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化 > 工艺建筑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闽西古名桥——高陂桥

闽西古名桥——高陂桥

闽西古名桥——高陂桥   

 高陂桥,原名深渡桥,系单孔石拱廊桥,位于高陂镇和兴村水口,呈东北——西南走向,横跨于永定河上游。因其建造工艺独特,宛如长虹飞架,巨身凌空,气势雄伟,至今数百年仍巍然屹立,堪称闽西《赵州桥》。是旧时龙岩经永定通往广东大埔连接闽粤两省公路的必经之地,为闽西廊桥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1983年,公布为永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列入闽西中央苏区革命旧址保护利用规划库。 


闽西古名桥——高陂桥    

一、历史沿革
    据永定县志“康熙、乾隆、道光、民国”版记载: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太平里民吴克恭、简惟时、卢宗善募财凿石拱砌,兴建了一座石拱桥,称之为深渡桥。自此该桥成为太平里(现高陂、虎岗、坎市、培丰四个镇)经济文化活动的纽带。
    当时,两岸开墟,贸易兴盛,歌楼酒馆掩映于榕竹阴翳之间。桥下船只,或泊或行,繁忙穿梭,渔光点点,桥上则轿马相阻,人头攒动,异常热闹。桥附近的店铺、客店、人家等绵延几十里,物阜家殷,一片繁荣。往来客商,在高陂桥交汇,流连忘返,带动了太平里一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四面八方的信息与人员交流。在高陂桥畔设有大平里巡检司,同时期吴克恭、卢宗善、简维时还筹资兴建祖师宫。

闽西古名桥——高陂桥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大水冲废,乡人以枋为之。人们便在原处搭建起一座木桥。
    清康熙甲辰年(1664年),木桥又被洪水冲垮。太平里巡检郭天福修之,乡人呼为“郭公桥”。
    清康熙辛巳年(1701年),石拱桥再次毁于大水。石梁尽圮,仅存两址,市亦寝衰,自是病涉者众。居人通以略彴,旋易旋朽。于是人们架起独木桥,以便通行。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原桥畔设馆讲学、编修县志的翰林庶吉士王见川:“爰告里人,佥谋重建,梁空酾道,覆屋重檐。修也实创,踵焉而增。计縻金,当得二百余万,将募众而共勷之。”次年建成了誉振闽粤,巍峨壮观至今仍屹立着的石拱廊桥——高陂桥。

闽西古名桥——高陂桥


    清朝时期还建有三官堂、关帝庙(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时任太平里巡检郭天福建)、太平书院(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由时任知县吴梁建吴公祠,道光年重建为书院,现已毁,存遗址)、高陂天后宫(1757年王见川募建)、黄老庵(已毁)等六处寺、庙、祠、书院,真是人文荟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国十六年(1927年)建筑岩坎路,其路线由坎市衔接龙若,十七年通车。从此,古老的高陂桥承担起现代交通工具汽车的载压,一直至今。
1952年,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公路部门拆除廊桥屋面,使之成为龙峰公路段公路桥,是龙岩至永定、通往广东公路重要桥梁。
    1970年,龙永公路改线,高陂桥才卸下一身重负,暂得安息。
    改革开放后,高陂、坎市经济迅速发展,高陂桥又再一次承载煤矿大开采重任,承载过几千万吨煤炭物资,再次见证了其结构之坚固如磐。


