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分布 > 分布概况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浙江三门县珠岙镇吴岙村吴氏

       在三门,吴姓村落有东谢、桥下、竹墩、三岔、南岙、陈岙、菜湾、上界溪、下界溪等十来个,它们都是吴岙村的分支。今天的村有名堂就带大家走进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珠岙镇吴岙村。

       据《吴氏宗谱》记载,唐昭宗乾宁年间(894~898年),吴集义携妻叶氏和儿子隐居宁海县仙岩乡唐峰山下。见此地环山带溪,如鱼得水,故取名“鱼濠”。在三门方言中,“鱼”与“吴”,“濠”与“岙”为谐音,村民又以吴姓居多,后人就改称为吴岙。

       吴岙地处天台、三门、临海三县交界,历史上就是台州府通往天台县的官道所在。明清时期,吴岙民间贸易活动活跃,吴岙古街渐渐形成,成了周边三县百姓物资集散中心。

       吴岙古街似“弓”型,宛如一条蜿蜒曲折的龙脉。街面商铺大多为两层木结构楼房,楼下为店铺,楼上卧房。木楼房没有繁华雕琢,简单质朴,户与户之间以骑马墙相隔,店前留近一米余宽的走廊,方便行人雨天行走。

       斑驳的木板墙上还隐约可见商号,村民们说,以前这条古街上土特产、小百货、布匹、中药、理发、客栈一应俱全,还有贩盐市场,足见昔日古街上商贾云集,市井繁荣之景象,令人驻足遐想。

       吴氏宗祠在吴岙街中段,建于清嘉庆5年(1800年),占地面积460平方米,整体建筑构造讲究,在台州各祠堂中独树一帜。

       吴氏始祖泰伯是吴国第一代君主,因此吴氏宗祠是仿造皇帝金銮殿式样建造的。宗祠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厅、后寝三进建筑。

       门厅为木牌楼建筑,明间后檐设戏台,戏台四柱,施藻井,屋顶为歇山翘角,龙吻脊,飞檐翘角,造型优美。正厅明间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带前后单步,次间五柱七檩。后寝天花板上彩绘云龙等各种图案,非常大气。

       门厅与正厅之间,有一条由石板铺成、1.55米宽的甬道,名叫“黄道街”。“黄道街”穿戏台而过,每逢重大节日,全族人来拜祖的时候,才会打开中门并将戏台中间的木板拆下,让族人行礼穿过。

       宗祠内还保存着由将仕左郎、台州路宁海县主簿胡长孺撰文,中奉大夫、集贤院侍讲学士赵孟頫书丹并额篆的《吴霁山先生墓碑》。

       吴霁山是吴焱的号,吴岙吴氏第十四世孙,宋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曾任池州东流县尉、绍兴府支盐仓管事,宋亡后弃官回乡,散尽家财替村民缴纳赋税,深得后人的尊敬和爱戴。吴霁山墓建于吴岙的宅后山,供后人凭吊。

       “唐峰山下语溪桥,三塘七井半边月,六板桥头十二窗,水阁凉亭廿支柱。”这是流传于吴岙村的一首歌谣,道出了吴岙村的几大特色。

       吴岙地处唐峰山下,村口有一条小溪叫吴岙溪,也叫语溪,溪上横跨着一座6墩7孔石板平桥--语溪桥,长约35米,宽2米。桥两侧没有栏杆,桥墩采用方形石横纵叠砌而成,顶部两头尖,桥面由5块宽约0.4米的长石条排列合并而成,尽显沧桑。

       唐峰山下语溪桥

       穿行于吴岙的小巷中,时见古井民居,村民说,村中曾有三口池塘、七口水井和一弯如半边月的水池。月池位于吴岙村中心,长14.8米,最宽处为6.6米。

       吴岙村有一条名叫垂带河的小溪,溪边原有一座由6块青石板铺就的平桥,溪两侧的民居墙面有十二扇精致的石窗,而如今石板桥被水泥路覆盖,十二窗也已不见。

       三塘七井半边月

       六板桥头十二窗

       在吴岙古街东头有一座木结构的桥亭,叫合波亭。古亭原为明清古道经商行路通衢所建,已有六百年历史,现是村民休闲纳凉的好地方。

       水阁凉亭廿支柱

       行走在吴岙古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感受那份古老而淳朴的乡土风情。

       珠岙镇吴岙村


上一篇:江苏各地吴姓乡村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内容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