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寻根问祖 > 各地寻根 ◇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泰伯精神

马来西亚吴氏寻祖

       大家好,我来自马来西亚 。
       我想找回我家祖籍 , 我太公名为:吴房 ,公名为:吴子龙,来自广东赤溪,现寻祖。




◆声明: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留言

验证码 表情

共 2 条留言(管理员审核才能显示),查看全部
  • 宗亲

    赤溪的客家人,从清康熙七年(1668年),迁入新宁县(今台山市),己有346年历程。赤溪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它是一部沉重的历史。经历的两次大灾难,几乎使赤溪灭绝。为了使年轻人了觧赤溪、珍惜赤溪、建设好赤溪,根据史料,特撰此文,与乡亲们交流。
      赤溪三面环海,一面靠陆,形成半岛地势,称为赤溪半岛。岛上被一座庞大山体—曹峰山(亦称南峰山)占据,终年郁郁葱葱,流水淙淙。山体的东西两面形成平原—赤溪平原、田头平原。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溪纵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一块富庶的鱼米之乡。
      赤溪明朝前期属新会县。明朝弘治十年(1498年),明孝宗批准巡抚两广左都御史邓廷瓒关于设立新宁县(今台山市)的题本,决定划出新会县西部的得行、文章、平康、矬峒、海晏、泷水、潮居等七都为新宁县行政区域。现赤溪即系原新会县的潮居都所辖的赤溪、磅礴、曹冲、铜鼓、四堡和矬峒都的田头堡。新宁县成立后,赤溪归属新宁县管辖。
      清朝康熙元年(1662),清政府因恐怕沿海地区人民援助郑成功的反清复明势力,发布“迁海令”,勒令滨海50里内的居民内迁。内迁给沿海人民带来惨痛灾难。内迁的民众流离失所,内地居民也因强行摊派人力、财力去修筑墩台,挖壕海而不堪重负,以致“盗贼蜂起”,民不聊生;税赋、人口急剧减少。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被迫取消“迁海令”。
      为恢复沿海地域生机,清政府号召内地居民到沿海开垦实行“迁海令”时丢荒了的土地。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客家人响应政府“展复”沿海的号召,从梅州、潮州、惠州、韶州等地,迁来新宁、开平、恩平、鹤山、阳江、肇庆等沿海地区垦荒。到了咸丰初年,单居住在新宁县一县的客家人就达30万之众。主要住在深井、那扶、四九、冲蒌、赤溪和大隆洞等地。
      赤溪的历史虽然时间不长,只有三百来年,但赤溪史是一部沉重的历史。三百年间,经历了迁徙、定居、蒙冤、痛苦、感恩、腾飞等历程。它曾经新会县管辖,新宁县成立归属新宁县。“土客械斗”后,从新宁县划出,设立赤溪厅,属广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赤溪改厅为县建置,成为赤溪县。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4月30日,又并入台山县,成了台山县的第十九区。如今赤溪属台山市的一个镇,人口三万多。镇政府设在田头圩。
    根据赤溪所走过的历程,作如下简述,与乡亲们交流。

    迁徙

      赤溪居民是客家人,客家人被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思想活跃,不守旧,好迁徙,客家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客家人原是北方居民,生活在中州(今河南省),是黄光间遗族。在汉晋年间,因中原动荡,五胡乱华,渡江南下。迁江苏、浙江、福建、江西诸省,至五代南汉时,又因避乱,逐由福建的汀州,江西的赣州转迁南下,分居广东的梅州、惠州、潮州、韶州等地。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客家人最早南迁的是在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1年),派遣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向岭南进兵,统一了岭南广大地区,设置了南海郡。赵佗是秦军南征的将领之一,他首任龙川县令,据说如今的龙川客家人就是昔日赵佗南征军人的后裔。
      赤溪客家人来自广东的梅州、惠州、潮州、韶州等地。清康熙七年(1668年),响应政府号召迁来赤溪垦荒。赤溪原是一块贫瘠荒凉的土地,变成了今日的鱼米之乡,是历代客家人刻苦耐劳,不畏艰苦,团结拼搏开垦出来的。自康熙七年到咸丰五年的将近二百年间,客家人在赤溪土地上繁衍生息,安居乐业,无奈到了咸丰初年,受广东南部“土客械斗”的波及,卷入了战争漩涡,使赤溪客人蒙受冤屈,酿成灾难,被迫迁徙外地。
    上世纪30年代,赤溪又发生了一场大灾难,姓氏斗争达20年之久,内斗置赤溪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整日人心惶惶,有家不能住,有田不能耕,人们纷纷逃离家园,迁徙外地。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集体化,人员流动很少。改革开放后,经济大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门打开了,又有不少赤溪人移居海外,尤于美国、加拿大、秘鲁、巴拿马、委内瑞拉国为最。

