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市吴氏以常宁古县城南隅弯弯曲曲绵延十余里的曲市洞地域名为姓氏地名,故曰曲市吴氏。
始祖淑高公原籍明南京凤阳府(今安徽省定远县境内),举孝廉,仕明太祖朝定江南收广西诰封中宪大夫知桂林事授粤西桂林州州守,忤上官意降湖广行省常宁州州判【元朝至正十九年(1282年)升县为州,无领地;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降州为县】。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卒于州判任署。次月,始祖母周孺人继逝。时值战乱,回故受阻,子女留居常宁。女一大姑年十六,长子曰清八岁,次子曰毅四岁。姑痛二弟稚幼,守贞不字(其节操事迹载入清同治常宁志卷十一列女页),抚育二弟成人。清公为诸生邑文学,选址檀下。毅公永乐十二年由岁贡任南京兵马指挥使【明万历二十一年衡州府志刊载为“南京南城兵马指挥”,清同治常宁志载为“南京兵马司”】,落址狮趾岭。为感慰大姑抚育二弟之恩德,曲市吴氏后嗣扫墓时必祭祀。
自明朝洪武二年淑高公后裔落籍常邑至今已六百五十五年,是常宁吴姓七支中较早徙居常邑的一支。
枝繁叶茂,开基建村落三十多处。五世祖文深公明经【明成化二十二年《嘉靖衡州府志》载】,任苏州府经历,生九子,明弘治年间从檀下分支到寨下开基建村,寨下吴家人丁最旺,分支迁出建村落最多。
人丁兴旺,繁衍后嗣二十五世。三世至三十四世字辈为志、单名,文(世)、邦、廷、仕、一,际(斯)、生、章、钟(世昌)、永,宫、庭、承、祖、德,万、代、绍、安、康,燕、翼、贻、谋、远,衡、湘、任、凤、翔。
二修宗谱时又续添: “信义招南服,声名宝剑扬,延陵绵世泽,缵绪迪前光”二十辈。
正版付梓纂修宗谱六次。
一修宗谱是清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仲秋。
二修(续修)宗谱是清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孟春。
现保存完好,目前找到最早的三修宗谱《曲市吴氏重续宗谱》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丙申仲冬。
《曲市吴氏四修宗谱》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丙寅仲冬。
《曲市吴氏五修宗谱》是公元一九九六丙子仲春。
甲辰二零二四年五月开启纂修的是《曲市吴氏六修宗谱》,正在进行中,录入在牒人数近四千。
此外,据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仲秋十三世孙钟英敬撰的《族谱原序》记载:“前明五世祖文深诸公创辑世次稿本后又重续皆未及付梓……。”分别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丙寅仲冬;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季冬。
据一修宗谱凡例记载:“淑高公来自南京……父亦仅传其职官为元大理评事……。”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季冬十四世孙永锡敬撰的《世谱前序》记载:“淑祖原籍凤阳与良桢生同时地宗支一派按家抄谱淑祖原籍族人一支徙居湖北黄州府白虎镇对河叶家洲至今未及寻访……。”
顶(2) |
踩(0) |
上一篇:吴敬业世系长益房性熙支源流序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常宁人的祖先来自哪里?
元末明初,传说经过一次“洪武血洗”,于是有“扯江西,填湖南”一段传奇故事,虽然正史没有记载,但是常宁经过一次大移民,却是事实。姓氏由稀少而逐渐繁杂。常宁明代姓氏变迁的有一下几种:一、移民来的安插户;二、军队调来平乱,乱平后即转屯户,就是说无事种田,有战事即打仗,这类人在完国税上有优待,但是朝廷开科考试,他们却不能参考,不能当官。为了前程,纷纷转入民籍了;三、洪武血洗中逃脱出来的遗民。
都是江西来,来的时间又基本都是元末明初,以后就没有成批的直接从江西迁来的了。也有先迁到湖南的茶陵、攸县、衡阳、衡山、贵阳、宜江、宁远后,在转迁到常宁的。
江西以外地方迁来的基本都是军调民的。如城关邓氏来于北京正定;百骞二姓源于陕西;滕姓湘西麻阳;只有瑶塘曲市吴姓是一位元末常宁州判,原籍湖北黄州,死于任内,难以归家,其长女率弟妹就地落籍城南曲市。相传这位吴大姑,为了抚养幼弟成人,以续吴氏一宗,毕生不嫁,曲市吴姓的子孙为了纪念她的恩德,就把吴太姑奉为自己在常宁的始祖。恐怕是有明以来常宁众始祖中唯一的女性了。这在封建社会少见。
2025-01-20 23:22: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