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氏文化 > 处世哲理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泰伯​:至德归道的精神文化典范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而立。”纵观中国历史,泰伯,是以德立人、以德兴国的成功实践者和光辉典范。探索泰伯至德归道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对于我们以德立人、以德兴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泰伯历史背景
1、商与周朝代更迭的时期。
       公元前1165年,泰伯出生于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豳(bin)地,泰伯11岁时,父亲公亶(dan)父,继任豳国国公。21岁时,戎人入侵,豳国不敌,公亶父举族南迁于周塬。22岁时,公亶父在周塬建立周国(商的附属国),泰伯、仲雍为主要助手。37岁时,混夷入侵周国,被击退,周国国势大振。三弟季历之子姬昌生。后季历受冤枉被打入殷商大牢,被殷王软禁了一段时间,被商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周文王继位,国势渐好,没有几年,又被商王打入大牢,后使计复出。泰伯43岁(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与姜太公一道,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周朝统治800年不简单。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汉朝400年,唐代300年、明朝300年、清朝200年。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在周武王建国三年死后,由周公摄政辅佐成王,代表作:诗经、尚书、周礼。中国文化,也就是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所传承的文化总称。周朝占了3位。周朝统治800年真不简单,说明周朝祖德深厚、德政深入人心。
3、三让天下始末过程。
       按照中国古代的规矩,周太王(公亶父)一定是传位给长子泰伯。周太王就告诉泰伯好好努力,将来可以把商腐败的政治推翻。但是泰伯依照传统的观念,认为商的政治尽管败坏,而周终归是商的诸侯,不应该推翻它。周太王看到泰伯反对和辞让的态度, 又看好第三个儿子季历的长子姬昌,认为他将来会有办法,将来可以统一中国。只好将位子传给季历。季历死后传给周文王。
泰伯在两难中,选择辞让和回避。先以上山采药避到西吴为一让;泰伯回周塬料理公亶父丧事,让位季历,仍回西吴,为二让;泰伯41岁,一行沿汉水抵长江云泽,泰伯42岁(公元前1123年)达到江南梅里,断发纹身,示不可用,为三让。
 
二、泰伯历史贡献
1、白手起家开创吴国。
       泰伯为首,在当时称为蛮荒之地的凤凰台安营扎寨,后改为荆村。以荆村为起点,一步步扩展为镇、为城,为国。泰伯也因给当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受到土著居民的爱戴,拥立他为国王,建立了江南第一个国家勾吴国。在位49年。由此开创了长达650年吴国文明史。
2、自力更生发展民生。
        教化乡民建立了江南第一村——荆村和江南第一巷——蛮巷,还有江南第一条人工河——泰伯渠;养桑蚕种稻谷;诞生了水上运输。创作的《公刘》、《七月》等著名诗歌,成了《诗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泰伯暨为良相,又为良医。泰伯从小学伏羲,学习医道。在勾吴国,医仁德治国,同时,深入基层,接近劳苦大众,为民送医送药,与百姓打成一片。使原本蛮荒的江南得到第一次文明的跳跃。
3、平楚保卫家园。
       楚王不仅派兵入侵吴国,还派刺客黑鬼行刺泰伯。泰伯平楚先礼后兵,泰伯行文谴责楚王“无故侵犯我国、又行刺我君王,楚国必须向吴国认罪,否则吴军将踏平楚国。”楚国不从。泰伯只好调兵遣将,采取里应外合方法,使楚军腹背受敌,不战而溃。楚王只得投降,呈上降书降表,吴军凯旋班师。
4、身先士卒勤俭持家。
       建国8年,姜姐带着一批蚕姑劳动时,发生野牛叼童,姜姐奋力抢救,孩童得救了,姜姐前胸被野牛角戳伤、流血而死。泰伯没有再娶。没有子嗣。
泰伯参加开挖海虞河工地挑土,摔跤,泥土压胸,口吐鲜血,开春后病逝。一国之王,80多岁老人,还到一线参加劳动;皇后与民同劳动,为救童英勇献身,都让人钦佩!


