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吴氏的来源_吴氏在线-吴姓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寻根问祖

晋江吴氏的来源

2023-07-27 作者:吴绵普 来源:综合 浏览:19629

 史载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于姬为姓,吴姓出自姬衍(所以有了延陵衍派的门扁),肇基太王,来自西歧,上溯受姓始祖泰伯公,历时已逾3200百多年,泰伯公原为周太王古公?父长子,为让位给三弟季历以及昌(周文王)乃率二弟仲雍引退,藉采药为由,避居荆蛮(今江苏无锡一带)其谦德风仪,守护甜心 ,高风亮节,感动当地民众,拥戴而建立吴国。后世子孙,遂以国为姓,此为吴姓之源流。


 泰伯公因终身不娶无子。弟仲雍之长子季简承接泰伯嗣支、故仲雍为吴姓传代始祖。传至第十八世孙寿梦、吴国大而兴、寿梦生有四子、长诸樊,次余祭,三余昧、四季札。因四子中季札最贤,寿梦欲以国授季札,季札固辞,隐居延陵,后封之,故号延陵季子,为延陵肇基始祖。称延陵为郡望而衍传的子孙为“延陵衍派”;以诸樊、余祭、余昧衍传的子孙因吴国古为渤海之地,称渤海为郡望,故称为“渤海衍派。”其他分支尚有“濮阳”。“陈留”“吴兴”“武昌 ”等郡望。

    从泰伯肇基,传至二十一世,二十五主,至公元前495年,夫差继承王位,吴国异常强大,泰伯世家一脉相承,绵亘不断,谦让美德和开拓进取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后因夫差刚愎自用,一味孤行,导致国破家亡。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亡吴,威振天下的赫赫吴国从此陨落。

岁月嬗递,蹉跎沧桑,缘让位、封国、封地、避仇、拓荒及强迁诸多原因,吴族后裔几千年来,北徙南迁,飘洋过海,生息衍传,其子孙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和海国异邦。成为中华吴氏大望族。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至今为止发现最早以氏族入闽的姓氏群体为吴氏。自周末以及秦汉三千多年以来,吴氏子孙散居于长江流域等省,南迁甚早,入闽开基始祖众多,各支系的入闽年代亦不一,吴氏入闽比之永嘉入闽的诸姓氏有过更加悠久的历史。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越灭吴之时,吴氏先民为逃避战争祸患,由吴国迁徙入闽,西汉后期已聚族六千多户,人口三万众,成为闽地的泱泱大族。

    南朝陈至德三年(585)建安内史已由吴惠觉出任,唐贞元以前(前805至785)吴氏族人在晋江、南安一带广为繁衍。唐著名诗人韩?赋诗《秋郊闲望有感》就有“枫叶微红近有霜,碧云秋色满吴乡”。《南安寓居》就有“天近函关屯紫气、水通吴甸浸晴霞。” 的诗句,说明了唐朝晋江、南安一带已有地名“吴乡”及田地叫“吴甸”。

    唐贞元八年(792)晋江人欧阳詹登进士及第、出仕之前从小就与里人吴播等人互为良师益友、说明唐德宗间吴氏族人已聚居晋江,且已擅长诗文、与贤达为伍。五代之前晋江磁灶已居住有吴氏族人,从事制陶烧窟工艺,在下灶的后壁山古窟的遗址中,所发掘的圆柱托座上,刻有“吴”字铭文。可充分说明吴氏入闽的历史。

    北宋建隆三年(962)深沪吴氏就有始祖墓于古雷山顶,古迹至今犹存。

    明朝倭寇犯境,福建沿海各姓氏族群纷纷逃离家园,清初“禁海”、“迁界”,老百姓被迫内迁,所有谱牒记载均毁散殆尽,吴氏诸多宗支谱牒亦与其他姓氏一样,按当时仅存的小部分资料作为依据重新修撰,因而出现了攀附、拉配、挂靠、套排等缺乏慎重负责的错误现象,给宗支的源流及闽肇基始祖的来龙去脉的探讨研究带颇大的难度,根据历史资料及典籍谱牒,对有记载的各个朝代吴氏入闽主要的宗支,只能作简单的考略记载及大体的归纳:

