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族谱 > 吴氏纪略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远公--鐥公莘塍南垟吴氏纪略

瑞安莘塍南垟始祖远 简公之子,字远缵,行五一、称五一翁(泰伯公第81世、莆田祭公第12世孙),约生于宋仁宗嘉祐七年壬寅。居莆田水南钱坡,后徙迁浙东昆阳镜川,为昆阳吴氏肇基始祖。
1.远--2.宝--3.仁寿—4.如圭—5.有—6.仲--7.附凤—8.思恭—9.德源—10.朴—11.敏—12.应复—13.舆—14.祚—15.琮—16.鐥(演)……
传至16世鐥(演) 琮公之子,字旭仁、号育斋(泰伯公96世),生于明成化十二年(1475-1506)乙未八月十一日丑时。于明弘治年间,从瑞邑鸣珂里(今瑞安东门外柏屏),迁居九都南垟为肇基始祖。卒于正德二年丙寅六月廿九午时,墓在万松山辛乙兼戊辰分金。生子二,义胜,义宦,分为乾坤两房。
乾房祖,义胜、号迪齐,生弘治癸亥(1503)七月三十寅时,卒失考,配木氏生弘治壬戌(1502)十月初二辰时,卒逸,生子二,坟在父侧同向。
坤房祖,义宦、号樸齐,配冯氏,生卒皆失考,生子三。
乾房派下传第五世登廊公,字诚笃,邑庠生(泰伯公第100世),生万历癸酉(1573)五月初三未时,卒天啓甲子(1624)五月初五午时,配何氏,生万历癸酉(1573)三月十八午时,卒天啟丙寅年(1626)九月二十二子时。坟在四十三都甲鹅山(土名梁后山)坐乙向辛兼辰戌分金。生子四:长馨山,次嵩山,三桂山,四奉山,分四房。
101世:乾大房派第六世馨山,字一峰、号小玉,生万历癸卯(1603)四月初七未时,卒顺治甲申(1644)二月初一子时,配刘氏,生万历戊申(1608)八月二十日戌时,卒失考,现有丁育180多。
101世:乾二房派第六世嵩山,字仰之,生于万历乙巳年(1605)三月十七未时,卒顺治丙戌(1646)六月初三已时,配朱氏,生万历丙午年(1606)四月十七戌时,卒顺治乙酉年(1645)六月十八辰时。繁衍至今丁育1000多。
101世:乾三房派第六世桂山、字一林,生于万历丙午年(1606)六月三十日戌时,卒顺治丁亥(1647)九月二十三已时。配林氏,生万历丙午年(1606)三月十三辰时,卒逸,繁衍至今丁育1700多。
101世:乾四房派六世奉山、字一元,生于万历戊申(1608)九月十九未时,卒顺治乙丑(1649)正月十二子时配孔氏,生于万历己酉(1609)正月二十日丑时,卒顺治壬辰(1652)三月十四子时,现有丁育500多。
坤房:义宦公后裔,繁衍至今丁育200多
历史知名者(泰伯世序)
92世:应观、字景滨、号岘峰。明洪武间以茂才荐授江西抚州府照磨,升湖广黄陂县知县。
94世:祚、字仕德、号退叟、晚年更号东岩老逸。少嗜读书,十五岁入县庠。景泰八年丙子(1456)中举人,次年会试得乙榜。成化五年铨选任常州通判,曾代理常州知府,为官廉明公正、断冤狱、修河道、赈饥荒,颇有政声。在任七年,以微疾致仕,时年四十八。返乡后因厌城南市心街旧宅喧杂,遂置地于东廓外丰湖之南、文峰之下营宅筑园。足不踏公门,以修先茔、建祠宇、严祭祀、续世谱,为睦本族。
96世:镇、字公定、号虚白。明隆庆元年丙寅(1566)岁贡,次年以明经试礼部第一,授业北京国子监,奉旨监造卤簿。工竣后于隆庆五年考选广西思恩(今环江县)知县。立学教民,使壮、瑶等少数民族得受教育;施恩信以结民心,捐俸资以充粮饷,深得百姓拥戴。朝廷出内币白金十两旌奖。并调任饶州淮王府任职,公谢绝而返故乡。后百姓为思恩镇公、惠安人张宓、晋江人肖腾凤三人立祠竖碑。
100世:登廊,邑庠生。
107世:子善,皇恩任赉粟。
107世:子魁 文义公之子,字世珍,号乐川,人称乡贤,生康熙四十七年(1708)。娶薛氏,几年病故。继娶孙氏,比子魁年轻20岁,贤惠、能干,人称“银涨济”。
  夫妻共同经营,沿海大力开发涂头产业及晒盐业等。由孙氏内助的智慧,如虎添翼,他们不怕辛苦,做起了盐贩的生意,销售至县内外各地。开办盐坦,名“三开坦”(三开坦地名至今在流传)。他结交了一批商人,把山区出产的茶叶、棕衣、香菇等土特产转运温瑞销售,生意越做越大。乾隆三十年(1765),子魁在南垟建造七间三退屋一座和七间一座。三退屋之东又建五间二楼,连横轩十多间,交儿子元禄办书院。
