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祖吴华,字必诚,号易庵(1017—1089)是闽省莆田赤岸人。系莆田始祖吴祭公的七世孙。公于宋庆历三年(1043)癸未科进士,任御使递升礼部左侍郎。子:彦,字纯脩(1049—1116)。宋神宗元丰元年壬戌科(1082)进士。任凤阳府正堂,升江西转运使。孙:德辉、德耀、德荣。均庠生。及其曾孙森、林、景、晃、朂、斐、旻、长、永九人,也多是国学生郡生。
靖:讳怀殷(1136—1209)森之长子。宋孝宗淳熙戊戌(1179)进士,任安庆府太湖县正堂。由闽省徙浙东瓯昆阳,为昆阳肇基祖也。妣倪氏,生子:崑、嶽。长子崑,讳玉蕴,娶姜氏生克建、克宣、克成三子。
克建:讳俊士(1195—1264)。宋嘉熙三年(1239)乡试中举人,任杭州府教授,封通议大夫,携弟克宣徙迁瑞邑三都沈岙,为沈岙肇基祖。克宣的后裔后转迁梓岙上金与石岗旺林分居。
克成:讳定土。自少明敏,郡庠。娶姚氏,生子三:明远、明徵、明察。长子明远,号澄庵,好游山玩水,自适其志。由昆阳移居瑞邑46都广化乡梅花里,枸屋数楹高朋满座谈诗谈理,岂非当时之俊士哉。妣林氏,生子二:彝、遇。
靖之次子嶽:讳玉舍,号景庵。孙:克明、克类、克长、克君。四房也均庠生儒第。衍居昆阳,北门台头。
荃公:系华公十三世裔孙,讳越藻(1357—1428)。系克成长子明远的后裔。生于元至正十七年丁酉,正处于元朝末叶。元政愈繁寇盗蜂起,依祖母与母林氏弃家挟孤而隐于山中,艰险备尝因潜移东山凤林桥姑祖母聂家寡居。青少年为国明朝瑞邑庠首选,遂构屋数楹于凤林桥西,为东皋凤林肇基祖。
妣潘氏,生子二:长名治,字邦理。次子洽,字邦恭。孙:世昌、仲豪、仲荣。曾孙:元严、元梅、元诚、元嘉、元进。元严为荃公长房曾孙,字文正,号菊轩。娶余氏生子四:晓、昭、昙、睗。长字伯仁,次字伯龙。从居凤林桥。三子昙,字伯云,分居岱石金岙。小子睗字伯雨,分居姑溪吴界山。
荃公曾孙文瑞、元诚、元嘉、元进四房其后裔承传失实。
良恭(20世)克宣公支系,配张氏,生子:伯周,广周。于清顺治年间(约1650左右)迁居石岗旺林。
建玉(23世)字廷壁,也是克宣公支系。清康熙年间迁居瑞邑二都梓岙上金。妣叶氏有二子:鸣显、鸣俊。墓葬泊岙山。孙有作宝、作宾、作宸。次子鸣俊后分居后董。
文宇(21世)讳君泰,行周。是克建支系(良凤次子、天勺之曾孙),生于明崇祯三年庚午(1630),卒逸。公雄大略,志在四方。平日为人矜孤恤寡,敬老怜贫。虽髫龄失怙,其砥行不负熊丸。自沈岙回东山,见此地宗亲更朴实,风俗端庄,沿江种植桑麻,兴宗立业。厥后子孙繁衍为东山长巷支宗也。妣李氏生子三:元宝、元璧、元德。
元宝:行履玉,字伯玉。好积荫德,崇尚节俭,兄弟和睦,诚心从农,而处事极其明决。安人李氏同心协力共修家政。一堂三代郁郁彬彬,皇恩例赠。从九品卿耆。冠带荣身。李氏安人,生子三:建宗、可宗、宏宗。女一。
元璧:讳国玉,妣金氏,生子二:文可、适可。
元德:讳式正,号伯庵。妣张氏,生子七:仁、志、斐、绍、义、礼、昌为三房七宗支。
今沈岙本宗仅有天遴之曾孙,良鲲之子,文星的后裔。文鼎、文彩、文如、文信、文茂;良鹏之子:文列、文度、文锵、文芝,原称分大房五二房四宗支。
鸣其:(24世)讳其五,字进奇。系文宇公大房元宝之孙。生乾隆二年丁巳(1737),卒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妣陈氏,生子:日杰、日芳。女二。迁居下垟殿横塘头(简称北隅),其后裔绵绵衍茂。
履玉(22世):字得珍,号石庵,(伯仁公第五代裔孙良珪之孙)。生于康熙九年乙酉(1669),卒乾隆十五年己巳(1749)享寿81。公为人正直,勤俭持家,年方三岁,父、伯、叔俱亡。田地产业俱已费尽。不得已就食于九里林宅母舅家。年15徙居雾前。娶金氏生子三:建麒、建麟、建凤。女五。其孙有七,曾孙二十三人。后裔瓜瓞绵绵,兴旺昌盛,已达32世“应”行第。
振茹(27世):(1844—?)字连松(系金岙三房伯云公第十代裔孙)。于清咸丰年间独迁瑞邑白门泊岙,后裔繁衍今已进34世“秀”行第。
建敬(23世):讳世恭,号敬菴(系沈岙宗支良鲲公第五子文茂之孙)。妣郑氏,生子亦顺、银友。迁居城底。长子亦顺号正轩,子:日余。孙:大堪。其后裔失考。次子银友,后移居半渎。妣董氏,生子:作羽、作翼,其后裔繁衍。裔孙黎明居瑞城硐桥头,已达32世“应”行第。
大嶽(26世):字焕银,号岳山(长巷三房元德支系)。生于道光己酉(1849),元配西门外姜氏,继配玉环林甘林氏,生子岩顺,现居郡城温州準门永宁巷司桥边。
