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话是根是来时的路,普通话能让你走得更远,传承地方文化几好。祠堂保护好,地方语言保护好,同是中华传统文化,要保留。
2025-07-16 09:06:47 回复
祠堂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潮汕大地每个自然村都有保留建设祠堂的传统习俗。 有几百年历史的、也有新建的。正是这种传统的祠堂文化凝聚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宗族精神!
2025-07-16 09:06:19 回复
我们广东宗族有祠堂,分房有香火堂、如果一个本性到哪一个地方发展出一个族群,那这个地方多数会成立一个香火堂跟祠堂差不多,这个是敬拜先人、团结族人、教育后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广东!
2025-07-16 09:06:01 回复
周武王得天下,封其族人五十一,后人以国以地为姓。周公旦得鲁地,后又封其后人于毛,蒋,曹,其姓始于此也。
2025-07-16 09:05:36 回复
我们家族有座祠堂叫桂花祠建于明朝屹立了几百年都没倒,可惜毁于文革,要不然到现在就是个古迹。
2025-07-16 09:05:11 回复
我与新中国同龄,从小到大也未听说村民们要修祠堂,到了北京工作后也没听说要修祠堂,祭祖每年要搞几次,到了清明、七月半、过年前都烧根饭,以前由母亲张罗一桌菜,整条鲢鱼、整只鸡、油豆腐嵌肉、黄豆芽等必备的菜,还得算算要拜祭的祖先,每位一只碗一双筷,倒上酒,红蜡烛和香点燃后,然后先由父母叩拜后,我们兄弟姐妹再叩,母亲在叩头时还念念有词,“请老祖宗吃好喝好,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兴旺发达”,母亲便开始将事先织好的金元宝、锭子和黄纸烧给老祖宗,父母过辈以后,烧根饭祭祖由我老伴来继承,我发现比我母亲做的还周到,烧根饭结束后还关照老祖宗走好,有创新精神。
2025-07-16 09:03:59 回复
历代显贵辈出,如大学士丁复公、阁老丁谓公,曾为理宗宰相的丁大全公,事迹辉煌显赫,至今为人称道。
2025-07-16 09:03:14 回复
歌如在之有地,文理不通。 应该是:歌哭于斯,美轮美奂,……祭如在之有地
2025-07-16 09:02:44 回复
来广东看看,我们宗祠也是破四旧拆,改革开放后重建,现时间长陈旧,又拆了重建,广东每村都有自己宗祠。
2025-07-16 09:02:16 回复
族谱和祠堂等,作为传统文化和习俗,可以保留延续,但是实在不宜拔高。其糟粕及其负作用也不应被低估,更不应被忽视。
2025-07-16 09:01:30 回复
第一个缺字,依上下文判断是“墙”其后的一个字是“垣”,不是“坦”。第二个缺字应该是“赞”。“歌如在”的歌之后,似乎缺了一行。
2025-07-16 09:01:01 回复
親情的邊續方式,越往後的年輕人對親情越是淡薄了。
2025-07-16 09:00:41 回复
我们家的祠堂是明末清初建设的,现存的砖雕、壁画、门楼、梁柱、宗训仍能窥见当年的辉煌,近年有翻修,上面除了氏族搬迁的始祖雕像、画像之外还有爷爷辈的灵牌。每年的腊月24日外出的游子们都会来祭祖,顺便大家联络一下感情。堂主的文章很好,让我们理解了为啥要建设宗祠。
2025-07-16 09:00:23 回复
请问这个丁氏祠堂现在还在吗?派作什么用场了?
2025-07-16 08:59:59 回复
建祠堂就是有个根在。
2025-07-16 08:59:41 回复
国家政策是:原有老祠堂作为名胜古迹要保留并保护好,新建祠堂、仿古建筑要严格控制!这条必须坚持!
2025-07-16 08:59:15 回复
孔府,孔庙,孔林在哪?一直流传真有两千多年了……
2025-07-16 08:58:57 回复
这要是在解放前而言,祠堂的作用就真的很大了,祭祖活动,惩戒不孝子孙,开设学堂,迎接达官贵人之所。建立自已姓氏的武装,存放武器,宗族资产等确实需要很大场所。我60后人,小时候就听到过身边某姓,因与邻村发生磨擦而受欺负,后不得不排人求远在百里之外的本家(人口多)的祠堂带武器来帮忙,才赢得了战斗,对方也因此后来都不敢妄动。
2025-07-16 08:58:35 回复
表情
为什么再难也要修建祠堂
家乡话是根是来时的路,普通话能让你走得更远,传承地方文化几好。祠堂保护好,地方语言保护好,同是中华传统文化,要保留。
2025-07-16 09:06:47 回复
祠堂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潮汕大地每个自然村都有保留建设祠堂的传统习俗。 有几百年历史的、也有新建的。正是这种传统的祠堂文化凝聚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宗族精神!
