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在线 cnwu.net

首页 > 吴氏文化 > 村寨世居

梦里客家:武平孔厦

2025-03-27 作者:吴海平 来源:综合 浏览:87

       一

       孔厦,梁野山脚下一个村名,这是一个美丽的名字,让人不得不猜测这名字下的故事和含义。据传这个名字与科举功名有关。孔厦原名硿下,这里聚集的大部分是吴姓家族,吴姓在这里开基传至清嘉庆年间,共有十三个文人通过科举考试登上仕途做了官,为此,村里建了五座大官厅,官绅们为尊孔尚儒、崇文重教,将村名更名为孔厦。这一改,改出了孔厦村尊孔尚儒、崇文重教的人文追求;改出了孔厦村天高地阔,美丽绝伦,得天独厚的宜居环境。

       走进孔厦,感觉四面环山,山高入云,北片的山名叫粗石岽,海拔1100米左右,西片的山名叫四姑寨,海拔800米左右,南面更是鼎鼎大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海拔1538.4米,武平最高峰。三座山,高耸云间,层峦叠翠,葱葱绿绿,云雾缠绕,浩浩邈邈;它们之间座落不同的方位,像三个大汉,威武俊逸,峭岸挺拔。难怪孔厦溪岭祠堂对联会有这样的描述:“后嶂梁山马虎双归结祖庙,前峰笔架象狮对立照吴家”、“祠靠马头顶龙腾虎跃发富贵,庙前笔架峰水秀山清出书香”、“后梁野千峰环抱开胜地,前水双溪百川合口出人才”,三幅对联写出了以祠堂为中心,左右两边如狮如笔矗立两座大山,背靠千峰万秀的梁野山之胜地!一个孔厦就拥有武平县三座海拔比较高的山,罕见!触摸这三座山,有着说不出的伟岸和俊秀,它的蔚然和苍茫,足以让人仰叹和惊愕!

       然,更加让人仰叹和惊愕的是孔厦之水!孔厦之水源于梁野山,苍茫大山,有着千万之泉,它们云集于沟,越过千山万壑,如游龙一样从大山倾泻而出,汇成两条溪环绕村庄,形成双龙缠绕的震撼场面,最后两条溪交汇于村尾,一路朝北汇入茫茫汀江!那水之大,碧波荡漾,水浪翻白,浩浩荡荡,美丽之极;那水之深,有著名的五龙谷、石头下,都是一个个深潭,人们喜欢游泳嬉水的地方,向往之极!梁野山之水有着大家不知道或有没有见过的魅力,那水之清澈,水之亮丽,水之甜美,水之灵气,水之高贵,促你一瓢而饮,感觉就是天堂!没错,这样美好的水就流向孔厦!吴姓祠堂大门对联曰:“溪水双清通渤海,岭峦竞秀照吴山。”巧妙地阐述了孔厦吴姓源自渤海郡,也描绘了从梁野山而来的两条清流左右绕村而过,群山环抱的美丽景色。有这么美好的水,双龙之水,难怪一个孔厦村,从开基至今已有三十几代,孕育了上万子孙,生生不息,让人不得不思考这里的风水!一个村有两条溪,这在整个武平县比较罕见,再加上那美丽苍茫的大山,让人感受到这个村之美,这个村之灵动,让人惊叹它的存在和珍贵!

       沿孔厦之水溯源而上就是谷夫。这是孔厦的一个自然村,这里更加美丽,更加静谧,感觉这是个世外桃源!由于太偏僻,这里居住的人基本上迁走了,留下几户人家。溪水长长,一路上溪流里突兀着各种美丽的石头,从石缝里流出潺潺流水,鲜亮清澈,非常迷人。谷夫已经是梁野山的一部分了,从这里出发登临梁野山,一路上基本是原始的森林石砌古道,经过四个小时可直接到达梁野山天池、梁野山寺。伴着这一路上的,更是梁野之水。这里到处流水潺潺,泉鸣壑谷,这里的水一样那么鲜亮清澈,美丽迷人。走在这里,看着这里的山山水水,实在是一种享受!是啊,离开市井,行走于梁野森林古道,倾情倾听高山流水,泉鸣松和,群鸟啁啾,你是不是求得到了一份心灵的宁静!在这里,你不必如宋代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里的满腔热血,也不必如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惯看秋月春风”里的那种惆怅;在这里,你尽可以俯下身子用双手捧起那晶亮的水,或者落出你的脚丫子,踩住水里的清沙,有诗一般的感觉!有人云:“梁野之水清兮,可以濯吾足;梁野之水美兮,可以靓吾目!”梁野山水之美,不单单在谷夫村的溪河里,也不单单在孔厦的双溪合抱里;梁野山水之美,还在森林古道旁的山涧里,在梁野山比比皆是的瀑布中,在梁野山顶的天池里,在清亮晶透的水色上。老子在《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我在想,梁野之水是不是也在老子的这一哲学命题里?梁野之水养育了这里的万物,养育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其美之极,其善之极!

