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吴姓宗族长辈、宗亲代表大家好!
光阴如箭,日月如梭,欢度吉羊,金猴送福。今日在这里召开“瑞安吴氏新
春联谊会”。参加人员由瑞安各地吴氏宗族代表、部分商贸企业家、“瑞安吴氏
文化研究会”委员会代表、《瑞安吴氏通志》编辑委员会代表、“瑞安吴氏宗亲
群”群员代表等等。大家宗情凝聚,欢聚一堂,气氛非凡!
首先我谨代表“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瑞安《吴氏通志》编辑委员会”向你
们的光临,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非常感谢一直在关心、支持吴氏文化事业
发展的宗族长辈、各片区负责人、编委成员,部分从政、从医、从教、工农兵的
精英,及商人、企业家、“瑞安吴氏宗亲群”的群员,等等社会各界人士。
祝大家:身体健康、新春愉快、阖族平安!
今天我受研究会、委员会委托,作以下汇报两部分内容:
一.中华吴氏来源和发展;二.瑞安吴氏概况。 请大家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中华吴氏来源和发展
(一)中华吴氏来源
吴字是象形字,据《说文解字》:吴者,哗也。古时先人在狩猎时,发现大兽后,一边奔跑,一边回头呼喊(大家躲避意思)。这种大呼大叫的动作形象一个“吴”字。这种人,当时就叫吴人。吴人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时有个大臣叫吴权,黄帝的母亲叫吴枢。上古就有吴人的源流及支系。
如今远古吴姓的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古以姬为姓。黄帝是的远古初祖。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氏祖母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姓)。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吴姓的开氏始祖是泰伯,父亲是古公亶父(尊周太王,育有三子:泰伯、仲雍、季历),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到殷商时期,古公已是黄帝的25世孙。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泰伯世家》。泰伯是吴姓的第一人(黄帝的26世孙),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仲雍是泰太伯的弟弟,继承了他的王位传承后裔,叫传宗始祖(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仲雍传到第四代周章时,周武王已灭商,建立周室王朝。周武王为了寻找泰伯、仲雍的后裔,找到周章和他的弟弟虞仲,封周章为吴国国王,封虞仲在虞地(今山西省平陆县境内)建立虞国(又称北吴,传十二世被晋所灭,其后人以国为姓)。所以吴、虞是一家。
据《史记•周本纪》和《泰伯世家》记载,公元前12世纪(殷商时期),姬姓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周太王)是黄帝的裔孙;是高阳氏颛顼直系后裔。古公亶父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泰伯无嗣,死后由弟弟仲雍继位,世代相传。武王灭商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子,追封泰伯为吴伯,‘吴’成为正式的侯国。吴国建都于(今江苏省苏州),拥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分和安徽、江浙等一部分地域。公元前586年,泰伯第十八世寿梦(第19位)正式称王。到二十世阖闾(已是第24位)最盛世时期,曾一度攻破楚国;到二十一世夫差(第25位)时,战胜越国,俘虏越王勾践,接受越国求和。由于夫差大意,不听大臣伍子胥的劝谏,终被越国打败,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经历21世,25位王(其中:1世2位-19世4位王),于公元前473年灭亡,其王族子孙虽四散避难,却不忘故国,仍以国为氏,以泰伯、仲雍为吴姓始祖。其中部分子民,为逃避越人的追杀,皈依其他氏族。
(二)泰伯建吴
吴氏是一支伟大的姓族,源远流长,至今近三千三百年的悠久历史。创始主泰伯是一位谦让、尚义、友悌、仁爱四德俱全的英明君主。他三让王位,历尽艰辛,奔赴荆蛮,创建吴国,为吴国的发展和繁荣昌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深受后人敬仰、尊崇、歌颂。研讨吴氏根源及泰伯的功绩,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教育作用。
