,诸暨、永安的丝织业都很发达。孙吴的造船业更发达,在福州设典船校尉专事造船。所造的战船,有上下五层,容兵3000多。孙吴曾多次派遣万人船队北上辽东半岛,南下海南岛、台湾等地商贸往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统率甲士万人,航海到达夷州(台湾当时称夷州)。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载。

    二,两晋和南北朝

(一)两晋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280年又灭东吴,混战、分裂了90年的中国又得到了统一。但由于西晋王朝极其腐败,甚至出现了在皇帝支持下的豪族比富的荒谬现象,于是导致了‘八王’之乱。在西晋内乱之际,北方的匈奴族、羯族、氐族、羌族、鲜卑族等五种少数民族乘机入侵,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交织下。仅统一30多年的西晋王朝即于316年被匈奴人所建立的汉国帝刘聪所灭亡。于是出现了北方五种少数民族于304年——439年建立的十六国并大混战的现象,史称“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后,司马氏的司马睿又跑到了南京于317年建立了东晋。

东晋政权是西晋门伐士族制度的继续和发展。在士族中有南渡的北方士族和原来的南方士族,在南渡的士族中有早渡的、晚渡的。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南渡的士族都有矛盾。而东晋政权又控制在这些士族之手,因此东晋政权开始是一个不稳定的政权。在东晋政权中,也有不乏北伐,恢复疆域的志士,如祖狄、桓温。但祖狄出师未捷身先卒,桓温三次北伐失败。至373年,晋孝武帝司马昌明即位,谢安控制朝政。383年北方的前秦符坚率兵近百万南渡,企图一举灭亡东晋。谢安闻符坚大军南下,沉着冷静,组成了以其弟、子、侄为指挥的八万多将士,与秦军先后相遇于寿春和淝水,最后在淝水以少胜多,击退了百万秦军。淝水之战的胜利,鼓舞了晋军的士气,安抚东晋地域人民的心,为南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确定了长期的南北对歭的局面。

淝水之战后。南方呈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但东晋政权没有利用这有利时机来进行社会改革和发展经济,而是变本加利地剥削和压迫人民群众,致使社会矛盾激化。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在这上下矛盾重重之际,导致了东晋末年孙恩、卢循领导的起义。东晋政权派刘裕率军镇压。刘裕在镇压各路起义和讨灭桓玄、灭南燕过程中,势力不断膨胀,基本控制了东晋政权。417年又再次北伐,灭后秦。通过以上活动,刘裕在地主统治阶级中的威望不断提高,篡权换代的条件日益成熟,于420年刘裕终于废除了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武帝),国号宋。长达103年的东晋王朝结束了,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南朝时期。

    和东晋对应的是北方五胡入华所建立的十六国。十六国分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建立了后赵、前燕、前凉、前秦、代国等。其中氏族首领苻坚所建立的前秦进行了经济上、思想上、政治上的改革而强大起来,于376年先后灭掉了前凉和代国,短期统一了北方。从384年至439年的后期所建立10多个政权,在相互兼并、拼杀中,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重用汉族官员,以汉族文化,实行统治而逐渐强大起来,于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焘最后灭掉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历经135年的北方16国时期结束。

(二)南朝

刘宋王朝建立后,刘裕进行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改革,但刘裕称帝不到3年即病死,其子义符、义隆先后即位。义隆(文帝)在位期间,政治修好,社会安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社会生活逞现了小康局面。这时统一了北方的北魏拓拔焘政权率大军南下,企图吞并刘宋政权。刘宋政权也乘国力增强之时,派兵分东西两路北伐抵御。在抵御魏军南下过程中,虽军民合力,迫使魏军北撤。但魏军北撤时,进行大肆烧杀劫掠。从而使刘宋国力大大削弱的同时,防线也步步南撤。宋魏战争后,刘宋政权内部矛盾加剧,相互残杀,政治日益腐败。随之阶级矛盾愈益尖锐,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在这统治集团危机四伏的情况下,禁军统帅萧道成于479年乘机夺取刘宋政权,改国号齐,史称南齐。   

萧道成即位称高帝,在位4年即死,其子继位称武帝。高武两帝推行了一项重要政策,即整顿户籍。但在整顿户籍过程中,检籍官贪污舞弊,结果越整顿越混乱,而导致人民群众起义反抗,社会矛盾加剧。同时齐政权腐败,层层敲诈勒索。皇帝勒索官员,官员敲诈百姓,为此人民群众在起义反抗的同时,宫庭宗室也相互恶斗残杀。在齐宗室相互残杀中,萧道成的族弟萧衍于502年起兵称帝,建立梁朝。                               ,