    一、 闽中兴化府莆田县孝义堡始祖吴庄,原籍河南上蔡,公元前迁居入闽。

    二、 莆田钱埔始祖吴祭,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善举乡,唐中和四年迁居入闽。

    三、 安溪始祖吴福仁,原籍绍州东府,唐时入闽。

    四、 惠安大吴始祖吴仁禄,原籍河南光州固始, 唐僖宗中和二年迁居入闽。

    五、 南平橘溪始祖吴遂,原籍河南汝宁信阳, 唐僖宗中和元年迁居入闽。

    六、 浦城始祖吴睿,原籍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唐德宗贞元八年前入闽。

    七、 宁化石壁村始祖吴宥,原籍江西南丰人,宋初入闽。

    八、 连江东塘始祖吴省元,原籍江苏南京,宋代入闽。

    九、 龙溪,梅溪、清溪、洛溪,四溪始祖吴昭,原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宋代入闽。

    十、 同安白礁始祖吴通,原籍河南濮阳,宋代入闽。

    十一、晋江象畔始祖吴阕,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晚唐随王审知入闽。

    十二、晋江仓边始祖吴昌生、原籍兰陵古锡梅里,元至正间入闽。

    十三、晋江钱头始祖箕畴,原籍浙江钱塘,明嘉靖入闽。

    福建的吴氏谱牒大多依据以上各宗支为入闽始祖,晋江吴氏除上述几个宗支作为入晋始祖外,其它大多亦是根据以上各宗支作为入晋江的分支始祖。但除前述之外,尚有许多吴氏族群未能寻出其宗支移晋的始祖之本。吴氏为晋江历史上的一大望族,在晋江生息衍传,历史悠久,人丁兴旺,代有簪缨,名人辈出。在各个历史朝代中,晋江吴氏族人,为逃避天灾人祸的磨难,或在太平盛世为拓展商务,乘着晋江梯航万国的舟楫之便,移居世界各地,及播迁中国各省各市各地,子孙遍布海内外,成为海内外诸多吴氏宗亲寻根的祖籍地。

    晋江吴氏聚族而居,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在晋江市境内分布广,人口多,主要城镇及农村均有吴氏的族人聚居。如磁灶镇、岭畔,下官路,下灶、三吴、大埔。安海镇、顶虚埔、街内、吴埭、灵水。青阳镇、大霞浯、陈村。深沪镇、东安、后山、壁山、南春、西安、港阜、东华、科任。罗山镇、后林、下宅、许坑、小浯塘、湖格、罗裳。英林镇、内坑镇、白安、深圳、内山尾。金井镇、井尾、下寮、围头、石圳、曾坑 、古安、福全、溜江。龙湖镇、埭头、锡坑、枫林、古湖、洋安、古盈、西吴、吴厝。内坑、梧坑、溪后。东石镇、埭边吴厝三乡、坑园、大白山、潘径。池店镇、唐厝、清蒙、古福、霞福、钱头、屿崆、溜石、吴厝、水田、霞吴、东山、双沟、山兜、岭后、东边、柯坑、紫帽镇、下茂村、张围村、陈埭镇、岸兜、花厅口、横坂、仙石、高坑、庵上、永和镇、山前、西坑、玉溪(石狮湖边、坑东、永宁、蚶江、祥芝、原属晋江之地域)等地。

    晋江吴氏宗支繁多,各居住地各宗支互有穿插,同一个地方又多有支派,但各宗支均有小宗派世系图,昭穆序明,诸如梅溪磁灶先举公派世系,晋江龟湖象畔十一郎公派世系,晋江灵水兴甫公派赖翁公分支世系,晋江燕支履素公派世系、晋江龙湖岱阳锡坑浔阳公派分支世系等等,但归根溯源称延陵为郡望,都是延陵季子之后。

    晋江吴昭公派下:

