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通山《吴氏宗谱》
吴忠强(荣祥) 整理
【谱 名】:吴氏宗谱
【卷 册 数】:二十七卷含首一卷,共二十七册
【谱 籍 地】:咸宁市通山县
【堂 号】:至德堂
【始 迁 祖】:吴仁九
【撰修年代】: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年)
【版本类型】:刻本,线装
【纂 修 者】:吴从周 吴柳村
【内容摘要】:
始祖61世良材(字廷用,號萬春,洞天主人),唐昭宗时官永兴县令(古兴国州,今湖北阳新县兴国镇),74世安定公迁归化里果石(今阳港镇),81世仁九,字纯一,宋元之际由归化里果石迁居通山三里茅洲堡牛头湾,为通羊一世祖。仁九生子京,子京生兴道、兴德二子,兴道生必仁、必华,兴德生一子必观,必仁生二子德宝、德佑(明永乐乙酉举人,任山东衮州胜县知县,升池州府判),必华生三子德清、德富、德贵,必观生一子德禄。德宝居祖宅上湾,德富迁下湾,德贵迁居官坑,德清迁居隐水,德禄迁高上塘。德宝生一子志凡,志凡生五子胜颜(官至三品,浙江绍兴府知府候补)、胜闵、胜尹、胜宪、胜刚。胜颜迁居吴洞,胜宪迁居大泉塘,胜颜生原博、原浩、原钺、原渭、原科(迁居上洞下庄)五子,原博、原浩迁居港潭,原钺迁吴洞上庄,原博生一子万绪,原浩生四子万书、万宠、万济、万会,原渭生万卷、万甲,万卷由吴洞迁居湾里,万甲(号西泉)由吴洞迁居石嘴头,万甲生于明朝正德七年(1512),拔贡生,知府衔,特授江西太和县知县,勅授文林郎,晋授中宪大夫。有善政声,因其别号西泉,后人以其功名为荣,为永作纪念,便将“石嘴头”更名为“西泉畈”。万卷生六子礼(万历壬午举人)、乐(万历乙酉科举人)、射、御、书、数。
随着不断的繁衍发展,之后由官坑又分迁坳头、山口、小泥坑、下面山等庄;由上湾分迁泉塘、杨文、西坑等庄;由吴洞分迁竹楼、造泥坑、老东塘、李演、菖蒲塘、花桥、河南岭下等庄,之后各庄又有分迁至滥泥垅、石子岭、下西头。老鸦尖、火烧山、下仓、下石洞、六都茅埠畈、沙垅口、老吴畈,以及崇阳桥东港、咸宁、大冶,江右武宁石坡、黄坡、甘溪、大沙洲,郧阳,陕西等处,共四十八庄,枝繁叶茂,星居碁布。
雍正间在抄录石壁老谱的基础上创修宗谱,后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二修,嘉庆十四年(1809)三修,道光十七年(1837)四修,同治二年(1863)五修,光绪丁酉(1907)六修。此谱为七修。
卷首序、规约、家训、派行、收领字号、修谱名录、诰命、记、碑文、诗、像、簪缨图、山图、传、分迁图等;卷二为艺文,乡试录、记序、奏疏、诗文集句等;卷三吴氏先代源流总录,仁九公派下总录;卷四至二十七各房世系。
【字 派】:
永兴老派:著作高风远,永兴世泽长。诗书承祖训,礼让绍家光。唐宋文章盛,元明继述昌。孝思维锡类,兰桂庆腾芳。
通山新派:先宗功茂永,礼义道之常,秀士开文运,鸿儒绍祖光。
通山新派“先”对应永兴老派“著”,“道”字对应老派“世”字。本次修谱废止新派,从“道”字起,接永兴老派“世”字派序。
【家族名人】:
吴怀清 (1861-1928),谱名茂椿,字慎初,号莲溪,别号默存子,晚号哑道人。清乾隆中期其祖父由湖北省通山县西泉畈迁陕西省山阳县董家沟。光绪戊子(1888)举人,光绪庚寅十六年(1890),他再次参加朝廷会试,得中贡士,并顺利通过殿试,被选为二甲三十名,赐进士出身,朝考一等第十九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擢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光绪壬辰(1892) 以㪚馆一等第八名的成绩,例授翰林院编修,先后充任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庶常馆,提调武英殿协修、编书处协修,实录馆纂修,光绪庚子(1900),京官考察中名列一等。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纂辑《皇亲奏议》、《大臣年表》,告成,以道员用在任候补。光绪癸卯(1903年)任全国会试同考官(其职位在主、副考官之下,分房阅卷,所以亦称“房官”)。