闽西古名桥——高陂桥

    二、高超的建筑技艺
    高陂桥是一座单跨石拱桥,是古代石拱桥高超建筑技艺的优秀代表,桥梁结构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力学原理;造型美观与周边景色和谐相融,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上的巨大成就,具有独特建筑特色。 
    1、选址合理
    合理选址是百年古桥长久永泰的一个重要原因。高陂桥基址选在高陂和兴村水口,两岸悬崖高峭,河道狭窄、基岩坚实。建桥跨度较小,桥台建于天然基岩上,牢固可靠,既降低建桥的工程造价,又能确保桥梁的稳定性。周围景致险峻僻幽,林木葱郁。望去蔚然深秀,林睿幽美,桥下潭水悠悠,溪水清澈。
    2、桥梁结构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力学原理
    桥梁采用矢跨比1/2的圆弧拱,拱圈采用桥址附近铜鼓山质地坚硬的花岗岩作为拱圈石料(石料厚度30公分左右、宽度30公分左右、长度60至150公分规则不一的粗料石)干砌而成,其工艺之精湛,堪称一绝,拱圈充分利用了石料抗压强度高的特性,极其符合力学原理。

闽西古名桥——高陂桥


    3、砌筑工艺独特。
    拱圈采用料石干砌,拱圈石块按拱圈园弧的法线方向分缝,石块做成大小头(即外弧大內弧小),丁顺结合,这种砌筑方法符合拱圈受力特点,受力均匀,整体性好。 
    4、造型美观
    桥梁采用矢跨比1/2的圆弧拱,净跨超过20米,因此,桥梁高大雄伟,并与周边景色和谐相融。 
    王见川主持修建高陂桥时,聘请能工巧匠采用条石无桨干砌技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在如此的自然环境中建造如此规模的桥堪称是巨大工程,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工程技术质量代表时代先进水平。采用圆弧拱形式,拱圈用条石干砌,设计精密,建筑坚固,稳定性好。修建拱券放最后一块拱石时,建桥师傅对好位置,拿起石锤只轻轻一敲,拱石便应声而落,进入了拱券,分毫不差,与其它拱石贴合得紧密无缝。同时,还在南岸桥下修了一个小拱,以便让高陂水渠(建于宋代)依然能从桥下通过(此小拱后在修公路时被填埋)。全长59.6米、高16.45米、宽7.5米、拱圈厚65cm、净跨21.2米、矢跨比1/2的圆弧石拱桥。桥台护墙以石块浆砌。高超的建造技艺,象征当时最高科技水平,令人称奇!
    三、高陂桥的价值评定
    1、风水理念在筑桥中的灵活运用
    王见川在设计桥面与屋顶建筑时,将天文地理融合一起,深藏玄机。按天罡、地煞、十三太保、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一年十二个月,三百六十日内涵设计,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是廊桥中绝无仅有的,极具特色的廊桥文化。
    天罡——廊桥柱顶的十二架扛梁,每架扛梁有三支横梁,共有三十六支横梁,合三十六天罡星数。

闽西古名桥——高陂桥


    地煞——桥面路心石板,特意制成宽、厚一样的七十二块长方体石条铺成,合七十二地煞星数。
    十三太保——上下游两边的护墙,共开有十三个窗户,上游七个,下游六个(中间一个窗位安奉土地伯公神位),合十三太保。
    十二生肖、一年十二个月——左右两边各十二个柱石墩,合十二生肖与一年十二个月。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支顶梁柱,则合农历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
    一年三百六十日——屋顶有三百六十行桷子枋,合农历一年的三百六十天数。
    如此强烈的标志意象,如此科学的风水理念,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
    2、 高陂桥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高陂桥王见川为之募序曰:“高陂之有桥也,由来旧矣。闻诸故老,昔年方盛时累石为梁,翼以长栏,覆以雕甍。桥之下松桧悠悠,或泛或泊。两岸开墟,列肆商贾辐凑。歌楼酒馆,掩映于榕竹阴翳之间。于时前后数十里附桥而居者,物阜材蕃,舆马往来,比诸隋堤灞岸。盖路通岩永,取便旅行,抑诸乡众流之会。彩虹一锁,形势亦藉以增雄也。”

