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翻译:
序言:
从前在汴梁时,我的老朋友丁是夫以古人之道治理确山县,但不得志,最终拂袖辞官归乡。我曾写过四首近体诗送别他。当时,吴尚东(字一震)正担任西平县令,他因宽厚仁爱受百姓爱戴,又因清廉正直得到上司赏识。如今他在杭州担任通判已六年,声望和品行始终如一,但官场形势比丁是夫当年更加艰难,未到退休年龄,他就因病坚决请辞。有人想挽留他,却未能如愿。我与吴一震,从职位上我是他的上司,但从情谊上我们是朋友。我无法让他安心留任,对此深感愧疚。在他离任之际,我写下这首诗,表达对他去留的复杂心情。
诗一:
唉!靠近山脚,水渠边,我为何还要在尘世泥淖中挣扎?从此换上青鞋布袜,归隐田园吧!
诗二:
晚年常梦见山林泉水,如今终于从宦海抽身,如飞鸟般轻盈离去。
多少未归之人已白发苍苍,而你却早早退隐,值得史册留名。
云雾深处,溪边竹林环绕你的小屋;山城外,雨水滋润你的农田。
行止进退皆有道理,懂得时机、合乎道义,才是真正的高贤。
诗三:
天下车书一统,盛世如凤凰栖于梧桐。
功成身退本是天道,兴尽而归,海上风平浪静。
江水滚滚,白鹭远去;天空辽阔,目送归鸿。
为官一任,处处留下清白,这便是孤臣报国的赤诚。
诗四:
从前困于官场如笼中之鸟,如今重返山林,复得自然。
白玉难保无瑕,但晚节未失;黄金易散如朝露,何必贪恋?
闲来在东篱下吟诗,梦中仍心向朝廷。
大丈夫俯仰无愧,无论戴不戴乌纱,头顶都是同一片青天。
诗五:
你曾学孔子弹奏太古琴,在花县(指任官之地)传扬清雅之音。
如今官场沉浮,今非昔比;白发催人,昨日已远。
人间荣华不过大梦一场,唯有清闲自在,方能寻得幽趣。
本想再弹一曲《南风》,但心中仍难忘辅佐圣君的赤诚。
赏析:
1. 主题思想:
这首诗是送别友人吴一震(吴尚东)辞官归隐之作,既表达了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赞赏,也暗含对官场现实的无奈。诗人以“清白”“归田”为核心,强调“功成身退”的智慧,同时流露出对友人虽去官仍心系家国的敬佩。
2.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如“宦海回船去似翩”与“多少未归人白发”,突出友人急流勇退的明智;
- 意象运用:“青鞋布袜”“云深水竹”象征隐逸,“凤凰梧桐”“南风操”暗喻盛世理想;
- 情感递进:从对官场的厌倦(“泥滓”“樊笼”),到归隐的豁达(“山林返自然”),再到不忘报国的矛盾(“清梦时朝北极边”),层次丰富。
3. 诗人态度:
诗中既有对友人归隐的羡慕(“衣冠合让子青编”),也有对自身未能挽留的愧疚(“有愧分谊焉”),更隐含对官场黑暗的批判(“黄堂偃蹇今非昨”)。最后以“乌纱随处顶青天”作结,彰显士人无论进退皆应坚守节操的精神。
4. 语言风格:
语言质朴中见典雅,如“滚滚江长浮去鹢,冥冥天阔送归鸿”化用经典离别意象,而“白璧难完非晚节”等句则体现理趣交融的宋诗特点。
总结:
这首诗不仅是送别之作,更是一篇关于士人出处抉择的深刻思考。吴一震的“清白归去”,恰是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理想的践行,而诗人的赠诗,则是对这一理想的高度礼赞。