2025-07-16 09:06:19 回复
我们广东宗族有祠堂,分房有香火堂、如果一个本性到哪一个地方发展出一个族群,那这个地方多数会成立一个香火堂跟祠堂差不多,这个是敬拜先人、团结族人、教育后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广东!
2025-07-16 09:06:01 回复
周武王得天下,封其族人五十一,后人以国以地为姓。周公旦得鲁地,后又封其后人于毛,蒋,曹,其姓始于此也。
2025-07-16 09:05:36 回复
我们家族有座祠堂叫桂花祠建于明朝屹立了几百年都没倒,可惜毁于文革,要不然到现在就是个古迹。
2025-07-16 09:05:11 回复
我与新中国同龄,从小到大也未听说村民们要修祠堂,到了北京工作后也没听说要修祠堂,祭祖每年要搞几次,到了清明、七月半、过年前都烧根饭,以前由母亲张罗一桌菜,整条鲢鱼、整只鸡、油豆腐嵌肉、黄豆芽等必备的菜,还得算算要拜祭的祖先,每位一只碗一双筷,倒上酒,红蜡烛和香点燃后,然后先由父母叩拜后,我们兄弟姐妹再叩,母亲在叩头时还念念有词,“请老祖宗吃好喝好,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兴旺发达”,母亲便开始将事先织好的金元宝、锭子和黄纸烧给老祖宗,父母过辈以后,烧根饭祭祖由我老伴来继承,我发现比我母亲做的还周到,烧根饭结束后还关照老祖宗走好,有创新精神。
2025-07-16 09:03:59 回复
历代显贵辈出,如大学士丁复公、阁老丁谓公,曾为理宗宰相的丁大全公,事迹辉煌显赫,至今为人称道。
2025-07-16 09:03:14 回复
歌如在之有地,文理不通。
应该是:歌哭于斯,美轮美奂,……祭如在之有地
2025-07-16 09:02:44 回复
来广东看看,我们宗祠也是破四旧拆,改革开放后重建,现时间长陈旧,又拆了重建,广东每村都有自己宗祠。
2025-07-16 09:02:16 回复
族谱和祠堂等,作为传统文化和习俗,可以保留延续,但是实在不宜拔高。其糟粕及其负作用也不应被低估,更不应被忽视。
2025-07-16 09:01:30 回复
第一个缺字,依上下文判断是“墙”其后的一个字是“垣”,不是“坦”。第二个缺字应该是“赞”。“歌如在”的歌之后,似乎缺了一行。
2025-07-16 09:01:01 回复
親情的邊續方式,越往後的年輕人對親情越是淡薄了。
2025-07-16 09:00:41 回复
我们家的祠堂是明末清初建设的,现存的砖雕、壁画、门楼、梁柱、宗训仍能窥见当年的辉煌,近年有翻修,上面除了氏族搬迁的始祖雕像、画像之外还有爷爷辈的灵牌。每年的腊月24日外出的游子们都会来祭祖,顺便大家联络一下感情。堂主的文章很好,让我们理解了为啥要建设宗祠。
2025-07-16 09:00:23 回复
请问这个丁氏祠堂现在还在吗?派作什么用场了?
2025-07-16 08:59:59 回复
建祠堂就是有个根在。
2025-07-16 08:59:41 回复
国家政策是:原有老祠堂作为名胜古迹要保留并保护好,新建祠堂、仿古建筑要严格控制!这条必须坚持!
2025-07-16 08:59:15 回复
孔府,孔庙,孔林在哪?一直流传真有两千多年了……
2025-07-16 08:58:57 回复
这要是在解放前而言,祠堂的作用就真的很大了,祭祖活动,惩戒不孝子孙,开设学堂,迎接达官贵人之所。建立自已姓氏的武装,存放武器,宗族资产等确实需要很大场所。我60后人,小时候就听到过身边某姓,因与邻村发生磨擦而受欺负,后不得不排人求远在百里之外的本家(人口多)的祠堂带武器来帮忙,才赢得了战斗,对方也因此后来都不敢妄动。
2025-07-16 08:58:35 回复
我也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