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族谱 > 吴氏纪略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马屿玉岙吴氏纪略

万物本天之所生,人本乎祖之所出。历史岁月长河流淌了千千万万年,民族人群为了生生息息,迁徙永无休止。但终有世世代代孝子贤孙,追溯着师祖的业绩,励志着代代宗门的辉煌。
玉岙吴氏数近几十年来,通过几代至德贤人的努力,近代的宗谱修理得较好,将“达一”太公立为创始祖。至今子孙繁衍有17世,共700多人。但我们仍感十分遗憾。畦公到我“达一”公这中间尚缺20多代。这就给我们寻祖归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老祖宗到底是谁?在哪里?我“达一公”到底从哪里来?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正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首先我们仔细阅读本支线的宗谱。玉岙吴氏原始为延陵后裔,在明朝中叶,迁自闽长溪赤岸。研究人员也曾多次来赤岸查找毫无结果。今又反复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调研。走访泰顺、福鼎、霞浦、福安等地,联系了各县市研究会成员,得到了各有关宗亲的大力支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从我们搜集的大量资料中仔细研读、查阅、研究、考证,初步解决了有关派系迁徙的难题。得出了结论:玉岙吴氏太祖出身来自泰顺库村“吴余悹公”与梅底支派“吴余愍公”原是亲生兄弟。梅底支派直接从泰顺迁徙而来。而我吴余悹公从泰顺先迁到福建,生有吴成涣(平阳•苍南谱)。吴成涣(大人)于后晋开运四年(947)随父吴余悹迁居长溪长汀。其子吴兴辑(14)生于宋乾德二年(964)宣拜招讨使,生念三、念四、念伍、念六等四个儿子。宋天圣二年(1024年)吴成涣又率儿孙举家迁往院边。过了若干年,除了念三留居院边外,吴兴辑再领三个儿子转徙梧峰。福安谱17页成涣公随父吴余悹迁居长溪长汀,再次应证长子吴德慈留居长汀,繁衍成重金吴氏。次子吴德惠迁居仙岭上沃另成一支了。由此得出结论我们玉岙“达一公”确实是福建长溪长汀的支派的后脉。成为无可否认的事实。玉岙谱记录了赤岸。(赤岸没有吴氏,附近只有长汀)畦公到吴德慈再到长汀支派,这条线就是玉岙达一太公的亲祖支派。根据辈份平行表,可找可查同辈余愍线93世孙有“达”字行辈。亲房余悹线93世孙有晓阳岭下,谭头大庄,重金城内等7个支线同行辈有“一”,由此判断玉岙始祖“达一”公取名,就是这样而来,也是合乎逻辑的。(有待后人作进一步考证)。
再从时间上推算,吴余愍、吴余悹兄弟分迁至今都从72世传承至110世,历经1000年左右,繁衍了38世孙,兄弟在瑞安通志上时隔千年相聚,值得庆幸。宗谱记载达一公是明朝中叶(1356年左右)迁徙玉岙,这个时间点不太准确。应该是明朝万历年间(1570年左右)迁居玉岙较为准确。
历史的事实真理都是代代考证得来的,只有代代宗亲、宗长公不厌其烦,整理编校章显了贤者之德。有望我玉岙吴氏儿孙竭诚追求成者成就来润泽吴氏后人德性,发扬光大,令吴氏家门代代生辉,衷心祝愿吴氏兴旺发达,人才辈出。
创始祖达一公迁居马屿玉岙至今四百四十多年,繁衍十七世,人口一千三百多(其中,本地780多人),目前最大辈份“德”字辈,最小辈份“体”字辈。
泰伯公第105世裔孙 吴福秋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吴义者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