大孝(26世):讳昌寿,号坭山(元德支宗)。生于嘉庆甲戌(1814)卒于咸丰庚申(1860)妣林氏,生子二:振木、庆浩。次子庆浩,移居白岩桥上岸街。
大瀚(26世):字阿吉(系伯仁宗支寿川之子)。生嘉庆丙子(1816)卒同治癸酉(1873)配郑氏生子二:金木、碎木。移居大较场高坛头。
家雨(28世):字士雨(系伯仁宗支全绪之子)生同治乙丑(1865),配丁氏生子二:兆松、兆荣。移居瑞城东门外张郎桥。
家森(28世):字焕甲(伯仁宗兆梓之子)。生光绪癸已(1893)配钱氏移居南镇桥。后裔失承。
家熙(28世):字叢(长巷三房元德支系)。生同治癸酉(1873)配全绳公小女。原迁居城底二巷后裔失承。
建义:讳尊义,字义宋。妣陈氏,生子一,女三。长適薛里薛宅,次適大桥头李宅。
建礼:讳尊礼,字礼宋。妣王氏生子四,坟于云顶寺山之原。建义建礼系23世,是文宇三房元德公支系,分别为五派六派,其后裔去向不明均失承记实。
华公支派迁移情况:第5世靖公之上居福建蒲田,靖公迁平阳。第7世克建公、克宣公迁沈岙。第9世明远公迁梅花里。第13世荃公迁东山凤林桥。第17世昙公迁金岙,晹公迁吴界山。第20世良恭公迁霞林。第21世文宇公迁东山长巷。第23世建玉公迁上金。第26世大玉公清嘉庆年间自东山长巷迁上望北隅。
华公支派谱牒修辑情况
明天启二年壬戌(公元1622年)华公20世裔孙德鸣公为首尊荃公遗墨,于凤林桥家垫的“问花斋”费神措词几载,编辑《吴氏族谱记略》序言,立家法,书家乘。将华公宗后裔三百年来的先祖事略、生卒、婚娶、茔墓,理世系,立行辈,明昭穆。并献置良田五十六亩(德鸣公献四十亩,后侧室李氏增补十六亩水田与部分山园作养贤田)。让子孙历年祭祀之费。
第二次整修为清康熙三十二年甲戌(公元1694年)
第三次整修为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公元1766年)
第四次整修为清嘉庆十三年戊辰(公元1808年)
以上四次均为小楷书为主,亦有部分为中楷及行草,字体工整的先贤墨宝。
第五次整修为清同治四年乙丑(公元1865年)
第六次整修为为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
第七次整修为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公元1905年)
第八、九次整修为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年)和民国廿九年庚辰(1940年)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次整修分别为1955年、1975年、1991年和2004年。
华公字必诚,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至今整整1000年。凤林宗肇基始祖荃公,生于元末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至今已有660年。修谱共十三次。
沈岙宗支,由于朝代变迁,文革焚烧,仅保存嘉庆丁卯(公元1807年)谱牒。手书体本,也仅仅记载克建公克宣公下一代明韶、明佐、安孚、明志,注明住沈岙,并无先祖事略,可见沈岙宗支,还是自立谱牒。21世文宇公移居东山长巷。后长巷房大宰公、振明公,与沈岙大呈公、振琳公,于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会同凤林桥宗亲泉公一起,大修族谱。以20世起树行第“良、周、履、建、鸣”理世系,明昭穆,统一使用。
沈岙宗在民国廿九年修谱时,误认光绪三十一年谱有错,将华公与克建公以内外二个支派,否认克建是华公七世孙,错增六代先祖。今已更正为华公支系。
华公支系迁居情况,从华公及四世子孙都居福建莆田,五世祖靖公从闽省始迁平阳北门外万全台头,七世孙克建、克宣迁沈岙为肇基祖。九世孙明远公曾迁瑞邑四十六都梅花里,其后裔荃公(华公十三世孙)寄居东山凤林桥祖姑聂家,荃公为东山凤林桥肇基祖。十七世昙公分居金岙,晹公分居吴界山。沈岙宗支廿世良恭公迁霞林,廿三世建玉公迁梓岙上金。廿一世文宇公回居东山长巷。今日支支,枝繁叶茂。
吴顺禄
下一篇:高楼吴界山吴氏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