    昭公之四子分四溪。长子勋传南安黄龙吴氏(是否全部?待考)。属黄龙派下称龙溪。       


(一)、南吴埭头、锡坑、古湖、枫林、古盈、洋?六村属黄龙分乌石,乌石分岱阳(即埭头)。岱阳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乙丑年(1563),从洪武年间肇基迄今630多年。至五世始分以上六村。至今大部份传24世。埭头人口1000人,枫林500多人、古湖1123人,古盈850人,锡坑1700多人,洋?461人,计总人口:5634人。岱阳派下字行:良奇挺生,圭绶汇起,修身谨度,尊德诚意,勖率而敬,谦恭瞻视,孙曾千亿,名次因文,世重宗光,人钦善行,尚思法言,宜从宪令,其先贻模,乃为大定,若厥有常,家声衍庆。与埭头同辈序的还有龟湖山仔。

   (二)、梅溪(磁灶)始祖先举公,但据东吴(洛溪)450年前原旧谱称先举为笃公,江琦族谱亦记载同样说法。因磁灶吴氏旧族谱遭焚,仅存旧神主一身,书曰“三十七致政、号先举。”先举与笃是否同一人,待考证。磁灶由黄龙分支,则是史实。先举公宋季元初人,生二子,长观者、次观用。观者传现磁灶吴氏,观用分居漳州云霄诏安等地,称云霄公。观者生子二,长德政、次德裕。德政为大长房,德裕为大二房。三世德政生子二,曰存道、曰钦道。存道生子二,分别为宜斋、淳斋。五世宜斋为磁灶吴,八、六、十二房公。淳斋传今相公房。钦道派下今未详。大二房德裕生子三,长崇观传宫兜房,次子逸溪传高吟房,三子季瑜派下外出未详。属磁灶镇区域的吴姓聚居地有:“磁灶居委会、岭畔、下官路、下灶、三吴(2602人)、大埔(4343人),计人口两万多人,现传25世。辈序从十三世起是:“公侯伯子卿、平治庆家声,孝友孙谋远,诗书世泽宏,”再续:“敦宗怀礼让,绍德尚廉贞,大道涵仁厚,心清鉴理明。”长房五世、讳复,字习初,别号谆斋,任应天府溧水县学训导,后署授溧水县正堂首创祠字。另属磁灶分支的尚有安海梧埭,人口1200多人。

    (三)、三子清溪公,讳梦麟,号直轩、钦赐通判。清溪公生南宋咸淳八年壬申(1272),生子五:长肇敏公,分居坑园看管祖祠,传坑园支派;次子肇基公,分居南安江琦;三子肇巩居漳州云霄,生九子,分为十七房(现传人口二万多);四子肇固,字燕翼,分居南邑鸡峰山看守祖墓(现称山前);五子肇坚,分支南安三都娘妈桥、福罔、后帮、康店、苏厝、院内等村。现浦边吴氏人口200多人,(本村)传至今26世。辈序:从七世起“世必孟仲淑,奋隆徵锡驭、翼亮昭文德,丕绳振武功。”

   (四)、四子烈祖,号洛溪公,传今东西吴两村。东吴(吴厝)由回龙公,字通甫,开基于明洪武二年。回龙公),生子三、曰仁安、曰仁尚(未详)、曰仁寿(未详)。二世长仁安传东吴本宗,生子二:曰兴祖、曰振祖。兴祖称本宗祖,振祖传二房下厝。三世兴祖生仕玄。仕玄生子五:曰裔、曰雍、曰熙、曰勋、曰乌,五世裔公生子四:长质传长房,次逸传二房,三列传三房,四吉传四房。(现东吴此支占多数),分别为肖川房、顶下新厝二房、护龙厅内厅房,后又由护龙厅分出倒石埔村,又分支台湾(山仔),总人口1534人,传24世。五世雍公(嗣尧)分支院东,现传1000人。东吴合族字行从十四世起:讳行,伯锡思克、福泽绵长、诒谋燕翼,祥迎永昌。字行,“尚文昭德,实大声宏,叠登科第,宗祖光荣。”十四世吴九美,字仁尚,清雍正丙午科举人,五经魁。宗祠楹联:“祖业千秋长洛水;芳名百世振溪山。”