       写到这里,我要特别写一下梁野山原始森林古道。很久以前,谷夫这里根本没有水泥路,进入谷夫唯一条路就是这条森林古道,现在的水泥路也是在最近十年左右建成。这条古道其实从孔厦上村就开始了,基本都用石块砌成,一路沿着高山一直通到顶端的梁野山寺,至今保存完好。踩在斑驳的石砌古道,拾级而上,感觉这是踩在历史的石墩上。我在想,绵延古道,千里绝顶,让人浩叹千年,是谁那么坚韧和顽强,将石阶砌于天上云端,这种史诗级般的森林古道虽然没有长城般浩大,但其中的血泪也足以让人感到历史的沉重,让人感觉到古孔厦人的伟大!在这长长的石砌路上,凝聚了多少孔厦人的艰辛和血泪,而这条古道恰恰是通向梁野山寺庙里,所以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认为,这条古道是孔厦人至诚至真的一条佛道,是内心对佛的虔诚。至今,无论这条古道是多么长远,走得多么艰辛,仍有许多孔厦人沿着这条路络绎不绝地到梁野山寺朝拜,也许在他们的心里,这条古道上安放的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台阶,都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祷。

       

       孔厦家庙即孔厦溪岭祠堂,坐落于孔厦村南,梁野山下,溪岭地形如:“溪水竟双流,同源梁野山,村北合;岭峦绕四方,环观叠翠色,群吴居”。这是一座具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的祠堂。始建于十四世纪初,1577年移建现今的九磴石下,1925年遭兵灾祖祠被焚,后又重建于此。这座祠堂占地面积700平方米,非常讲究地理座向,为“天三山、地七兼,星五齐,子孙繁”。建筑结构极为独特,有诗云:“上下两厅左右连,百二柱头同落地,等同尺寸两相衡,四条阴巷分左右,前五后两侧六门,祠坪转墙形曲尺,西边不围迹犹存”。由此可见其结构和布局非同一般,当年曾名闻全县乃至周边县市,是当今留存古建筑中的一支奇葩。祠堂前面立有四个长方形石柱,每条大约两米,石柱上有个正方形孔,石柱上没有其他图案,这些石柱有的已断塌。据传这也是为读书人考举中功名而立。让人诧异的是这些石条与别的客家祠堂功名石桅杆不一样,连城县古村落培田、芷溪的一些客家祠堂的石桅杆,用花岗岩石条凿成方形、圆状石柱,柱上雕刻各种图案,分若干层竖起,像一支笔,又貌似船上的桅樯,它是旧时客家人考取功名的象征。客家地区有人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不管出在哪家都被视为全村、本宗族人的荣耀。中了科举的人可在庙前或屋前或祠堂前竖一对桅杆。它告知人们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个地方曾有人中过科举或当过官,后人为他们歌功颂德而树碑立传,用来激励后来者发扬光大。触摸这些经过历史长河洗礼的厚重粗糙的石条、被破坏了的断石,我依虚看到了嘉庆年间十几个长发盘缠的文人,他们指着余下几个功名柱一声断喝:“罪孽,谁逆祖制,毁石于地!”是啊,这些代表着功名、代表着一世荣耀的功名柱是为他们而立。历史上孔厦人才辈出,其中清康熙年间汀州府考全村18人考中,扬名汀州八县;嘉庆年间有十三名文人科举考中,而这些中举之人的功名柱安在?要知道这些柱子是具有激励后来者发扬光大之功效的!可惜有些柱子已失之兵灾之祸或历经数劫。欣喜的是,至今孔厦仍保留着崇文尚教传统,他们当中有考中大学者,仍然要祭祀祖先,举行这一礼仪本身对考中者而言就是一种荣耀,这既是对崇文尚教传统的传承,也体现了孝敬祖德。

