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博岭的故事_吴氏在线-吴姓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寻根问祖

古博岭的故事

2024-11-22 作者:吴仲照 来源:原创 浏览:37

       古博岭位于诸暨与绍兴交界之地,又称虎扑岭,绍大公路跨岭而过。此地山道狭仄,茂林修竹,盘云迭翠。因其地处隘口,地势险要,又是交通要道,古代常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历史文献记载,唐宋时期就设卡防守,南朝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张彪起义会稽,就是控制了古博岭这一重要通道,而得以长驱直入;唐僖宗中和三年(883)浙东观察使刘宏,为防会稽乡民响应黄巢起义,亲自领兵镇守古博岭;元朝末年,浙东群雄割据,张士诚前锋吴华扼守古博岭,与朱元璋相持于枫桥;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袭扰诸暨,枫桥乡民埋伏于古博岭,与倭寇血战,大获全胜。南宋诗人姚宽有诗《咏古博岭》“北风猎猎驾寒云,低压平川路欲昏,人马忽惊俱辟易,一声乳虎下前村”。

       历史上留传着古博岭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笔者在整理孝义流子里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的宗谱时,发现了《古博岭善庆庵世济事碑记》及《古博岭施草鞋碑记》两篇古文,讲述了吴氏前人仗义疏财、乐善好施的动人故事。

       元朝初期(约1280年),孝义流子里村(今东白湖镇吴子里)有一叫吴邦辅的乡绅,是个孝子,因其母生病,他去普陀山烧香拜佛,为母亲祈求平安康复。当时正值盛夏,邦辅行至古博岭上,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口渴难熬,正想去山泉水池喝泉水解渴,遇一砍柴的钱姓老伯,将随身所带的茶送给邦辅喝,并嘱他歇脚片刻,邦辅很受感动。他想,老伯送我一杯茶水,我何不也做些善事,在此建个茶亭,世世代代传下去,可为千人万人施茶水,岂不更好。于是他跟钱姓老伯说了自己的打算,托他联系在古博岭附近购置田地山园,以该资产出租,每年所收租金,作为购买茶叶柴薪及日常之费用,对有困难的路人予以食物并送些盘缠银两,老伯觉得如此甚好。

       邦辅自普陀还愿回家再经古博岭,发现去时遗忘在岭上山泉旁的一把绸扇还留在原处,他深感此地民风敦厚。回到家中见母病已见好,于是他出资在古博岭上建屋三间,取名“善庆庵”,再置田六坵九亩,地二亩零,山十九亩,还招来几名和尚在此长住,负责烧水煮饭施茶,他自己也亲自过问庵里的管理。然而,因古博岭相距流子里有近百里山路,数十年后,邦辅年老力衰,其后辈吴文荣接手,再置山田以作庵费。如此代代相传,到明朝初年,后辈吴士鸣再增置水田五亩零,山地十三亩,扩建茶堂,修缮法堂,在庵旁筑一“世济亭”,他们的善举也感动了旁人,住持普明也捐置山田数亩,以助茗薪之需。

       古博岭系交通要道,是数县交通必经之地,行人众多,因山道曲径,坡陡崎岖。自从有了善庆庵施以茶水,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路人行至岭上,许多穷苦挑伕脚上的草鞋都己磨损破烂,即将丢弃,使人难以前行。吴姓后辈再捐田九亩,嘱住持带领众和尚耕作收获谷禾,用稻草编织成草鞋,常年送给来往所需行人。为能教育后辈长期以往,积德行善之事代代相传,在岭上立一石碑以昭告后人。

       自吴邦辅在古博岭善庆庵首创施茶,至文荣、士鸣,后人文元、董其等相传三百余年,一直坚持可谓不易,诸君共承先志是吴氏族人济世至德之善举,值得永久传颂。

1
          0

上一篇:岚台民俗文化论坛:文化交融与传承的盛举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我也想在此上传信息资料或寻根>>>


●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请留言

共 0 条留言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吴仲照 个人文集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