闽西古名桥——高陂桥


    建桥之初,秀才苏挺秀题写的募捐(桥赋)序:“天有缺,炼石以补之;地有陷,架桥以渡之。炼石者何人?女娲氏也;架桥者何人?芳名列左……”。短小精悍的序文,由天及地,以补天联及建桥,巧妙转承,过渡自然,不失天地正气,磅礴大气,极具感召力与感染力,乡人及过往行人纷纷慷慨解囊,谁不倾心。为建美好家园尽一份力!
    桥成之时,王见川从天地、廊桥结构赋联“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维妙维肖地对高陂桥作了传神的描述,把桥升华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既描摹写实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又极具夸张手法联系了汉民族喜爱的神话故事,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把整个“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屹然如驾鼍飞虹之丽。使得楹联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并希望太平里弟子青云直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美好意愿,堪称完璧的楹联。并与字字珠玑的苏秀才募捐序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我国桥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写了楹联,王见川意犹未尽,又写了五言排律诗《高陂桥落成》,盛赞高陂桥之景观,其诗格律严谨,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美不胜收!

闽西古名桥——高陂桥

经纶孚地脉,结构有神功。

 

排雁连云际,飞虹落镜中。
百川争赴壑,万石怒张弓。
尽障狂澜倒,须知砥柱雄。
人行银汉路,鱼跃水晶宫。
醉卧垂杨柳,仙游彩幔红。
留题车与马,觅句雪兼风。
倘得奇书授,甘为纳履童。

    廊桥中央还有西陂儒士林雅韵所题:“长桥永泰”横匾。既是对桥永固的祝愿,又是对太平里长久和平的祝福,正可谓:画龙点睛,锦上再添花。王见川所题《高陂桥》桥名石刻至今仍镶嵌于桥两边拱顶。
古老的高陂桥,画栋雕栏,飞檐翘角,耸于“天地水”之间,扼高陂总水口,得道家之精髓,成风水之宝地。高陂桥,与笔架山、西陂状元塔成三星拱照之势,相交辉映,营造出了高陂及太平里的紫气文风,安宁祥和!楹联诗画,牌匾碑刻,美轮美奂。立于高陂桥下,远观则“家藏丹桂宫中”;仰望则“人在青云路上”。美丽景象,如履仙境!
    3、维系游子“乡愁”的精神家园
    1753年(乾隆十八年癸酉)孟冬,王见川受聘为《永定县志》总纂,开局于尊经阁。1754年被允许以书局自随,留意风察,三月来到太平高陂,一边设馆授学,一边继续编纂县志。1755(乾隆廿年乙亥)夏,县志完稿。后人称此志“纪事核实,叙次详明”,“信非名手不办”。又创“汲古文会”,助太平里青年,笃学修身。其时,吟诗作对,讲学授经,修志撰文,文人附集。高陂桥畔,一时成文化中心地,文风炽盛,影响广远。据高陂《田段廖氏族谱》载:“夜静后,只见两岸灯火光映,如万点疏星。登楼望之,有无限情深。”太平里远居他乡的游子、侨居海外的同胞,在回乡后,首先要寻访的便为高陂桥。当年,一担担条丝烟经此桥担出,挑回了沉甸甸的银两,食盐、布匹等物品,一座座精美雅致的客家土楼拔地而起。无数学子,身怀抱负,走出家门,求学报国,实现理想,光耀家乡。
    高陂桥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太平里乃至整个永定教育事业的影响都极其深远,造就了以国务院参事国家文史馆馆员张胜友、卢衍豪院士、共和国将军赖铭传、儿童文学作家陈炎荣、作家张耀清、机电专家王灿文、地球物理学家王椿荣、黄金巨子陈景河等一大批当代的名人大家以及高陂中学、高陂二中在龙岩地区连续十年夺得中考红旗的“高陂现象”,令闽西教育界为之震惊!
    张胜友在其《故乡的高陂桥》一文中写道:“每当我从喧闹的大都市回到故乡,踏上故乡桥,乡情的呼唤,童年的回忆,便涌上我的胸间。孩提时代,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溪边戏水,在桥下捉鱼。于是,一道道竹桥、木桥、石板桥,便在我们的梦幻里,织成了春日的歌、七彩的虹。而梦牵魂萦给我留下最多神奇传说的,则莫过于故乡的高陂桥……”

