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贵州毕节七星关区保河隆重召开了华夏吴氏通谱朝举世系总谱专题会议,标志着华夏吴氏通谱编纂这一浩大工程拟将进入实质性阶段。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华夏吴氏通谱编委会主要成员、朝举家族的良弼公支系、良富公支系、良金公支系代表一百余人(详见签到表名单),其中出席会议的良弼支系有公华、公普(含有良、有仁、有朋、有信、有义)、公荣支系均有代表参会。覆盖涉及到贵阳市(清镇市、修文县、观山湖区、云岩区等)、六盘水市、毕节市(七星关、大方、纳雍、威宁、赫章、织金、金沙、黔西)、云南镇雄县、威信县、四川兴文县、叙永县、古蔺县等地宗亲代表。部分代表因日程安排与自身要事相冲突而未能出席,但都以电话交流、委托书面发言等方式参加了讨论。
会议由吴学明执行主任主持并致欢迎辞,在讲述了前期工作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以论证交流、广泛征求意见的形式把会议推向高潮。吴道宽、吴宝义、吴茂云、吴勇等作新闻记录和摄影。
会上,吴进华首先介绍了《华夏吴氏通谱》编纂工作的起源和背景、目前进展以及完成的主要工作,与全国全省各主要支系的交流情况及取得的成果。他特别强调,修谱工作要修出家族的“团结和睦”这一前提,要在集思广益,只要有依据允许有不同意见的基础上开展修谱工作。他特别指出,该项工作的启动源于《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和无锡吴氏祖地宗亲总会在深入研究过程中,发现大统宗谱存在部分世系错漏和交叉问题。为此,无锡吴氏祖地宗亲总会与《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委会正式授权贵州吴学明宗亲组织编纂《华夏吴氏通谱》,并专门下发文件,雕刻公章予以确认,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整理与考证,建立一部上源世系较权威、准确、完整的吴氏通谱。
经过华夏吴氏通谱编委会授权,由吴进华详细论述了全国关于泰伯.仲雍至长沙王吴芮的世系研究成果,主要产生两种不同老谱世系的原因,本次编纂工作,需要统一从轩辕黄帝——泰伯.仲雍——长沙王吴芮——广平候吴汉的世系。当然全国其他地方和主要支系对此有不同说法,也会收录一部分世系资料做为参考,留待有新的核心资料论证的接口。
对于朝举世系中近几十年存在的重大分歧,首先详细解读了《琛公序》中隐晦的原因“…况今值此纵横变化之秒,夷强汉弱之世,木本水源,苟不笔之于书,欲其派真源洁,岂不难哉”…,。明嘉靖三十二年杨继盛所撰《吴氏族谱序》所含“自金陵而至湖广至云贵者,顺字济卿之宗派也,讳申嗣金陵传二十一世宣,(宣)迁江西传三世弘,(弘)迁湖广黄州府麻城县传十三世至良弼,征云贵后世子孙居焉”核心资料。大定府志关于良弼公的所收录资料。
鼎甲公《吴氏族谱序》原序(后世所见大多经过后世子孙多次增加或者注解,与原序有很多不同,只可参考),在原序中“…至姬光刺姬僚而夺位,姬光兴焉,传至汉光武时始迁江南,传二十一代至唐贞观七年迁于江西金溪县,传至五代时始迁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绿豆社石板巷吴家村落业,传十三代因沿州掉黄州才属湖广所辖。余黄州如祖吴治从,治从生世印,世印生二子安荣、安华,安荣生…”。
大勋公《吴世宗支谱源》“…姬光刺姬僚而夺位,姬光兴焉,传至汉光武时始迁江南,传二十一代至唐贞观七年迁于江西金溪县,传至五代时始迁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绿豆社石板巷吴家村落业,传十三代因沿州掉黄州才属湖广所辖。余黄州如祖吴治从,治从生世印,世印生二子安荣、安华,安荣生…”。此与上序基本上一致。
结合之前国泰、国相,后面大宣公《修祠谱引》,吴士林补《吴氏谱系序引》、民国三十年八月毕节吴氏全族修理祠谱委员会《吴氏阖族修理祠谱啟》及若干谱序可以明确之间时间关联,传承相联,一脉相承,基本上可以确定了朝举世系,(限于篇幅,不展开讲,可专题专章专节论证)
上世纪四十年代筱衡公、颂平公、克斋公及上百位先贤举全族之力,历七年之久所收集整理的吴氏族谱,已完稿,并做了雕版,遗憾的是主持修谱工作的人过世及政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未能付印,后有吴清文、吴声华等冒着坐牢风险,拼命寻找和保存下来,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印刷。其史料的权威性不容置疑。
上述从核心资料分析,可以得到一脉相承的上源世系,通过编委会历年考证论证,并反复研判,朝举世系拟用吴汉——如靖——兢——简——宣——绍——超凡——龙——朝举。(详细的分析另案处理)
吴坤云就世系中的诸多细节进行了深入讲解,特别提到所谓“潼关总兵吴毅仁”,是误写,其真正职务为中级军官,不是总兵级军官,故各种史料均无记载!吴学明、吴学春、吴学林、吴超、吴浩、吴道宽、吴远华、吴世学、吴胜刚等就以上问题进行了补充说明。
在本次专题会议上,与会代表以高度的勇气和求真精神,直面修谱工作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开启了一段正本清源、去伪存真的新征程。
作为曾经参与《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修工作的亲历者,吴学友老前辈在会上坦诚分享了当年的经历。他郑重说明,当年良弼家族族谱接入吴氏大统宗谱时,主要由吴声华先行对接操作,后邀请吴维才、吴清融、吴学良(清、维、学每代一位主事人)参与。令人遗憾的是,当时仅凭一纸信函就将良弼家族接至广东潮汕——仅因修谱时发函寻找吴毅仁,两年后收到广东吴生洲的回函,便作出这一重大判断,完全未考证毅仁公的实际迁徙情况。他呼吁今后应加强考证,预留修正接口,让后人再查证和修改。一旦发现过硬资料和证据,及时予以更正。要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广括的心胸,容得下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意见!