三、历史评价泰伯
1、司马迁写《史记》把泰伯列为“世家”之首,在《吴太伯世家》中描述道: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确认太伯的住地是在无锡的梅里,直到二十一世孙吴王阖闾时,才命伍子胥筑姑苏城,由梅里迁都苏州。
2、孔子:“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意思说,泰伯可以说是道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禅让给季历,老百姓简直不知道怎样称赞他才好。
3、汉恒帝赞曰:“贤哉吴泰伯,庆泽弥流长”。
4、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圣祖仁皇帝”(即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南巡驻跸苏州行宫”时,“钦赐”给苏州泰伯庙的“匾额”“至德无名”。
5、乾隆(爱新觉罗·弘历)“皇上南巡驻跸苏州行宫”时,“钦赐”给苏州泰伯庙的“匾额”“三让高踪”。“三让高踪”,化前述孔子《论语·泰伯》篇中“三以天下让”意。
6、泰伯庙内有不少文物古迹,光是历代修庙碑记就有13块,其中有明王鏊的《重修泰伯庙记》、钱荣的《泰伯庙赡田记》。这是泰伯庙最早的两块明碑。殿上高悬赵朴初所书"至德高风"匾额。
7、司马贞《史记索隐》:“太伯作吴,高让雄图。”
8、《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把吴泰伯遵为世家第一。
9、王羲之曾说:“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之九”;唐代韩愈也说:“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之九”泰伯之后,经过千年创业、发展,江南日益变得繁荣、富庶,后来发展成为就是我们的鱼米之乡、锦绣江南,成为历朝历代的“钱袋子”、“粮袋子”。
 
四、泰伯精神文化本质特征:至德归道
1、中国精神文明的七个层次。泰伯精神文明在德以上,归于道。
       老子在《道德经》第38章讲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明确把精神文明:道、德、仁、礼、法五个层次。南怀瑾在《老子他说》里,将之扩展为:道、德、仁、礼、法、法、刑七个层次。
       老子感叹人类文化的退步。南怀瑾先生引申认为:站在东方道德文化的立场来看,乃至西方宗教文化的道德角度来看,人类没有进步,只有退步;也就是物质文明越来越进步,精神道德文明越来越退步。
       综上,从上述七个层次和孔子称赞泰伯至德来看,泰伯精神文明在德以上,归于道。
2、老子认为:人生之道就是德。《道德经》关注的是世界本质规律是什么,以及如何遵循这个规律去为人、处事、用兵、治国。世界本质规律是道,遵循这个规律是德。遵道而行就是德。人生之德,不是来自学习,而是来自回归,回归到天真未凿的状态。从这个上讲,德与道同体合一。
3、有学者把泰伯精神归纳为:孝友、诚信、谦让、自强,显然有挂一漏万之憾!
4、老子的道与三宝:老子在《道德经》第67章说: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老子的三宝,可以理解为至德归道精神的核心基本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泰伯精神本质特征就是至德归道!
 
五、泰伯至德归道精神的时代意义
1、泰伯是“以德立人、以德兴国”成功实践先驱。弘扬传承泰伯至德精神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一切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办事,尊道而行,就是至德归道。物质文明发展如此,精神文明社会进步更是重要。这是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法。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
3、以身示范、实干兴邦。泰伯是以身示范、实干兴邦的典范。泰伯虽然是吴国之君,而自己其爱人还是普通员工,她蚕农一起劳动。泰伯70多岁还参与修水利民工劳作。值得我们广大干部学习!
4、构建区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泰伯在陌生环境里,断发纹身,与土著居民休戚与共,最后兴镇建城。
5、泰伯是精神文化自信经典范例。泰伯走自己既定的路,不彷徨,不摇摆,权色无侵,清正廉洁,文化自信。受到孔子、老子以及多个朝代名人的推崇,泰伯的至德归道值得我们尊敬与效仿!

参考文献:
1、南怀瑾选集:《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
2、吴诚真:《道德经阐微》,东方出版社;
3、王觉仁:《王阳明心学》,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4、余秋雨:《泥步修行》,长江文艺出版社;
5、吴志田:《回眸古吴》,文汇出版社;
6、第四届泰伯论坛组委会:《泰伯论坛文集》。

吴合林,男,湖北吴氏至德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会长。
吴小艾,男,湖北吴氏至德文化发展交流中心 秘书长。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0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还没有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个人文集


cnwunet文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