梦里客家:武平孔厦

       古人云:“礼,莫大于宗庙。宗庙者,天下国家之本。”客家人人为了“报本返始”、“慎终追远、明德归厚”而立家庙,饷祖考,于是祠堂应运而生。孔厦溪岭祠堂也追求“慎终追远、明德归厚”,这从门头一句对联“溪水双清通渤海”就可以看出吴姓源于渤海郡,还有祠堂里面印在墙柱上的堂联“延陵世第,渤海家风”,“渤海家声远,吴山世泽长”,这些堂联写出吴姓之源、吴姓之家风。长长的祠堂正厅高悬着漆黑色的牌匾,“让德流芳”四个金色大字赫赫在目,匾牌下面有一块漆黑色的大牌匾,牌匾上也刻印了数百字金色文字,看上去庄严厚重。“让德流芳”四个大字典指吴氏的来历。吴氏源于姬姓,肇端于吴国,形成于战国初期,开始始祖是周朝的泰伯(太伯)和仲雍。据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吴泰伯世家第一》记曰:“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泰伯公“三让天下”,开辟了万世江南,其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被孔子赞为:“至高无上的道德”,成为当之无愧的德圣!“世家第一;至德让三”、“渤海家风千古兴;延陵世泽万载隆。”这些吴姓宗祠通用联,突出了吴氏先贤“至德”的精神。吴姓子孙为彰显继承其祖先谦让之德风,故将“至德”为吴氏家族的祖训,铭刻在心,为齐家治国立世之本。

梦里客家:武平孔厦

       望着这个历史悠久的祠堂,我在想,这是个远古的老者,它里面写满了历史,它凝聚了祖祖辈辈辉煌和荣耀,凝聚了客家人对故土的眷恋,它凝聚了对先祖的崇敬,它见证了孔厦村历史的变迁。据《孔厦吴氏族谱》记载:孔厦吴氏开基始祖念六郎公,字德广,原居永定,始为押衙司,陛同知,汀州府就职 ,因时势变乱由长汀罗坑头徙孔厦。许多在这里开基奋斗繁衍生息的人已经化为泥土,但他们的灵魂依旧,甚至他们的身影还在,看,就在这个祠堂里,祠堂的族谱里书写着他以及他的子孙世代的名字。也就是这个祠堂,成了孔厦人不断顶礼膜拜以示孝敬之地,成了整个孔厦人的精神家园,成了吴姓家族寻根的地方!

       

       在孔厦,那开拓苍茫大山的开基始祖,孔厦吴姓一世祖吴六郎名字自然响亮,可以想象,九百多年前,吴六郎不远千里迁居孔厦,历经几世几代,把一个四面环山、原始丛林众多、荆棘横行之地开发成如今的宜居山水,风水宝地,这一壮举,着实令人肃然起敬!然,另外一个令人肃敬的名字就是孔厦吴姓十六世吴若葵,这个人的功德在于在孔厦开辟文教,他在清朝康熙年间创建了廻澜书院。廻澜书院,一个多么有文采和诗意的书院名字,这个书院曾经是多么辉煌!这个育人圣地,造就了一批批人才。据记载,孔厦历史上曾有过十八位官员同堂的荣耀;清康熙年间 (1698年)汀州府考全村18人考中,扬名汀州八县,十八代有南弼公、讳燕屏就是清康熙进士;前面说到清嘉庆年间,共有13个文人通过科举考试登上仕途做了官;二十代吴琮玉,1736年登科举,任山东省武定县蒲台知县。