1.三让天下,忠孝两全。
殷商时代陕西省岐山县有一个部落(因地处周原姬水一带)故称周部落姬姓。部落首领名叫古父亶公(尊周太王)。他是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姬周君主。娶有邰氏女太姜为妃,“太姜美而贤”,生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娶任氏女太任为妻,生子姬昌。姬昌一出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更有神话传说:有一只吉祥鸟衔丹书飞至周原,落在姬家。丹书内容是为君之道。古公认为这是周室兴旺的征兆。因而对姬昌这位孙子倍加疼爱。姬昌长大后聪明过人,具有伟人气质、王者之风。古公曾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于是心想将周业传位于三子季历,以后传给姬昌。但按旧制和当时氏族传统,王位因由嫡长子泰伯继承。姬昌之父季历排行老三,没有资格承嗣。这样,姬昌也就没有机会继位周业。为此,古父既不愿违背王室传统,又为自己不能如愿传位于姬昌,而左右为难,终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竟然抱病在身。长子泰伯,是一位十分忠诚孝悌之人,当他觉察其父的心思,为遂父愿,以孝尽忠,决定让贤。即与二弟仲雍商量,托词为父采药,二人离开周室,避居吴山(今陕西宝鸡陇县交界)。让其三弟季历继位,此为一让也;
泰伯、仲雍避居吴山后,季历果然被立为太子。但古父为不违背周室传统,临终遗命季历,待泰伯回周室后位还泰伯。不久,古父病逝,泰伯、仲雍闻讯奔丧周室,季历遵父遗命,欲还位于泰伯,泰伯坚辞不受,季历不依,为此,泰伯表示真心让位,决定远走高飞,偕弟仲雍率领吴山族人,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辗转千里,来到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滨,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古称荆蛮之地,开创新的生活,此为二让也;
泰伯、仲雍来到荆蛮之后,为表示绝无反顾之心,竟然易服毁容、纹身断发,完全改从土著的习俗。这以礼仪文明自诩的周人来说,只有遭到刑法之人才文身断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伤肌肤,皆为刑余之人。可见,泰伯决心让位的品德是何等高尚!泰伯还传言季历:“我已到遥远的荆蛮,改从土著断发文身之俗,成为刑余之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因而季历正式即位莅政。此为三让也。
泰伯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三以天下让”,可谓“忠”。不以长子为尊,遂父意愿,让位于弟,可谓“孝”,以孝尽忠,实乃忠孝两全。历史上曾经有过,为了争夺王位,父子相戮,兄弟相残。可泰伯不争权,不图名,不贪利,三逊其国。使周室在无任何纷争情况下,顺利传位于姬昌。说明泰伯谦让、尚义、友悌和仁爱的四德俱全,堪称高山仰止,为世人歌颂。可见,周之有天下八百,泰伯功不可没。所以,被中华民族尊称为“至圣”的孔子,也赞泰伯为“至德”。孔子赞叹:“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崇高品德已到了极高的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褒词赞语,来形容泰伯的美德了。
2,开拓荆蛮,梅里建国
泰伯成全了父王统一天下的夙愿。三让王位,偕弟仲雍远离周室,南奔荆蛮,他并非消极的避世隐居,而是胸怀大志,开拓进取。他们到了荆蛮,文身断发,化服蛮夷,与当地民众同甘共苦,艰辛创业,并推行三大改革:首先是改变当地居民的吃生习俗;第二,传播北方礼仪文明,教人读书识字;第三,引进和传授先进农耕和制陶等技术,改变“水耕火褥”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泰伯懂得“水利是农业命脉”,为了发展农业,他带领先民在梅里开凿了四泾一渎:即香泾、洋泾、龙泾、梅泾和泰伯渎。泰伯渎是江南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全长87里,宽12丈,东进蠡(沥)河,西连运河。泰伯渎的开凿,它不仅保障了农田灌溉,而且便利了舟楫往来,大大方便了交通。该渎直到现在仍是梅里沟通外界的主要水路之一。泰伯在梅里还致力于畜牧业的发展,教授当地先民栽桑养蚕,饲养禽畜。如今梅村鸭城、猪羊巷和麂(鸡)城的地名,就是当时放牧鸡鸭、饲养猪羊的地方。梅里,这块蛮荒之地,在泰伯历尽艰辛和苦心经营下,逐渐兴旺起来,“数年之间,人民殷富”。在泰伯身体力行、开拓创新的精神感召下,“荆蛮人民,从而归之千余家”。拥立泰伯为君长。于是,泰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