    西吴始祖龙涵公,字仓岩,(据故老传闻龙涵公生于清溪,长于东吴,后与回龙相认为兄弟)生子三,长伯载,字田?,传今下土楼长房,次八仙,字亚载,传今上帝公房、大棘脚、围内房、响头房等,三子安然传今内厅、三家内。西吴又分支社坛、台湾和菲律宾等地。现西吴分为新旧西吴两村,传至今25世,人口1557人。尚有一支传广东潮州。辈序:从十三世起:“承开天考,元泽绵长、诒谋燕翼,祥迎永昌。”

     龟湖象畔十一郎公派下:

(一)、灵水吴氏始祖懒翁公,生子二:曰默泉、曰渊潜(1386―1464)。默泉生温明。温明生子三,曰纯恒、曰孜(字木庵)、曰敏(敏分支海澄梧贯)。四世纯恒,生子十,曰睿轩、曰宽、曰信、曰敏、曰惠、曰逍、曰德、曰仁(止)、曰义、曰礼。十子传灵水九房份。灵水除以上房份外,尚有东埔祖木庵公再回灵水后又生两子,曰昱、曰?。此两支在灵水尚传有后裔。灵水吴现人口5675人。从八世起字行:“从可允启廷元荣世。”十六世起续:“肇基垂裕,锡我鸿祉,宜体高恩,永绍徽美,懋德慎修,陶成瑞器,奇深特达,龙文宝贵”。祠联:“周至德裔;明长史家。”树匾四块“四代一品”、“进士”、“西台御史”、“文魁。”属灵水分支的尚有:前村、后村、曾林、庵上、金田、泉州城内。

(二)、东埔始祖先达公,讳木庵(孜),于明正统年间由灵水徙东埔,不惑之年再回灵水。先达公在东埔生子四,曰坦道、曰坦德、曰可庵、曰坦佛。坦道传前份;坦德传后份;可庵分左份,因仕成都遂籍四川省;坦佛分右份。东埔前份坦道生子四:曰孟逵、曰仲逵、曰淑逵,曰昌逵。孟逵分前份长,仲逵分前份二,淑逵分前份三,昌逵分外份。坦德生子三,曰伯逵、曰洪逵、曰传逵(未详)。伯逵生子四,长大基传前边份,次子大业传内边份,三子大统传惠安盘龙村,四子大德传惠安圭格岭。洪逵生子二:曰大绪,分支洋尾,后尾厝,大宇传东石圃丘,田?(本里)柯村、安海、山兜、星塔(一部分)。右份坦佛生子四:曰亭逵、曰礼逵、曰均逵、曰源逵。亭逵传陈山东、坑黄。礼逵传东石长、二、三、四、东厝。均逵传山兜、东石及金山、西厝。源逵传兴源,东埔现衍人口2623人。字行从一世起“先坦逵大允荣献发祥标景初魁兴嘉庆永远传辉耀泽隆。”现传23世。(吴清苏协稿)。

(三)、后林始祖念八郎公,系出龟湖象畔十三世裔孙,排行廿八,于元季明初由象畔迁侯林(后林)。念八生子五:二世廿九公、卅公、卅一公、卅二公、卅三公。廿九生景悦、道林。卅公(未详),卅一公出家为僧,卅二公生景原、景斌。卅三公生景谕。四世祖祖生公生子二,长仙保(住侯林),次子仙应分支泉州城内水门。五世仙佑公长子玄瑞分支下宅。仙应传至七世公之子泌公分支泉州城内。七世琦公分深沪一部分。奕胜公移安溪湖山之南乡曰泉山。奕琳、奕东分支安海兴胜景。振敬公分支广西梧州岭溪县。后林现人口3348人,传24世。辈序:“宗乔贻派,希敬光明,尚绳祖武,奕世簪缨。”有“进士”和“贡元”匾两块,进士乃明成化甲午科中式,台州府教授、后升台州府正堂吴礼,贡元乃吴礼之弟吴智。

(四)、霞浯吴姓始祖贵生公,由象畔八世分支,现传人口5000人。昭穆:书勤为主,科甲连登庙堂,将辅汝亦孙成祖武,诗书继世扬以光,代其门宇。另有宗支昭穆:“培锡沃枢莺,增钦沧枝耀,渭绿洲树营。”“朱玉金锡璧,太岳振家声。”