附原文:送吴一震(吴尚东)通守致仕归田诗次送是夫韵
昔在汴台,故人丁是夫以古道宰确山,不得志,拂衣而归。予尝作近体诗四章送之。时一震(吴尚东)方尹西平,以岂弟宜下,以清白获上,今判抗法杭又且六年矣。声实不改于其初,而事势难为有甚,于是夫之所遭者,未及年,遂以病决其去。有欲留之者不可得也。予于一震分则监司,而谊则交友也。既无能使安其位,有愧分谊焉。于其行也,诗以道其去留之情。
呜呼!邻山隈,渠水涘,吾亦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林泉岁晚梦相牵,宦海回船去似翩。
多少未归人白发,衣冠合让子青编。
云深水竹溪边屋,两足山城郭外田。
行止有时时有义,知时适义在高贤。
万里车书正混同,高冈鸣凤集梧桐。
功成者退天之道,兴尽而还海未风。
滚滚江长浮去鹢,冥冥天阔送归鸿。
一官到处留清白,此是孤臣报国忠。
樊笼日月叹从前,复得山林返自然。
白璧难完非晚节,黄金易散是朝烟。
闲吟每傍东篱下,清梦时朝北极边。
俯仰丈夫无愧怍,乌纱随处顶青天。
学得宣尼太古琴,曾于花县振徽音。
黄堂偃蹇今非昨,白发蹉跎昨异今。
荣愿人间醒大梦,清闲物外足幽寻。
理弦欲和南风操,为德难忘翊舜心。
送吴通府(吴一震)致仕(退休)归邻水
白话译文:
故乡的山色在梦中依旧美好,
我却遗憾无法与你一同归去。
归途漫漫,你将经过楚地的湖泽,
夕阳西下时,船帆已落至秦淮河畔。
像疲倦的飞鸟终回青山,
如含雨的云朵依偎白崖。
你归隐后,想必常在菊松掩映的小径漫步,
而我仍远在海角天涯,长久思念。
诗歌赏析:
1. 情感表达
- 思乡与离别:首联“故乡山色梦中佳”以梦境写故乡之美,反衬现实中无法与友人同归的惆怅。“无因与子偕”直抒遗憾,凸显深情。
- 宦游与归隐对比:诗人以“倦鸟还青嶂”“归云傍白厓”比喻友人卸任后的自由,而自己却仍漂泊“海西涯”,暗含对官场羁绊的无奈。
2. 意象运用
- 自然意象:
- “楚泽”“秦淮”点明归途地理,辽阔苍茫;
- “倦鸟”“归云”喻友人解脱官场,回归自然;
- “菊松三径”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典故,象征高洁隐逸。
- 时空对照:
- “去路天长”与“日暮落秦淮”构成空间上的遥远与时间上的迟暮;
- “海西涯”与“三径畔”形成天涯羁客与田园隐者的反差。
3. 语言风格
- 含蓄典雅:如“永言人尚海西涯”以《诗经·周南·卷耳》“永言怀人”句式,表达绵长思念;
- 对仗工稳:颔联“去路天长经楚泽,征帆日暮落秦淮”时空交错,画面感极强;颈联“思林倦鸟”“含雨归云”拟人化意象,生动传神。
4. 思想内涵
- 归隐之乐:通过友人归乡后的闲适(“菊松三径”),反衬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士人情怀:末句“永言人尚海西涯”暗含虽身处宦海却心系田园的矛盾,体现传统文人“仕与隐”的永恒主题。
总结:
此诗以简淡笔墨勾勒出一幅“宦游者送归隐者”的典型场景,通过山水意象、时空对照和典故化用,将离别之愁、思乡之切与对隐逸的向往融为一体。语言清丽含蓄,情感真挚深沉,展现了明代士人在仕隐之间的复杂心境。
附原文:送吴通府(吴一震)致仕(退休)归邻水
故乡山色梦中佳,惆怅无因与子偕。
去路天长经楚泽,征帆日暮落秦淮。
思林倦鸟还青嶂,含雨归云傍白厓。