    定居

      赤溪客民响应清政府的“展复”沿海的号召,到赤溪垦荒,落户于曹冲、上径、横龙、磅礴、铜鼓、腰古、黄竹坑、深湾、狮山、罗卜坑、大小马、黄水坑等偏僻山地,以曹冲居住的人为多,因此,过去的赤溪客家人又称为曹冲人,这是最早在赤溪落脚的客家先民。他们自康熙七年迁入赤溪,到“土客械斗”的咸丰五年,在赤溪生活了将近两百年时间,称为“老客家”。“土客械斗”期间,大批外地客家人逃来赤溪避难,计有3万多人,他们被称为“新客家”,主要分居于赤溪、田头平原。械斗平息,赤溪建立厅建置后,社会相对稳定,又有不少外地的客家人陆续迁来赤溪居住,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们多来自鹤山、增城等地,被称为“新新客家”。赤溪客民由上述三部分人员构成,他们就是现今赤溪人的先民。
      赤溪历史,从时间计,有三个相对稳定期,两个灾难期。稳定期:一是康熙七年(1668年)至咸丰五年(1855年),时间187年;二是同治六年(1867年)至1930年,时间62年;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至今,时间64年。灾难期:一是咸丰五年(1855年)至同治六年(1867年),时间12年;二是1930年至1949年,时间20年。灾难期与稳定期相比时间虽然不长,但两次灾难给赤溪人民带来几乎灭绝的损失。
      在和平时代,赤溪客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他们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刻苦耐劳,坚毅刚强;开拓创业,团结奋进;俭朴正直,崇尚忠义;敬重祖先,提倡孝道;睦邻好客,爱国爱乡”。赤溪客民是客家大家庭中的一员,虽然隅居一小地方,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客家人,因而使客家文化、客家精神能代代相传。坚持讲客家话;唱客家山歌;邻里有难,相互帮扶,共度难关;并保留许多古老的客家习俗,如过新年贴对联、蒸大笼糍、打米饼、炒花生、做发糍。年初一食斋。农历八月至重阳,行山祭祖。行二度葬等。
      赤溪居民传承先民刻苦耐劳,坚毅刚强,开拓创业,团结奋进的客家精神。他们无论在本土还是在外地谋生,都积极进取。或从政、从军、从文、从商,大都有所成就。历史上有为保一方土地免遭土人灭绝,冒死上书蒋巡抚的杨梓剑、吴福堂;有赶走贪官污吏的有识之士马华、刘彤;近代有著名华侨领袖叶观盛 、邬师源;当今还出了不少知名官员、商人、学者和热心公益,支援家乡建设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如吴炳昌、何仲儒、彭丙炎、陈宇星、李芸生、古国器、袁旭、蓝棠、杨善深、吴松添、彭奕传、曾瑞棠、陈更、周有福、朱敬猷、李俊彪等。这些从不同阶层,不同行业涌现出来的精英代表,为国家、家乡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为赤溪人民增添了光彩。(林金水)

    2025-03-24 13:19:11 回复

    验证码
  • 宗亲

    山背吴氏宗祠位于赤溪街道山背村,为该村吴氏家族总祠,现存建筑为清中期,平面为三间三进五开间两明堂,正面建有砖雕,门楼内有木雕,狮、象、鹿、鹤、花卉人物,工艺精湛,占地面积 700 平方米。坐东朝西,硬山顶,阴阳合瓦。前进用四柱三楼坊式,砖雕门楼,檐口有出二跳砖雕斗拱承托,明间为一戏台,梁架不露明,上设平棋。中进梁架为四柱九檩,为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梁,月梁造,梁断面呈鼓形,梁嘴饰半月状龙须纹,梁下用扇形雀替及丁头拱。2005年11 月 3日公布为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7日被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山背村位于赤溪街道办事处驻地西 3 公里。因村位于吴塘小山背故名山背。地属平原,区域面积 1.38 平方公里,耕地 1300 亩,水面186 亩。辖吴塘、童家、后麻车、王册里 4个自然村,11 个村民小组295 户,976 人。以种植粮食、棉花、油菜、柑、西瓜为主,兼营珍珠。村中有祠堂、中山堂古迹。
    吴塘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村以姓氏和塘得名。
    后麻车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 200米。因有前麻车故名后麻车。
    童家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 400米。童姓聚居,故名童家,与吴塘、后麻车合称吴塘山背。王册里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北700米。先祖为下王村人清末入册于该里,故名王册里。

    2025-03-24 13:14:48 回复

    验证码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