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化 > 文化艺术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以璧经领四川乡荐”怎么解释?

        前些年笺注明朝广安吴伯通(字原明,号石谷。1441—1502)《石谷达意稿》卷十七《归田清乐图诗序(壬子,1492)》,遇到了“以璧经领四川乡荐”一句话:《归田清乐图》者,杭城士大夫送其通守吴君一震归休而作也。其诗则以道其情焉。一震,吾州属县邻水名士也。天顺己卯(三年,1459),以璧经领四川乡荐,游国学,学以大进,试事秋曹,益以明于法。当时对“璧经”的笺释是:“璧经”,文献中多有,如:《国朝献征录》卷之九十三潘埙(字伯和,号熙台。1476—1562)《河阴令张公素传》:“(素)卒年八十,有九子。雍,字尧化,号淮川,弘治间以璧经发策南畿,未就。”孙承恩(字贞甫,号毅斋。1481—1561)《文简集》卷二十九《赠莆田郑都谏擢南京通政序》:“比予主会试,君以璧经佐予校阅。”璧经,当即“壁经”:《汉书·艺文志》:“《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壁经,或称“壁书、壁中书”。此代指儒家经典。这里当借用为“明经”。明清称贡生为明经。最近,因《<石谷达意稿>笺注》即将交付出版社,又对整个文本捋了一遍,发现这个笺注是无知罔说。过去士子考试,要以某一经作为考试科目,如吴伯通是以“易(经)”乡试(省考考举人)“易魁于乡”、会试(京考会元):吴伯通:贯四川顺庆府广安州人,民籍。州学增广生。治《易经》。字原明,行一〔二〕,年二十四,四月初三日生。曾祖海。祖友能。父辅〔黼〕。母辛氏。永感下。兄伯良,弟伯淳(湻)。娶欧氏。四川乡试第三名,会试第十五名。——天一阁藏英宗天顺八年甲申(1464)《登科录》按:伯通英宗天顺六年壬午(1462)举人。登科录“行一”当作“行二”,伯通上有兄伯良(达意稿卷二十五《显考封文林郎大理寺右寺右评事府君吴公墓记》)。伯通登科本应在上年癸未(1463),因考院失火延期。是科亦称癸未科。达意稿卷十一《纪梦》“南省火”说的就是这档子事。会元殿试时才不管你原来试的什么经,一律就“御制”题目“代圣人立言”。本序是为大竹籍举人(1465年邻水复县后为邻水籍)吴尚东(字一震)“引年致仕”而作。尚东只是以举人任县令、府通判,因此其中举之时是以治“壁经”——《(尚)书》考上举人的。如此一来,“以璧经领乡荐”(乡荐,由州、县荐举。“领乡薦”,特指考中举人)就明白易懂了。  

2025.4.18于重庆


上一篇:重回故乡记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内容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