又任山东乡试主考官。光绪甲辰(1904)纂辑儒林文苑、孝友循吏等传,告成,加四品衔,赏盐运使衔。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丁父忧返乡,任陕西全陕学务处议长兼陕西省师范学堂监督。宣统二年(1910年)起复后,任翰林院秘书郎、资政院议员等,赏戴花翎,加头品顶戴,诰授光禄大夫。清帝退位,入民国后,以清室遗老自居,自号“哑道人”,绝口不谈时事,旅京专修《德宗实录》、《宣统政纪》、《关中三李年谱》,撰《地理志·陕西》1卷、《食货志·征榷卷》,著书立说以自娱。还有诗集《借浇集》刊行问世。民国十七年卒,享年68岁。怀清性孝友、笃乡谊,于板岩镇创办高等小学,后生多受其泽。其宦京数十年,解推不吝,乡人咸乐就之。 民国癸亥年(1923)审定总校通山七修《吴氏宗谱》。
民国山阳县志《吴怀清传》在篇末总结性地评论说,他“总计一生学问行谊,俱臻极地。不立崖岸,不事躁进,行已于清浊之间,可谓笃行君于矣。”是说吴怀清一生的学问、品德、义行,都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做人不傲岸自大,待人平易随和,遇事不急不躁,沉着自如,要求自己做人的原则总介于清尘浊水之间(意即能宽恕谅解别人),真正称得上是一个诚笃、忠实的君子啊!践其一生言行,信不枉矣。
吴怀清以收藏《永乐大典》知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变”,英军入侵,闯入翰林院掠夺《永乐大典》和古文物,清军和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的使馆区。为攻击使馆,围攻者采用火攻之术,翰林院被焚,众人藏匿《永乐大典》数百册。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六月十一日,经清政府交涉,英使馆交回《大典》330册。翰林院守门役乃邀集诸翰林留京者商处置,众议瓜分《大典》,人得若干册。之后吴怀清在同事家,又收得若干,共百余册。成为《永乐大典》收藏最多的藏家。到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不足吴怀清收藏的一半。
吴怀清在当时中国的史学界、教育界、文化界曾经发挥过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除此之外,他的集句诗也堪称一绝。他的诗集《借浇集》,意思就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截取前人数家诗句,拼集而另成一首诗,而能做到音韵合辙,诗意贯通,可谓匠心独到,技高一筹。比如这首《得陈鲁斋大令愈愚书将卸葭篆归里,不入都应知事,试答之以诗》(其二):
如今进士出身稀(徐凝),却到山阳事事非(韦庄)。
烽火有时惊暂定(郎士元),孤云出岫本无依(刘禹锡)。
声名已压众人上(王建),奋迅终须天外归(白居易)。
闻道汉家偏尚少(严维),雨蓑烟笠肯忘机(翁洮)。
此诗前后声气贯通,丝丝入扣,要是作者不注明出处,一般人可能根本想不到这是“集句”。《借浇集》中这样的诗尚有不少,如果没有博闻强记的功夫,绝对不可能信手拈来的。
另外吴怀清兼长书画,其考中翰林院庶吉士后,书画名噪一时。现有部分对联、诗词书法作品,及碑刻题字等存世。
吴怀清经常眷念家盟风水源脉,在他殿试登科赐为进士后的1895年,曾不远千里于大年夜前夕回到了西泉畈。“凄凉客路三千里,眷念宗盟二百家”。写出了他不畏艰辛回籍问祖的心情。时年吴怀清35岁,为陕西学务议长。西泉二百父老子弟争欢宴请。吴怀清高兴之致撰写了大量思乡、恋乡的诗对,如“风尘屡爽还乡约,岭表游归逼岁除,父老郊迎夸画锦,儿童鼓吹导行舆。欢腾举族争先睹,影息劳人行暂纾,况复阿连偏早在,五年忽见乐何如”!这便是当时乡亲们迎接他的热情场面的写照。还有很多匾对:如“梓里别廿年春梦方醒愧乏余光及宗族”,“桑田经几变冬心独抱敢亏大节辱先人”等。现在在西泉祖祠仍可见当年悬挂在墙壁上的匾额。
上一篇:来凤(吴家庄)吴氏支谱
下一篇:民国湖北广济《吴氏宗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