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故事 > 人物传记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吴盛:清水江流域的一个传奇人物

       吴盛:清水江流域家喻户晓的一个传奇人物,在近800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其事迹仍在湘、黔、桂边境广为传扬。

       传闻盛公于南宋晚期的1217年出生于江西卢陵(今吉安市永新县)安塘三里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是私塾老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尤擅儒家经典和唐诗宋词等,在乡里颇有名望。其兄吴辉读书很优秀,写得一手好字,但为维持家庭生计,放弃仕途之路,在家务农,赡养父母。盛公自幼聪敏过人,读书有过目不记之功,且勤奋好学,常常读书通宵达旦。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悉心熏陶下,吴盛无论是学识和人品均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最终学有大成,18岁时在乡试一举成名,中了举人。21岁时参加了省试,中为贡士,可谓功名早成。

吴盛:清水江流域的一个传奇人物

       盛公不仅学习刻苦,而且还热爱劳动。他从小就时常跟随父母下地劳动,主动为家里放牛、打柴等。他学会了农耕,掌握了丰富的劳动技能,这为他后来迁居远口,开发远口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自下而上,逐级报考,三年一次。乡试通过为举人,省试通过为贡士,殿试通过为进士。盛公在省考中“及第”后,已得了做官资格,但他没有做官,他回家中一边忙于生产劳动,一边忙于三年后的殿试考试,积蓄实力,准备来年决胜殿试,金榜题名,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盛公年轻时正是南宋王朝宋理宗赵昀统治时期(1224年——1264年),当时南宋王朝面临严重内忧外患的困境。表现在内部政治腐败透骨,外有异族的进攻入侵,南宋政权摇摇欲坠。宋理宗在1234年亲政后,为挽救王朝,中兴宋室,推行“端平更化改革”,采取调整军事战略,整顿吏治,调整税收,推崇程朱理学,扩大科举录取数额等措施。虽然未能挽救颓势,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科举制上扩增名额,为许多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踏上仕途、参与政权的良好机会。1241年5月,南宋朝廷在都城临安(今杭州)举行三年一周期的开科殿试,由理宗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内容包括诗赋、策论等。24岁的盛公在这场殿试中,凭着平时积聚的知识底蕴和慧心妙舌的口才,被理宗钦点为进士。

       盛公及第后,从此踏进京城开始了从政为民的生涯 。 他被吏部委任为大理寺主簿,负责大理寺的文书工作,(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书记员)为从七品。由于盛公工作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精于用心,办事效率高,不到两年就被提为大理寺评事,负责审理案件,为从六品(地位相当于现在的法官)。他在任期间,认真履行自己职责,“位中识轻重,心中判春秋”。“明明白白审案,干干净净司法,端端正正做人”。秉公办事,执法如山,维护正义,深得民心。但由于官场黑暗,盛公一直没有受到重用。虽然如此,他却得到了为官清正的广西运判兼提点刑狱董槐的赏识 。

       宝祐三年(1255年),董槐出任右丞相,就推荐他做了大理寺丞,官居五品,负责协助大理寺卿和大理寺少卿进行工作,为大理寺第三把手。

       盛公为人正直清廉,在朝中官职虽然不高,但却不惧权贵,疾恶如仇。他对依仗姐姐是理宗皇帝的宠妃、渐爬高位、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贾似道,很是看不顺眼。因为贾似道生活上恃宠不检,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军事上谎报战功;政治上专权腐败,打压异己。怀着忧国忧民之情,盛公在宝祐七年(1259年)四月,上书理宗皇帝,言忤刚任丞相半年多的权势倾朝野的贾似道,要求理宗对祸国殃民的贾似道绳之以法。并提出任用贤能,振兴朝政,进行北伐,收复国土等主张。宋理宗懦弱无能,贾似道是皇亲,加上蒙古军摧枯拉朽的攻势,让南宋难以招架。理宗自知王朝灭亡在即,大厦很快崩塌,他无力回天,因此盛公的上书被搁置下来。结果消息很快从宫中传入贾似道的耳朵里。贾似道怀恨在心,意欲制造罪名加以迫害。盛公深感处境危险重重,为以防不测,遂于同年四月中旬,弃官回江西老家吉安安塘三里原籍。

       盛公回原籍后,一心躬耕于安塘。而贾似道贼心不死 ,欲加害盛公至死而后快 。 消息传到与他在京城工作的好友耳里。他好友是江西吉安茶陵县人,和盛公家乡相邻,相距不远。好友为他的处境极为担忧。为救盛公,同年六月他借故回乡探亲,请假离开京城。他仆从三人日夜兼行,马不离鞍,经过10来天的奔波来到了他家乡茶陵。次日,恰是盛公的生日。为了不透露他心中的秘密,他在家乡买了一大堆的筷子、梨子、生姜和西瓜作为盛公的生日礼物,叫仆从抬着,一起来到吴盛家中参加好友过生日。当时在场参加盛公生日的众多亲朋和盛公及其家人对此大惑不解。

       后亲朋好友散去后,盛公反反复复思索才猛然大悟。呵,筷子是“快”,梨子是“离”,生姜是“江”,西瓜是“西”,暗示为“快离江西”。这说明盛公处境相当危险,好友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盛公感动得泪流满面。为保住唯一儿子八郎这根独苗,为避免胞兄吴辉一家及祖地亲人蒙难,于是他立马收拾细软,连夜携妻彭氏,儿子八郎举家西迁。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穿过无数条大江小河,进入苗疆,在荆湖北路(宋朝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靖州府会同县远口(今隶属贵州省天柱县)安家落户。由于贾似道不知盛公去向,报复无门,只好作罢。

       盛公避居苗乡,在远口定居后,和当地苗侗兄弟和睦相处。因他曾是朝廷命官,当地土著人非常尊重他。为了开拓远口地区,他把江西的先进农耕技术、畜牧业生产技术、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商贸易等好经验传给当地苗侗民,使不少苗侗民学会了江西先进的农耕技术,摆脱了原始落后的生产状态而向封建文化过渡。他还亲自率领妻儿和当地人民开荒造田,架桥修路、建造房屋 、兴修水利 、开市场 、织布制衣服等。提高了当地土民的粮食产量和生活水平,开启了远口水陆贸易,发展了经济。为开化远口土民的民智,他还开办私塾,给苗侗民族子女传授汉儒家的四书、五经,开启了远口学校教育。他置田200余顷,年载税600余石,世称“吴半州”。

       盛公由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积劳成疾,于1276年逝世长辞,享年59岁。

       盛公是远口吴姓开基始祖,汉族先进文明的传播者,也是开拓远口苗乡侗寨的先驱,780多年来,他的后裔至今已繁衍36代裔孙,110多万人,子孙散居在黔、湘、桂、川等省30多个县市,成为旺族。吴盛及其后裔对天柱远口经济、文化、教育的开拓功不可没。远口的吴氏后人为了让后代子孙永远不忘给苗乡侗寨作出杰出贡献的先祖吴盛,特在远口建了一栋雄伟壮观的吴氏总祠以示纪念。


上一篇:康熙帝师——吴垣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