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很多人凡事都不性急,比如帮家里做家务,或自己做课外作业等,总是不紧不慢,甚至磨磨蹭蹭。
这时,大人就会嫌弃速度慢, 进行批评教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磨洋工!”
这里的“磨”字,含有偷懒之意,无疑是偏贬义的。
然而人到中年,就人生来说,“磨”字在一定程度上却变成了一种褒义。
因为中年人压力重重,必须要有“磨劲”,练好“磨功”,才能扛起生活重任,走向成熟和成功。
《礼记》有言:“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要经过精心打磨雕琢,才可以成为有用的器物。
人生亦是如此,唯有在岁月中不断打磨自己,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才会彰显出价值。
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胡适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这个“笨”,就是不断打磨。
钱钟书就是这样一个“笨人”。
说起他的满腹经纶,人们往往归功于他的天分高,记忆力强。其实,他博大精深的学问,更多来自后天手不释卷的苦功。
钱钟书大学同窗许振德这样描述:在校时,以一周读中文经典,一周阅欧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
每赴图书馆借书还书,必怀抱五六巨册,且奔且驰。且阅毕一册,必作札记......
代表钱钟书学术成就的《管锥编》,引述4000多位名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汪洋恣肆,博大精深。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他进入清华后,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
他的治学心得是:“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人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哪有什么开挂、中彩票、撞了大运之说,只不过都是厚积薄发罢了。
毕淑敏曾说过:“任何一颗心灵的成熟,都必须经过寂寞和孤独的洗礼。”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世上也没有那么多的感同身受。
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煎熬,度过一段不为人知的晦暗时光。
真正的聪明人,他不会抱怨,也不会诉苦,而是选择磨练自己的心智,逐渐走向强大。
钱钟书的夫人是著名作家杨绛,他们可谓比翼双飞,她的出彩,一样靠的是“磨功”。
人生起起落落,但她却始终坚强面对,在黑暗中散发着光芒。
人到中年,事业尚未成功,我们不得不接受现实,但不能屈服现实。
只要经得住“磨”, 等待机会,熬过去了,就能扭转命运,实现人生理想。
即便事业有成的人,也还依然需要“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让自己的事业和人生永不停滞。
听过一句话:“时代抛弃你,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进入新的时代,瞬息万变,更迭换代,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不确定性。
只有那些不断打磨自己,持续精进的人,才不用担心被时代淘汰。
有实力,才有底气。打磨实力必须静下心来,在自己的领域默默深耕。
曾经,《明朝那些事儿》一书爆火,让作者当时明月名声大噪。
读者们都惊叹他深厚的史学功底,能够信手拈来引经据典。
然而,少有人知道,他积累了十几年,才换来了行云流水般的厚积薄发。
上中学前,他就把《上下五千年》认真读了12遍。
长大后,更是喜爱读史,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书籍。
直到对明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开始研究《明通鉴》《明实录》等相关史料。
他看了6000多万字的史料,花了12年的时间收集资料,用8年的时间写书。
如此经年累月的打磨,才能以一人之力,完成对明代史进行白话叙述的奇迹。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荀子亦云:“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宝玉,经得起磨;文学,经得起磨;人生,也应经得起磨。
俗话说得好:“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
人生,是一场球赛。人到中年,半场过去,时间宝贵。
从现在开始改变,从此刻开始积累,让我们修炼“磨功”,打磨自己,沉淀自己,在下半场精彩。
顶 ![]() |
踩 ![]() |
上一篇:人到中年,热情不减
下一篇:人到中年,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