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族谱 > 吴氏世系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浙江温州平阳县鳌江吴氏世系源流

       吴威系季札裔孙,泰伯50世孙,晋晋陵太守、广州刺史吴隐之的堂弟。吴威生三子:吴逸之、吴元之、吴愉之,均居固始。其三子吴愉之任晋吏部尚书,居固始北隅吴墩(据考为今固始县原城郊乡大寨村吴堂村民组)。吴愉之生二子:长吴偃,次吴条,他们的裔孙除少数因官外徙,大都居今固始或光州域境,至隋唐时发展为固始望族。其在《吴氏联气堂族谱》及有关史料中显现居住固始的有7世吴焘、60世吴顺、62世吴老子、68世吴嗣、吴骅等。

       自晋始,固始吴姓或因官升调,或因灾避难徙居各地。唐初府兵校尉吴贵、队正吴弼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此后固始吴姓人源源不断向外迁徙,尤其是唐中后期,灾荒连年,朝政腐败,中原板荡,义军四起,大批吴姓人携眷结伴由固始南徙。较有影响的有泰伯60世吴洽、61世吴嘉、65世吴讷、66世吴通玄、67世吴贤秀、吴祭、吴荫、68世吴穗(含穗子、侄吴卓、吴殉)、吴仁录以及吴可中、吴大成等。

       其中吴威后裔吴祭,系泰伯67世孙。其父吴铎任建安(今福建建欧市)刺史,生四子,吴祭居长,居固始县青云乡铁井兜。吴祭( 824-907),字孝先,赐进士出身,官授屯口员外郎,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北方战乱,京师板荡,盗贼四起,治安混乱,吴祭与弟吴瑞(吉州秘书)、吴良(后为莆田知县一、吴斌(常州刺史)及堂兄弟吴荫、吴发等一行30余人结伴入闽,住福州侯官县,祭与王审知有隙,隐居不仕,兄弟避居福泉间,吴祭迁兴化府莆田县北隅灵山,后迁居黄石之水南。吴祭生六子3吴侃、吴攒、吴凤、吴嗣、吴烈、吴育。子孙发展迁徙至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海南及港澳台和世界各地,后裔400余万人。吴祭四子吴嗣居原籍固始县善政乡。南宋时,吴嗣十二世孙吴鹏霄为避乱迁至福建漳州,目前已传至32世,子孙近10万人,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吴祭后裔名人辈出,明代国师吴大田、清代名将吴英以及曾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都是吴祭后裔。而仅在台湾,吴祭后裔就已经繁衍了几十代,达到60余万人。台湾同胞尊为“阿里山之神”的吴凤,就是吴祭的第32代裔孙,台湾至今还保留有“吴凤祠”、“吴凤乡”。 90年代初重修是墓祠时,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的母亲及胞叔都慷慨捐资。及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均是吴祭后人。

       吴荫是吴祭的堂兄,泰伯67世孙,居固始善政乡,884年举族由河南渡江经洪州取道漳州抵达泉州。地方平静之后,吴荫遂聚族于晋江县的钱铿巷,家族逐步兴旺起来。吴荫次子吴驹,号升乔,生于唐武宗会昌元年( 841),唐咸通十三年(872)举明经,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唐光启三年(887)任湖阳令,吴驹已传35世、40余万人,子孙后代繁衍昌炽,名人荟萃,贤才辈出,播迁闽南、粤东及世界各地。吴荫长子吴驿留居固始,北宋末,吴骅裔孙徙闽,居福建晋江、仙游、莆田等地。  

      注:吴汉(?—44年),字子颜,汉族,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吴汉曾任新朝宛县亭长,后在渔阳郡贩马为业。更始元年(23年),被任命为安乐令。后归顺刘秀,封偏将军、建策侯。此后,吴汉斩杀苗曾、谢躬,平定铜马、青犊等农民军,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吴汉任大司马、广平侯,先后扫灭刘永、董宪、公孙述、卢芳等割据势力。吴汉死后,谥号忠侯。(见《后汉书-卷十八·吴盖陈臧列传》) 

      吴质(177年—230年),字季重,兖州济阴(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魏大臣。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起初因文才而被曹丕所喜爱。在魏文帝曹丕被立为太子的过程中,吴质出谋划策,立下大功。与司马懿、陈群、朱铄一起被称做曹丕的“四友”。死后谥号“丑”,后改为“威”。

     吴隐之(?—414),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人,三国时期曹魏侍中吴质六世孙,生当东晋后期。曾任中书侍郎,左卫将军,广州刺史等职,官至度支尚书,著名廉吏。

浙江温州平阳县鳌江吴氏世系源流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cnwunet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