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化 > 村寨世居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关于贵州皮林“過化”摩岩的往事

       坐落在今黔东南州黎平县境内六背山脚下的肇兴镇皮林村,是侗族聚居大寨,旧地名称“笔洞”。相对于以前评说贵州省人无三餐饱、地无三里平的说法,这里是难得的一块盆地;相对于聚居在湘黔桂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侗族人,也算得上历史悠久,人文广茂。

关于皮林“過化”摩岩的往事

       寨前一座“珠岜枪山”崖壁上的刻有“過化〞二字,见证了历史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皮林人生息繁衍、遵循祖传,崖壁上醒目的雕刻大字“過化〞至今保护完好,字迹清晰。是皮林一代代人用石灰涂层上去,现在属于县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人们对“過化”二字其中的寓意解读却也不尽相同,年代久远,甚至在传说中把它神化了。为解读“過化”二字的来龙去脉,本文将从三个角度来梳理它的真实用意。

       一、“過化”二字是一个汉语词汇,基本含义:指被过分地改变、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性质。详细解释:過化是由“过”和“化”两个字组成的词语,表示事物被过度改变或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性质。这种改变可能是由于外界的某种影响或原因导致的。使用场景:過化这个词语可以用于描述各种事物的转变过程。例如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态度或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可以用来描述某个事物的本质或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关于過化这个词语的具体故事起源尚无确切记载。但是根据文献记载過化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作品中。在古代,人们常常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一些事物的改变过程。词语结构:过化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语,由“过”和“化”两个字组成。“过”表示过度、超过的意思;“化”表示改变、转化的意思。

       二、今皮林有“過化”二字阴刻楷书,落款为——邓子龙书。解读“过化”石刻的真实含意,不得不从历史文献溯源,这也许是曾经皮林人祖先们一段深痛的往事……

       根据资料记载,邓子龙,是明代抗倭名将,字大千。别号虎冠道人。江西丰城杜市镇邓家村人。魁伟敏捷,骁勇善战,嘉靖三十七年(1558)中武举。后赴福建、广东沿海抗倭,由小校升至把总。曾参与镇压江西、广东等地农民起义。 万历二年(1574)迁铜鼓石守备。不久,署部指挥佥事,掌渐江都司。后升参将,领兵平息麻阳(今湖南麻阳西南)苗民金道侣起事和五开卫(今黎平)兵变。万历十一年(1583)“笔洞”今皮林村,因实行“一条鞭法”即把原来规定的地税、贡纳、徭役、人头税等都归入田赋里面,按亩征银而引起“笔洞”今(皮林村)百姓抗税行动,震惊朝野。于是,就有了邓子龙参将奉朝廷之命,率家丁亲征皮林地区。

       皮林地区农民轰轰烈烈的抗税抗粮行动,被官兵强制镇压。事件平息之后,邓子龙命人在皮林大坝河对面石帽山前正中的崖壁上,刻下几米长宽的“過化”两个醒目大字,遥远可见。一可以警示人们;二可以刻下功绩,“过而化之”记录下平身所平息的事件。

       邓子龙用心良苦,深谋远虑,为了人们从思想上归顺朝廷统治,并从精神上诱导,传播一些说法,至使老人们相信患红眼疾病,或将要发生的寨火等现象与“過化”字迹模糊不清有关。每当遇到这种天灾人祸,人们需要保持“過化”字迹清晰,方可保全寨平安,这传说流传至今。

       三、邓子龙既是一名参将,也是一名书法家、更是“风水学术高人”,精通《地理五诀》著有《横戈集》《阵法直指》等。他的到来便看出皮林风水宝地,害怕地灵人杰危及朝廷统治,于是就有了不少民间传说版本,说是邓子龙〝一鞭两斧”破坏了皮林的山水龙脉;将珠岜枪山斩断为两截,将东泉山劈为两瓣,一线天的奇迹,是他的作为。其实世间哪有神功,封建迷信传说使其神化罢了!

       皮林村的河道,根据历史传说推测、考证,在宋代前东边河道是从寨中(井登)过境流向西北方向绕村前缓缓流向洛香汇入都柳江。(见图一)

关于皮林“過化”摩岩的往事

       是谁主导修改河道?或许是事物与历史的巧妙结合,又或许是邓子龙这位风水学术高人,为改变风水宝地不怀好意的“杰作”?大约在公元1584 以后,对原有的河道改变成了如今的河水流向。而勤劳本分的先祖们将原来的河道分段改造成的 78 口鱼塘,(见图二) 

关于皮林“過化”摩岩的往事

       鱼塘都是有名有姓的,以某某人名姓氏鱼塘来称呼,最大的一口是寨西北面楼门路旁的“登四公”直到解放后七十年代集体制时归六生产队所有。当人们在填塘建房时,淤泥下面全是河沙、鹅卵石等,它验证了原河道的遗迹,更符合了皮林历史性河道变迁原因所在。

       本文是对過化二字的初步了解,根据“過化”崖壁石刻资料记载,时间和地点,以及故事里的历史人物和传说及河道的变迁,作出推测论述、解读,请诸位读者细品……

文中情节内容如出现不符合客观真实性,恳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皮林吴氏  

2024年5月28日


上一篇:发展乡村旅游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吴应华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