梦里客家:武平孔厦

       据传,廻澜书院非常漂亮宏伟,一棵硕大的桂花树,枝繁叶茂,香飘四溢。桂花树旁是宫殿式样的二层楼房,一楼是大厅堂,里设讲堂,楼上前后左右都有洞楼、厢房,二边厢房供学生住宿,楼上安奉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读书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祗。在这里,每年二月初二都会举办文昌会,读书有功之人才能享受聚餐。大厅堂左边有二间平房,安奉着太华三仙,大厅堂前有个大余坪,余坪前面有三间平房,中间厅堂安奉着现贤朱夫圣人,下厅前面有口池塘,碧水悠悠,清澈如镜,祠堂前面正中堂头上有座大门楼,“面朝三峰关二水、钟灵毓秀出人才”,整座书院位置,面朝孔厦双溪,面朝溪岛,面朝三峰,山清水秀,雅洁清幽,的确是个造就人才的胜地!1945年,有人为书院撰写对联一副,文曰:“廻抱三峰抒锦绣,澜关二水焕文章”,刻画出书院的全貌以及人文气质。环视孔厦,感觉孔厦整个场景恰似个“廻”字。“辶”不正就是孔厦的双溪,“回”不正就是环岛上的田地,人家,两溪环抱着的梁野山吗?这一发现,着实令人惊叹!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偏僻山村,古孔厦人对书院取名也特别讲究,他们也具有着诗书情怀,有着天地人间融合的哲学思想!

       然而,这么漂亮宏伟的廻澜书院不存在了,一个造就了辉煌历史的廻澜书院消失了!据说这个历经百年的书院,在1940年将要倒塌之际,吴若葵后裔等热心人士有出钱出资修缮复原,但不幸于1966年又遭破坏,如今除了有一两间平房外基本已经荒废或被破坏。就这样,这个充满着人文气息的书院随着时代的变迁坍塌了,这个象征着孔厦人崇文尚教的书院消失了!它成了许多孔厦人尘封了的记忆,在他们看来,廻澜书院那边还蒸腾着书香气,夹着桂花香味。可惜现实是,那带着桂花味的书香,只能飘拂在长满青苔的墙角石缝里,在碎了的瓦片上,在荒废了的石板上,在长满草的泥土里。  

       令我惊讶的是,在孔厦,除了廻澜书院,还有五个学堂遗址。据这里的老人说孔厦历史上共有六座学堂遗址,其中有四座比廻澜书院建设得更早,第一个叫寨背坑学堂,这个学堂的遗址就在孔厦到朝阳村之间的半路上一个叫庵子弦的地方;第二个是枫树岗学堂,原址在现孔厦小学附近;第三个是上书堂,遗址在垇下培;第四个叫下书堂,遗址也在垇下培。可惜几个学堂或私塾历史已不可考;另外一座有记载的私立学校是孔厦私立大成小学,遗址就是现今的孔厦小学。1941年,当地乡绅吴添昆热心教育,崇文尚教出资兴建了这座小学,培养了一批批人才。孔厦是比较偏僻的山村,然而就在这样的山村竟然有五六个学堂遗址,实在令人惊讶!在贫穷和苦难的岁月,孔厦人深深地认识到,教育是立身之本,立身必须传承孔孟之道,以德育人,以文育人,让子孙后代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实现一个家族高质量发展。孔厦人如此重视教育,崇文尚教,实在令人敬佩!都说客家人吃苦耐力,勇于开拓,没错,这是一种客家精神!孔厦人也一样具有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精神,但寨背坑学堂、上书堂、下书堂、廻澜书院、孔厦私立大成小学等学堂的历史存在,让我看到了孔厦人的另一种精神,那就是崇文尚教精神。他们修身、齐家的愿望和追求,让我看到了他们朴素的家国情怀。这些学堂遗址的存在,无疑是孔厦人崇文尚教的精神丰碑,也是孔厦这一村名的内涵基础!

       