  子魁发迹后,慷慨解囊,修桥铺路,围垦堤塘、造水闸。乾隆二年(1737)秋,大台风过境,田园淹没,乡里饥荒,子魁分发粮食,救济百姓。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海溢,潮水倒灌,陆地水深五六尺,行舟于陆。八月飓风、海溢,害稼漂屋,潮退,僵尸蔽野。饥民成群流窜,见之悲绝,子魁和孙氏亲手拿千上大米煮粥,解饥民燃眉之急。乾隆四十八年(1783)夏,疫病流行,在缺医短药的情况下,他带头捐钱,将自己从闽地山区带来的茶叶、药物,煮汤熬药,大疫得到控制,使百姓得到了安定。
子魁和孙氏热心布施的善举功德,名闻遐迩。乾隆三十五年(1770),邑主(县令)带人敲锣打鼓,把“齿德俱尊”大匾额送至七间三退屋挂在中堂。乾隆四十二年(1777),县令陆鸣梧下乡调查,里人齐赞子魁和孙氏的功德。经县府申报,朝廷批准予以表彰:“恩例乡耆,正八品重赉粟帛”。圣旨颁发,赐他朝服随身,并在七间三退屋前竖起旗杆夹。乾隆五十年(1785),邑主(县令)阜昌公,以“盛世耆英”匾额旌之。乾隆五十一年(1786),双穗盐场大使戈廷南以“福与年齐”匾额旌之。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廿八日辰时,子魁无疾而逝,享年88岁。
108世:元达,字承发,嘉庆壬戌年,恩例乡饮賓;元禄,乾隆乙酉年,登仕郎,道光辛己年授正八品修职郎。
109世:启丰,为邑庠生;启凤,为国子生。
110世:瑞睦,武庠生,瑞岳,贡生。
113世:普桢,榜名湘,贡生。
113世:学畴, 生1895年。1930年参加革命,1936年入党,村支部委员。1941年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逮捕,关在文成大峃中美合作所,后光荣牺牲。年仅42岁。
迁徙情况
乾房 112世,二房:十七世庆递迁东山上埠;庆娣迁董田;庆宽移居上望林宅;庆禧迁莘塍南镇;庆泉迁周岙;庆进移居瑞安虹桥头;庆延移居海安东门;庆葆移居莘塍前埠;庆芳移居莘塍直洛老余。
113世,二房:十八世普娒移居董九村;碎池移居飞云江农场;岩铭移居汀田后里;普荣移居新疆;普金移居莘塍上村。
114世,二房:十九世万水移居瑞安北长巷;万金移居九里九一村。
115世,二房:二十世方林侨居西班牙。
104世,三房:九世君隆迁居瑞邑滕岙河头;其派下圣安转迁银顶田底山;君隆公派下,十七世孙(泰伯公第112世)分居清垟五仁山村,庆顺分居平阳坑龙潭。
108世,三房:十三世元茂迁居上玛,其派下十六世立弟(泰伯公第111世)分迁飞云镇桥里斗门头(南港村)。
109世,三房:十四世啓恒迁居丽水,其派下长子分迁苍南龙港。
110世,三房:十五世瑞池迁西岙,派下二房长孙迁穗丰,二房次孙迁横山。
111世,三房:十六世立廊迁居瑞安东门;立顺移居上望南隅。元封迁居上望薛里。
112世,三房:十七世庆诠移居董田华表;庆德移居温州九三;庆监移居莘塍仙浃季,其派下次孙连忠、四孙连进分居瑞安城关;庆良居瑞安城关;庆钦迁上望北隅。
113世,三房:十八世普余移居飞云江农场;学辅移居上望九三村;普福移居飞云江农场;普旺移居瑞安城关,其子孙朱详分居莘塍南镇;普樑移居瑞安城关;普枢移居上沙塘;学陛移居台湾;普金移居上沙塘。
114世,三房:十九世万升移居瑞安舍舖后;十九世万彩移居瑞安城关;万和移居莘塍渔墩;万锡同弟寿连移居瑞安城关;万令移居阁巷柏树,弟寿贵分居薛泊。
105世,四房:十世圣祝迁居莘塍下店桥头,其后裔分衍莘塍、下村、中村、油车桥等地。现红丁230多人。
108世,四房:十三世元孙迁东山中埠,后裔迁瑞安外滩、安阳、东山上埠等地。
110世,四房:十五世瑞霖居莘塍前埠,后裔庆乾、乾木迁九里东安。
112世,四房:十七世庆隆移居前埠七坦;庆明移居温州小南门。
113世,四房:十八世普法移居温州仓桥街;普高移居飞云江农场。
坤房109世,十四世启魁移居上岸池。
111世,十六世立时移居东山上埠。
112世,十七世庆棠居仙岩岩一村,其第三子德强居意大利。
113世,十八世学锦迁塘下南山;学池、学启居飞云江农场。
另有散居外乡镇、市外、省外、国外等地不一一列举,详情由南垟谱载。
历代宗谱修撰、目前行第
首修于清嘉庆年间,续修清同治癸酉(1873),重修于民国十七年(1928)、
民国35年(1946)、 共和1985、1994、2004、2014共八次。
莘塍南垟吴氏自鏔公迄今540余年,宗支繁衍,人才辈出,一族八代,名门望族。
提供资料:吴荣奎  吴虎新     
吴义者 整理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