萧衍即位,称武帝。梁武帝是一个贪残、愚蠢、虚伪的皇帝。他在位47年期间,北魏已经衰弱,无力大举南下,客观上有利其统治。他以寒典章机要,起用东晋以来湮没无显的士族,面面俱到地照顾统治阶级各阶层的利益。于是各级官吏肆意草菅人民,鱼肉百姓,然后再把草菅、鱼肉来的部分献给梁武帝。梁武帝却鼓励说:“献物多者,便云称职;所贡微少,言为弱惰”。为了痲痹人民群众,巩固其统治,又大力提倡佛教,并诡称自己要当和尚,再须群臣以巨款将其从佛门赎回。梁武帝如此贪腐、荒淫,必然激起人民群众的反抗。所以在萧梁时期,人民起义反抗的次数和规模都大大超过了宋、齐时期的总和。梁武帝贪心膨胀,在政治腐败,国力衰弱的情况下,却大举伐魏,结果惨败而归。547年,东魏大将侯景与其当权者发生矛盾,便以其所据13州献给梁为条件,而归附了梁。后来东魏又提出以交换侯景为条件,表示与梁和好。梁武帝不顾大臣们和侯景的反对,答应东魏的条件,结果逼着侯景起兵反抗,而形成了“侯景之乱”,萧衍死于“侯景之乱”,侯景也死于梁高要太守陈霸先之手。“侯景之乱”是梁朝历史的转折点,乱后土地大量丢失,原来长江以北的土地全归西魏、东魏占领。同时社会经济遭到大破坏,逞现了“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的残景。晋初南下的百家士族已“覆灭略尽”。此时在西魏、北齐的挑唆下,萧氏家族互相残杀,陈霸先则乘机废萧氏,自立为帝,称“武帝”,国号陈。

陈建国之初,萧氏复辟势力和地方土豪势力,仍割据一方,威胁陈朝政权。陈武帝着力粉碎萧氏复辟势力以后,又以笼络和征剿的办法,逐步收复和消灭了各股土豪割据势力,政权得以巩固,同时社会安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573年,陈将吴明乘北齐大乱之机北伐,占领了原属北齐一些地方。北齐被北周灭后,吴明再次北伐而失败并被俘,同时主力消失。南朝国势开始衰弱。583年,后主陈叔宝继位,加重对人民群众的剥削,“税江税市,征取百端”,人民群众苦不堪言。同时,后主大修宫室,荒淫奢侈,更迫使“百姓流离、僵尸蔽野、神怒民怨、众叛亲离”。正在这时,北方的隋朝已强大起来,589年,随军南下,攻入建康,俘后主,陈亡。自420年至589年,长达169年的南朝则结束了。

(三)北朝。北朝包括北魏及北魏分裂后的西魏、东魏、北齐、北周。北魏的文化层次较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因此社会矛盾也必较尖锐,在其治下的各族人民不断起义反抗,其中较大的即盖吴领导的起义。但北魏统治者善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统治方法。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魏孝文帝进行一系列改革,如在经济方面推行了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解放了生产力,增加了政府收入,增强了国力。在政治文化方面,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魏孝文帝的改革,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民族融合的成果,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和以汉族为主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放弃狭隘民族意识,冲破了重重阻力,取得不小的改革成果,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出了贡献,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改革家。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国力一度增强。但融合后的各民族的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调整,再加之沿袭了汉族门伐士族的特权制。因此北魏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始终相互交织,不断激起人民群众的起义反抗。大的起义反抗有四部分:北方的边镇起义、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通过这些起义,最后形成了两大割据势力,即东方的高欢和关中的宇文泰。534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迁都邺,史称东魏;535年,宇文泰立元宝烥为帝(文帝),都长安,史称西魏。从此统一北方96年的北魏结束了。北方又开始了分裂局面。东魏、西魏割据时间很短,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东魏,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西魏,建立北周。从此又形成了北方北齐、北周对立的局面。       

北齐政权以鲜卑为优,视汉族为奴,因此民族矛盾一直比较尖锐。虽然又整顿和实施了均田制,但门伐士族力量大,土地仍为豪族地主霸占,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流徙。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仅使国库收入减少,而且社会也动荡不安。特别是北齐政权一直昏庸腐败,穷奢极欲,不断加重人民的负担,迫使人民群众起义反抗,社会危机日甚一日。正在这时,终于被日益强大起来的北周于577年灭亡了。

北周政权同样是以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组成的政权,但没有优劣的民族歧视,同时建立了计账和户籍制度,在有力地抑制贵族门伐势力的同时,也正常地推行了均田制。还建立了削弱宗室大臣权力的府兵制,由宇文泰直接控制24个府兵将军。至周武帝时,还特别推行了灭佛的政策,574年,下诏:禁断佛、道二教,没收僧侣地主的寺宇、土地、铜像、资产归国库,近百万僧尼编入户籍,以“求兵于僧尼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北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而一天一天地强大起来,于577年便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周武帝灭齐后,还把灭佛政策推行到了原来的北齐地区,同时还释放奴婢、放免杂户,这就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周武帝死后,其子宇文赟继位,为宣帝。周宣帝荒淫奢侈,即位二年后死去。此后北周大权则旁落于外戚杨坚手里了。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