应对菊松三径畔,永言人尚海西涯。
归田清乐园诗序壬子1492
《归田清乐园诗序》白话翻译及解析
序文背景
《归田清乐园》是杭州士大夫们为送别通判吴一震(字尚东)致仕归乡而作的诗集,旨在表达对他的惜别之情。吴一震是四川邻水名士,天顺三年(1459年)中举,成化十一年(1475年)任信阳知县,后调任西平县令,因政绩卓著升任杭州通判。在杭六年,他勤政清廉,但因病请辞。杭州士大夫挽留不得,便绘《归田清乐园》并作诗赠别,吴一震请作者(序文撰写者)为此诗集作序,以传于家乡,延续“彭葺故事”(注:邻水历史人物)。
全文翻译
第一部分:吴一震的仕宦生涯
吴一震是四川邻水县的名士,天顺己卯年(1459年)以精通《尚书》中举,入国子监深造,学业大进,后任职刑部,精通律法。成化乙未年(1475年),他出任信阳知县,后信阳升州,又调任西平知县。他施政宽和,百姓安居,三次考绩均为最优,受朝廷嘉奖,升任杭州通判。
杭州是两浙首府,古都之地,民风浮华狡伪,治理极难。加之宦官镇守、各级官员往来频繁,府县官吏终日忙于逢迎,处理公务的时间仅剩一二成,可谓劳苦。吴一震到任后,勤谨侍上,简约御下,不靠严刑峻法而政令畅通,上下皆称其贤能。任职两考(六年)后,他未到退休年龄,却因病请辞。杭州士大夫惜其贤才,竭力挽留未果,便共同绘制《归田清乐园》,题篆书于卷首,每人赋诗赠别。吴一震临行前请我作序,以传于家乡,延续前贤归隐的美谈。
我自幼与吴一震相识,曾任职河南,督导信阳、西平等地学政,亲见他的政绩深得民心;后总领两浙学政,又见他治理杭州同样出色。他的贤能始终如一,实属难得。
第二部分:论仕途进退与君子之乐
五十年来,我见过无数读书人出仕为官,但善始善终者寥寥。成败虽有运气成分,但像吴一震这样始终谨慎、全身而退的,实属罕见。他的归田之乐,是清雅之乐,非利欲之徒可比。
世人年少求学,志在出仕,有成有败;晚年为官,志在归隐,亦有成有败。得则乐,失则忧,此乃常情。但君子之乐中有忧,忧中有乐,与常人不同——因其忧乐不系于私利,而系于天下。常人得官则喜,失位则悲;君子进则喜其能造福百姓,退则乐其无愧于心。吴一震在任时能“知忧”,故能长久安乐;如今归田得乐,岂会忘忧?《归田清乐园》绘其形,诗述其情,而我的序文则补其未尽之言,以告诫吴公:归隐之乐,当不忘天下之忧。
解析与赏析
1. 主旨思想
- 颂扬清官:通过吴一震的政绩(“不尚猛而民从,不烦刑而功序”),塑造了一位宽仁清廉的儒吏形象。
- 探讨仕隐观:提出君子当“忧乐系于天下”,进退皆以公心,超越个人得失。吴一震归田是“乐其无以累心”,但仍当“耻独私其有”,体现士大夫的责任感。
2.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以杭州官场“浮浪华伪”的混乱,反衬吴一震“清简御下”的卓然;以常人“得进则乐,失位则忧”的私心,对比君子“忧乐以天下”的胸怀。
- 典故化用:如“彭葺故事”暗引前贤归隐典范;“菊松三径”呼应陶渊明,强化隐逸高洁意象。
3. 历史价值
序文详细记载了明代中后期地方官场生态(如宦官镇守、官员逢迎之弊),以及士大夫对理想政治的追求(“清简”“不烦刑”),具有史料意义。
4. 语言风格
文风醇厚,句式整散结合,议论层层递进。如末段以“呜呼”发慨,逻辑严密,最终回归对吴一震的期许,体现儒家士大夫的济世情怀。
总结