(五)、围头吴氏始祖满公,(象畔十一郎五世孙)其于南宋间,由泉州城东桥移至晋江十一都扬梓坑,建宅立业,时称“吴厝”。满公生子一,曰财公。财生四男一女,长周应,号敦仁,次周德,号敦义,三周雅,号敦礼,四周聪,号敦习。女嫁围头周氏肇基祖周绍基为妻。满公传至三世,与蔡我东(塘东黄氏肇基祖)友善,携眷由吴厝徙居围头西面,卜居桥透。为方便临海垦殖渔农,搭庐屋为寮,故称下寮,亦曰霞里。长周应为龙文之祖,次周德为凤文之祖,三周雅为麟文之祖、四子无传。长房周应之次子思永娶围头周绍基之女为妻(姑表联婚)传龙文派。传至五世孙敬峰移居潘径(东石潘山)传衍,后分支小麦山。庄透,蔡内,南安坊边膏泽堡、廿八都陈林头,九都赤甸乡,永春小孤山,草坡城。七世盘西移居内坑泾浚(深圳),又分支柯西、镇海。二房周德之四子思信移磁头开拓、娶围头洪氏肇基祖麟之女为妻,传凤文派。至五世东慕移居岩山前宫兜,又分支湖广常德。三房麟文派周雅公之次子思远公,移居云霄新坡里开拓繁衍。三子思睿公移居南安新营里。围头吴氏现人口3500多人。世派歌:“荣宗至学熙,心连天道尊,叶红于万年,伯仲及子孙。”

(六)、坑尾(更美)吴氏始祖龙渊公,系十三世新厅复祖公之子。龙渊公生子三,曰严美、曰严典、曰严心。二世严美生子三,曰淳厚、曰明敏、曰钦学。三世淳厚生恒和。四世恒和生子三,长静轩居更美,次笃轩分居塘边,三实轩分直岭。三世明敏和钦学均传更美。二世严典传现内坑之吴氏。严心公生子三:长露乾分支杨锦,次子乾分支五堡,三子秀乾分支殿前。更美(现新街)吴氏辈序:”经纬万端自,常九亲敦睦,协和邦家重,庆玉伦昭明。”

    此外,青阳吴氏,由七世周质公分支,至廿四世有讳起公、青狱公。宅内吴氏,由十四世友真公分支。福全吴氏,由十五世福增公分支。霞楼吴氏,由象畔十二儒公分支,后至家助公分居永宁,廷轻公分居石狮、国琴公分安海。深沪吴氏,由十五世福荣、福昌分支。塘市吴氏,由象畔十二世必珍公分支,后传至元肃公再分居。营边吴,昔日小童星,今朝又何在 ,由十八世天?分支。

    深沪吴(东安岭前),其先祖于北宋建隆三年(962)迁入,至南宋孝宗隆兴年间(1163)传有升、妙、颜三兄弟。长升传孟房,次妙传仲房,三颜传季房。孟房有一支分居安海,仲房亦有数支播迁安海、南安田中、山东牛庄、浙江宁波、广东潮汕、台湾等地。季房分支金井、石圳等地。现东安岭前吴人口5000多人。

参阅吴氏各宗支谱牒及历史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晋江吴氏族人自唐至清,官至兵部、工部尚书、元老三朝御史等职者多人,侯爵位列三公者有6人,武将军有4人,文武官员在县令、守备以上者有31人,自宋至清,殿试进士55人,乡试举人71人,贡生45人。

    晋江吴氏为继承宗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发扬吴氏宗族的优良传统,几年前成立了吴文化历史人物研究会,积极开展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晋江吴氏崇尚祖先的高尚品德,及开拓进取之精神,必将继续发扬让德之光,团结奋进、增强海内外宗族凝聚力,为民族的振兴,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更大的奉献!


3
          0

上一篇:湖北吴氏源流

下一篇:吴氏起源

我也想在此上传信息资料或寻根>>>


●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请留言

共 2 条留言
  • 宗亲

    安海镇星塔 也有吴姓

    2024-07-30 00:02:38 回复

  • 宗亲

    安海镇 社坛 也有姓吴的

    2024-07-29 23:40:12 回复


吴绵普 个人文集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