       环走整个孔厦,会发现孔厦的山之大,田园之广,房屋之多,的确,这不是个小孔厦,而是大孔厦!传说中的孔厦五座大官厅安在?可惜走遍整个孔厦,也没看到想象中雍容华贵的大官厅!这里只有些普通的客家厅堂,这些客家厅堂没有像客家古村落芷溪里的厅堂那样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雄伟壮观,也没有像永定土楼、梅州客家围龙屋那样宏大,孔厦的厅堂包括溪岭祠堂是那样简陋,简陋得只有砖瓦墙,更别说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那里没有功名墙、没有祖先画像,甚至没有一点文字记载!那十八位官员同堂、十八文人同年考中、十三文人嘉庆年间考中,他们的名字是什么?他们的功名安在?没有记载!所以孔厦的厅祠是简陋的。孔厦厅祠能够用大石条做厅堂大门算是高大上的了,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厅堂和传说中的五座大官厅一样慢慢堙没了,有的在遗址的泥土里露出部分带花纹的石条,看了令人扼腕叹息!在客家“族必有祠”的年代,如果这些厅祠被荒废而没有保护是不可理解的,可以说是罪恶!古时候的人们在那么贫穷艰苦岁月,仍要出钱出资建设庞大的厅堂,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而且厅祠是客家人的祭祀中心,议事中心,教育中心,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是客家人血脉相传寻根问祖的地方!放到现在来看是文物,更需要倾情保护!可喜的是,许多孔厦人具有深厚的厅堂情结,他们意识到保护厅堂这一祖产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有些热心人士、外出乡贤出资修复厅堂,简菴吴公祠等一些即将倒塌的厅堂得到了修复和保护,这些古建筑又成了孔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孔厦,你还可以在一些山头找到战斗过的痕迹,看到一些垒堡以及断了的垒墙,这一切都记述着孔厦曾经有过战火的历史。孔厦是偏僻的,要出大山,要横跨那么多高山,还有山路十八弯的挡风岭,本是个躲避战乱的理想村落,然,就这样一个村落,依然有着战火的痕迹,可见孔厦也有着无数的斗争史、血泪史。

       环视孔厦,感觉孔厦是平凡的,平凡到只有高山流水!但看到一些学堂遗址以及传说中的廻澜书院,又感觉孔厦是不平凡的!在这里可以找到书香,在这里可以找到孔孟,在这里梦中还可以听到学子的朗朗读书声,沿着这里出发可以寻找孔厦学子建立功名的足迹!环视孔厦,我突然感到这是一副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双水环抱三山,那伟大的恰恰是那三座高山。对话孔厦,需要读懂这边苍茫的山,这边晶亮美丽的水,这边广阔的田园,还有那些平凡而勤劳的人们;对话孔厦,需要读懂这边历史深厚的祠堂,传说中具有桂花书香的廻澜书院、各种私立学堂;对话孔厦,在这个偏僻的大山村里,在广阔的田野上,在谷夫直上梁野山顶长长的斑驳的原始森林古道上,我突然想到路遥《平凡的世界》所描述的平凡的世界,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们,这描写的也正是孔厦啊!从宋代吴六郎开基至今,绵延上千年,吴姓客家人一路走来,多少血泪,多少浩劫,多少斗争!那些贫穷与苦难,那些坚韧与顽强,在客家人奋斗的历史长河里是一直挥之不去的最沉重的记忆!

       走进孔厦,客家之美在你的梦中,更在现实的山水画里!我在想,厌烦了城市的喧哗浮躁,心情何处安放,来孔厦定然是不错的选择。这里有着洁净的空气,清新的大自然,有雄鸡声声啼叫,有冉冉升起的朝阳,有血红色的晚霞,有三座高山无以伦比的美景,有那些叫不出名字的野果,有那“上善若水”之梁野山水!在这里,你可以吸收美好的氧离子,可以享受心灵的宁静!孔厦那么好,孔厦那么美,所以至今我还固执的认为:游梁野山,没有游孔厦,游梁野山的原始森林古道是缺憾的,是不完美的!没错,真正上梁野山的正路就在孔厦,在那条长长的原始森林古道上。

       梦里客家,美丽孔厦。这里有大山的雄浑,有溪水的真诚,大山深处更有天地人间的哲学!在美丽的孔厦,你可以享受原生态,你可以思考人生,你甚至可以做个梦,梦见宫殿式的廻澜书院矗立在溪岸,那象征功名的五大官厅金碧辉煌,前面双溪环抱的岛有着人行步道,岛上多彩的格桑花铺天盖地、金色的向日葵迎着阳光盛开,梦见梁野山的原始森林古道边野樱花开放,梁野山的神仙出现在天池边……。这个梦真的很漂亮,孔厦真有这么漂亮?你信吗?反正我是信了!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孔厦真的可以那么美!

1
          0

上一篇:吴家竟藏着一处“联合国村”!百年古宅!让人叹为观止!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我也想在此上传信息资料或寻根>>>


●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请留言

共 0 条留言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吴海平 个人文集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