此序不仅是一篇赠别文字,更是一篇关于“士人精神”的宣言。吴一震的归田,被赋予超越个人选择的道德意义——清官退隐非逃避,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坚守“天下之忧”。序文将个人命运置于时代背景中,展现了明代士大夫在宦海沉浮中的理想与挣扎。
附原文:归田清乐园诗序壬子1492
《归田清乐园》者,杭城士大夫送其通守吴君一震归休而作也。其诗则以道其情焉。一震,吾州属县隣水名士也。天顺己卯1459,以璧经领四川乡荐游国学,学以大进,试事,秋,曹益以明于法。成化乙未1475,出知信阳县,县既升为州,又改知西平。政尚平易,士民皆安之,三考以绩最,蒙恩锡敕旌之,以明陟通判于杭。杭,两浙会府,古都城也。民杂浮浪,素习华伪,最难治,事尤不易集,中官奉命开府于斯,自镇守以下凡四绣衣行部使、三藩臬、伯长、参佐员,又廿馀势,官要人以事往来,行过是都者无虚日,府县百司执事,随大官奔驰,伺候将迓,日四分其时,常占其二三,治公事者仅一二时耳,可不谓劳乎哉?一震莅职,勤慎以事上,清简以御下。不尚猛而民从,不烦刑而功序。上下多贤之者,今年历两考矣。未及引年,而遽以病请于上,官得援例,致事以归。杭之士大夫惜君之贤,竞挽之弗能,乃相与绘为《归田清乐园》,大篆其端,人各为诗,集为卷以赠其行。一震过我,别属序之。将传于乡邦,续彭葺故事。余自成童,识一震而定交焉。昔佥臬事于河南分司宛汝,寻督七郡学政,信阳西平皆在部属。记君之政教,宜于中州士民者,如今及兹总学政于两浙,又辱在监司,观君之政得乎上下者,又不减于昔在中州时,则以信君之贤,克有终如此。
呜呼!五十年来,余所迨闻见交游者,其人何可胜数。学而仕,仕而善,始善终者几人?中间成败,固有幸不幸。然敬慎不败如君全始终者,甚不多得。一震岂独幸也哉?其归田而乐,乐也清,固非饱于利欲者之乐,乐而浊者比也,抑尝观大士之少也,学方成而求仕,有得有不得焉。及其终也,仕既成而求退,又有得有不得焉。得则乐,不得则忧,一进一退,人恒情皆然也,然而君子乐中有忧,忧中有乐,独有不与人同者,何哉?盖忧乐人情也,而有公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公也,若夫以己为忧乐者,私而已矣。宜君子之与人殊也,夫旅而乐,旅而忧者,恒人也。得进则乐,得去未必能乐也,不得进则忧不得去,未必知忧也,惟忧乐不以已,而以天下者进而乐,乐其可以及人也,其忧者惧弗胜其任而无以及人耳,退而乐,乐其无以累心也,其忧者耻独私,其有而未能忘情于时耳,然则君子岂故矫拂为是,独异于人哉?方一震之在乐也能知忧矣,故能久其乐,今之得遂所乐也,可忘其忧哉?归田之乐图,状其似诗道其情矣。去位之忧序,故补其阙为一震告。
【注释】吴尚东(1440一1525) 汉族 一作上东,字一震, 明代时期、四川省顺庆府邻水县楠木园吴家村(今椿木乡田家湾村三组)人。贡士,历任河南信阳县令、西平县令、杭州通判等职。一生为官清正廉洁,生性仗义正直。为当地百姓做过许多有益事情。“以三考绩最,蒙恩赐敕旌之,以明陟通判於杭”。乾隆版巜邻水县志》收录其诗《邻水八景》。
(三篇原文分别出自四川文脉丛书第193册吴伯通《石谷达意稿》第234、237、427页,白话文翻译由DeepSeek生成,略有修改。由四川广安吴开全儒弘整理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