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赣东北吴乐村稻浪铺金,文化广场上鼓乐齐鸣、人声鼎沸。10月22日,历经一年多修缮重建的吴乐村戏台正式落成,来自无锡祖地及赣东北鄱阳、婺源、景德镇等多地的千余名吴氏宗亲齐聚于此,共同见证这座承载乡土记忆的文化地标重焕新生。
乐平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的美誉,境内现存400余座明清至民国古戏台,其“建筑与戏曲艺术交融”的独特风貌早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乐村的戏台便是这一文脉的鲜活延续,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曾是村民议事、祈福、观戏的“精神家园”。至上世纪末,戏台因年久失修逐渐损毁,“无台可唱”成了几代村民心底的遗憾。此次重建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300余平方米的戏台以传统榫卯结构匠心搭建,“三间四柱”“歇山顶”“藻井”等标志性元素一一复原,台柱上“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的戏联,更将戏曲的教化内核与文化底蕴镌刻其间。
庆典现场暖意融融,金鳞翻涌的舞龙队盘旋戏台四周,以“龙腾戏台,福泽乡梓”的寓意送上祝福。
剪彩仪式与宗亲致辞环节后,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吴仁山、副会长吴益明两位宗贤率先伸出援手,现场捐款合计五千元,专项用于戏台后续文化活动开展,善举赢得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整场庆典的高潮,当属吴仁山率队主持的泰伯公敬奉仪式。“泰伯公‘三让天下’的高风亮节,是吴氏精神的源头活水。”随着男主持人的话音落下,吴仁山与吴益明等宗亲代表共同为泰伯公塑像揭幕,随后郑重恭迎无锡泰伯庙的古井水与庙土入村——这泓圣水、一方故土,恰是祖地文脉与宗亲情谊的鲜活见证。全体宗亲肃立起身,齐声诵读吴氏子孙誓词:“圣水为证,故土为凭,修身齐家,报效家国”,铿锵誓言穿越乡野,直抵人心。
吴仁山在讲话中动容阐释对吴氏“至德”文化的理解:“现在之福来自祖宗,不可不享,享之必报。”他强调,泰伯“三以天下让”的胸襟、季札“挂剑守信”的赤诚,早已融入吴氏家族的血脉,沉淀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此次跨越千里赴乐平,正是以戏台为纽带,深挖家族文化内涵,通过祭祀祖先、传承家风,让谦让守礼、崇德尚义的祖训在新时代落地生根。
展望未来,吴仁山寄语全体宗亲:“未来之福始于子孙,不可不培,培之必昌。”他坦言,戏台承载的文化记忆与宗亲凝聚的家族温情,是最宝贵的财富;唯有坚守“走正道、办正事、积厚德”的准则,为子孙铺垫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才能让泰伯开创的“至德”精神焕发新的活力。
此次活动的意义深远绵长:于家族,泰伯圣像、祖地信物与宗亲善举交织成纽带,联结了千里宗谊,让“至德”家风有了可触可感的传承载体;于文化,它让乐平古戏台这一非遗遗产“活”了起来,为赣剧传承搭建了鲜活平台,实现了建筑遗产与艺术遗产的共生共荣;于乡村,戏台成为凝聚人心的“文化客厅”,更以文化赋能激活乡村振兴动能,为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