吴学友还表示,他与吴学良曾亲赴湖北孝感(今红安一带)实地查找,但未能获取可靠信息。他希望各位宗亲多花时间赴湖北深入查找上源信息,彻底厘清历史真相。也可以查证以大别山周边为主的左台世系,是否与本支系有所关联。
吴渭清则在会上披露了一些历史细节。其祖父(维杰,号慕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刻印了一本吴氏源流小册子,共印行百余本,其中收录和注解了鼎甲公序及多位先人受封的诰书。受当时地方传闻影响,册中部分记载存有疑问。
吴渭清沉重地表示:“我生于1967年,自记事起,就多次听祖父对此表达遗憾。他明确强调,许多内容从未在任何可靠文献中出现,必须今后详加考证。”该册当年由其二叔吴鼎臣公带至吴家屯、镇雄等地,或赠或售共计百部之多,导致一些存疑的说法广泛传播。
据吴学春讲述,当初吴坤云为参与修谱找到其父亲(吴维斌),但因不了解良富支系的具体信息,吴学春父亲便为其取名“吴学超”并将其接入继阳支系,这是误接。为顺利加入修谱团队并有所作为,吴坤云只能暂时认可该名字。然而,其身份证、读书及退伍证件均显示吴坤云,而“吴学超”并非其真实姓名。
吴学春还介绍,1985年推出的铅印版与石印版族谱存在一定差异。铅印本是在石印本编印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采用的内容较为原始的编印;而石印本在后期制作中因外部压力及信息有限,部分世系被修改或简化,导致两个版本在个别支系记录上有一定的不一致,但不影响核心资料。
吴学春拿出吴延预世系介绍和《陵海吴氏族谱》(吴佐熙1917年)节选的资料,并详细解读了《潮州吴氏延预公系族谱序》全文,结合吴江宁、吴进华、吴开早、吴宝义、吴浩等长期查找各地地方志、宋史、元史、明史等史料,又设置各种条件通过Ai辅助查询,均未发现朝举世系与潮州吴延预公世系为同一世系的过硬的可以采信的支撑性资料。
很多代表坦言:“当时很多内容缺乏历史依据,导致谱书中存在不少错误,前面几百年多少代人的成果,后世基本没详细考证,在没核心证据支撑的基础上,接至潮州吴延预世系,实为遗憾。各房各支未能联谱,互相接错,线谱错误太多,人丁信息混乱等,”这些坦诚的分享,令与会代表深感修谱工作责任重大。
良富支系代表带来了一百多年前的老谱资料,其源世系与上述世系相同相似,良金家族提供的世系也与之前几百年以来的世系相似相同。
基于历史教训,会议达成重要共识: 1️⃣坚决杜绝无据乱接现象; 2️⃣对存疑世系采用“待考”标注; 3️⃣所有世系接续须有原始资料佐证; 4️⃣反对为凑代际而虚构世系。
尽管直面历史问题令人痛心,会议仍取得重大成果: 1、朝举世系宗谱编委会正式成立(仅2人因年纪大第一次参会,未能充分了解提出不参加投票,其余代表全票通过); 2、确认长沙王吴芮上源世系属夫差系(全票通过),朝举上源世系及论证方法获全票通过。
吴茂云、吴浩、吴道刚、吴丰亦,吴远华,吴学伦,吴卫东,吴超,吴道宽,吴长信、吴维玖,吴维平,吴维伦,吴飞鹏、吴生举、吴兴、何祥、何维、吴享华、吴东生、吴坤元、吴世学、吴永举、吴永洪、吴胜刚、吴胜金、吴胜波、吴学明(清镇)、吴学俊、吴江宁等均参与发言和表态。云南镇雄宗亲代表吴维玖、吴维伦、吴维平、吴道宽等宗亲一致表示,坚决支持修谱大业,倡导宗族内部必须以“修养”促进“修谱”,要团结一致不搞内部分裂和支系歧视,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提供更充分更确凿证据来支撑和提升谱书质量。
编委会执行主任吴学明在总结中指出:“修谱是查漏补缺的过程,把已知错误的修改过来,把接错支系的更正过来,把之前没有联支的加进来,我们要以史为鉴,更要团结向前。”吴道举、吴开早、吴树荣等宗亲代表远程参加交流讨论。会后,各地宗亲一百多人接受学明宗亲的盛情款待共进晚餐,在温馨的氛围中敞开了心扉,分享了心得,增进了团结,充分展现了吴氏家族包容并蓄、求真务实的宝贵精神。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华夏吴氏通谱》编纂工作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值得全族自豪和自信是,参加本次会议的热心宗亲代表中,研究史学和从事法律工作的代表达10人左右。让我们秉承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共同续写吴氏家族辉煌新篇章!
【编委会供稿】 2025年8月24日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