 

闽西古名桥——高陂桥   

 有人说,在太平里有两个月亮,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在天上的,照亮你回家的路;在地下的,引领你敲开家乡的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会有一座桥;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一座桥。这座桥,接连着家乡与远方;这座桥,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这座桥,会给你无尽的思念;这座桥,会带给你无穷的力量;天长日久,这座桥便凝结成了乡愁!
    四、高陂桥的社会人文价值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高陂桥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是红色政权的桥头堡、重要据点,承载了厚重的红色历史。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1929年5月17日——6月19日,红四军“三打龙岩”!高陂桥见证了这场伟大的战斗。
    1929年5月23日拂晓,红四军两路合围龙岩城,守敌陈国辉部夺路而逃,旗开得胜。为诱敌归巢,红四军主动撤离龙岩,挥师永定。当日下午约三时,红四军挺进到高陂富岭的绿竹塘,与陈国辉部的高陂驻军发生遭遇,消灭了陈国辉部驻高陂的百余守敌。下午四时左右,红四军抵达高陂桥。战士们为眼前的壮美之景所吸引,惊叹不已。
    同时,红军以太平游击队为向导,前往坎市侦察敌情,在掌握了准确情报后,于傍晚时分攻克坎市。当晚,中共太平区委扩大会议在坎市的“德豫翔店”召开,成立了太平区革命委员会,林梅汀任主席。次日,林梅汀把太平游击队开到高陂桥畔的太平书院休整。太平区革命委员会就设在太平书院内。
    1929年6月1-3日,红四军在太平里活动了近一周。期间,第二纵队在高陂、坎市、培丰一带活动,访贫问苦,指导当地开展革命工作并时常在高陂桥与过往客商、当地民众聊家常、嘘寒问暖、宣传革命道理、红军宗旨、发动群众闹革命。在中央苏区第二、三次反“围剿”战争时期,虎岗是闽西苏区的中心,高陂是虎岗的前哨阵地,红十二军派出一个连,在太平区赤卫队的配合下,驻扎在高陂桥岸边的山顶——天子岽上,扼守高陂桥,保卫红色政权。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太平里人民踊跃投身革命,被誉为20年红旗不倒之乡,坚持斗争直至胜利。全国解放后,建国前牺牲的永定区在册烈士有4537人、太平里有1078人,走出开国将军3人。 
    500多年来,高陂桥三毁三修,历经沧桑,彰显出它的强大生命力。太平里村民,不分彼此,无论姓氏,合力建桥,共襄其美,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奋发向上,建设美丽家园。
    高陂桥,是闽西交通史、桥梁史之重要物证,更是现代社会团结和谐、文明发展之象征,修复保护这座历史之桥、文化之桥、艺术之桥、红色之桥,乡愁之桥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



闽西古名桥——高陂桥


    附注:
    天罡、地煞、十三太保、十二生相、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三百六十日设计和组合。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是廊桥文化中绝无仅有的。
    1、 道教文化:
    天罡: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每个天罡星各代表一神,共有三十六位神将。
    地煞:北斗丛星中还有72颗地煞星,每颗地煞星上也有一个神,合称“七十二地煞”
    在民间传说中,三十六天罡常与七十二地煞联合行动,降妖伏魔。 
    2、《水浒传》中将108位好汉分为“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座地煞”,36与72相加之和正好是108将。
    3、《西游记》:孙悟空七十二变,猪八戒三十六变!
    4、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5、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候(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6、十三太保:
    中国历史辞典辞条解释为:后唐太祖李克用有十三个义子,称为十三太保。都是能征善战,文武双全将军!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