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印尼华裔,目前在深圳工作,有机会想去梅州寻根之旅。
父亲曾说过老家的地址是在广东大埔县的旧寨村,三河坝附近。
已失联很多年,希望能够通过这个网站联系上老家亲戚,谢谢。
上一篇:广东信宜市怀乡镇永隆永庆村吴氏寻海外亲人
下一篇:福建德化蕉溪吴氏找寻外迁宗亲
《大埔县姓氏概略》:第一个时期即晋永嘉之后,"五胡乱华"之时。其时"原有汉 族,尤其是一般士大夫阶级惨遭杀戮,晋室君臣被迫南迁,中原士 族亦沿长江、赣江南下,或由闽越转至岭表,定居于湘、赣、闽、 粤、桂各省相接之边区。"这次迁移时间长达100多年。民国《大埔县志》引〈澳地纪膨〉文载:"潮州古迹义招县下引《南越志》云: '义安郡有义招县,昔流人营也,义熙九年立为县'。^又《方舆纪 要》载:"义招废县治在今湖寮村。"义招是大埔的古县名,建于 413年,流人营中的流人即南迁的中原人。"特置义招一县以为安 置,其故城在吾邑之湖寮乡,此为初来时最显著之事实。"岁月悠 悠,沧海桑田,其遗传民族姓氏,亦随着岁月的流逝,已不存在。 在大埔村落中有不少最早入乡的姓氏,或外迁或湮没不明其去处, 不少乡村还因姓氏留下了可以令人回忆的地名,如吴家畲、黎家坪, 等等。 第二个时期是在唐僖宗黄巢起义之时。此时,先后有许多河南 人成群结队南迁,沿途几经周折,来到闽、粤、赣边山区,即今宁 化以及汀州所属八县。据大埔姓氏族谱记载,大埔的张、陈、刘、 吴、丘、林、邓、李、何、黄、郭、蓝、杨、罗、廖等姓的祖先, 都是辗转迁徙至宁化、汀州等地而入迁的。 第三个时期是在南宋特别是宋亡前后。当时有许多北方汉民沿 江、浙、闽、赣,流入到广东的梅州、潮州等地。民国《大埔县志》记 载:"宋代播迁之祖,各族在闽在埔均保有坟墓,而且世系亦历历可考,转迁之迹历世不忘,族谱记载尤极详确。"今调查证实,大埔 各姓的祖先,自入埔21世纪已传10多代至20多代,多者30余代。 由此推知,多是南宋以后及元明时期迁入。 大埔县对姓氏的记载,始于民国十七年(1928)①,民国《大埔县志》记载,当时全县有303803人,共有姓氏102个。按原排列于下: 丁、卜、孑I、王、尤、丘、田、古、池、伊、危、江、朱、余、 李、何、吴、巫、汪、沈、杜、周、林、房、卓、官、金、范、姚、 胡、段、洪、柳、柯、姜、孙、徐、秦、连、唐、翁、袁、梁、涂、 高、侯、张、陈、曹、黄、庄、郭、戚、许、曾、温、游、童、彭、 贺、马、傅、杨、刍卩、邬、詹、葛、叶、管、潘、熊、廖、赵、蒲、 蒙、刘、邓、郑、蔡、黎、蒋、滕、钱、赖、卢、鲍、谢、钟、邝、 戴、萧、简、阚、韩、魏、蓝、罗、关、饶、苏、严、陈、李。 至2006年底,全县巳落籍大埔且已形成族群的共有125姓。这些姓氏是: 丁、卜、刁、马、于、巨、尤、孔、云、邓、王、方、丘、邝、 叶、古、冯、田、石、卢、朱、伍、孙、阮、连、成、江、汤、邬、 池、伊、庄、邢、许、祁、刘、任、吴、杜、陆、陈、李、宋、沈、 麦、何、苏、佘、邹、汪、张、严、余、杨、巫、官、林、金、房、 幸、卓、范、孟、郑、罗、周、贺、姚、饶、柳、段、柯、胡、姜、 钟、俞、赵、施、洪、高、翁、袁、郭、唐、徐、钱、诸、涂、戚、 萧、梁、黄、曹、康、童、葛、温、傅、程、彭、韩、谢、蒋、曾、 游、阙、赖、鲍、詹、简、蒙、蓝、楮、蒲、蔡、管、熊、廖、黎、 滕、潘、薛、戴、濮、魏。
2025-01-22 02:16:50 回复
吴勉的传说
贵州远口“泰伯书院”新年贺词
潮汕人的祠堂
福建龙岩吴氏人口分布及部分支系源流探考
贵州修文县久长镇金桥村蚌壳堰寨吴氏寻根
《大埔县姓氏概略》:第一个时期即晋永嘉之后,"五胡乱华"之时。其时"原有汉 族,尤其是一般士大夫阶级惨遭杀戮,晋室君臣被迫南迁,中原士 族亦沿长江、赣江南下,或由闽越转至岭表,定居于湘、赣、闽、 粤、桂各省相接之边区。"这次迁移时间长达100多年。民国《大埔县志》引〈澳地纪膨〉文载:"潮州古迹义招县下引《南越志》云: '义安郡有义招县,昔流人营也,义熙九年立为县'。^又《方舆纪 要》载:"义招废县治在今湖寮村。"义招是大埔的古县名,建于 413年,流人营中的流人即南迁的中原人。"特置义招一县以为安 置,其故城在吾邑之湖寮乡,此为初来时最显著之事实。"岁月悠 悠,沧海桑田,其遗传民族姓氏,亦随着岁月的流逝,已不存在。 在大埔村落中有不少最早入乡的姓氏,或外迁或湮没不明其去处, 不少乡村还因姓氏留下了可以令人回忆的地名,如吴家畲、黎家坪, 等等。
第二个时期是在唐僖宗黄巢起义之时。此时,先后有许多河南 人成群结队南迁,沿途几经周折,来到闽、粤、赣边山区,即今宁 化以及汀州所属八县。据大埔姓氏族谱记载,大埔的张、陈、刘、 吴、丘、林、邓、李、何、黄、郭、蓝、杨、罗、廖等姓的祖先, 都是辗转迁徙至宁化、汀州等地而入迁的。
第三个时期是在南宋特别是宋亡前后。当时有许多北方汉民沿 江、浙、闽、赣,流入到广东的梅州、潮州等地。民国《大埔县志》记 载:"宋代播迁之祖,各族在闽在埔均保有坟墓,而且世系亦历历可考,转迁之迹历世不忘,族谱记载尤极详确。"今调查证实,大埔
各姓的祖先,自入埔21世纪已传10多代至20多代,多者30余代。 由此推知,多是南宋以后及元明时期迁入。
大埔县对姓氏的记载,始于民国十七年(1928)①,民国《大埔县志》记载,当时全县有303803人,共有姓氏102个。按原排列于下:
丁、卜、孑I、王、尤、丘、田、古、池、伊、危、江、朱、余、 李、何、吴、巫、汪、沈、杜、周、林、房、卓、官、金、范、姚、 胡、段、洪、柳、柯、姜、孙、徐、秦、连、唐、翁、袁、梁、涂、 高、侯、张、陈、曹、黄、庄、郭、戚、许、曾、温、游、童、彭、 贺、马、傅、杨、刍卩、邬、詹、葛、叶、管、潘、熊、廖、赵、蒲、 蒙、刘、邓、郑、蔡、黎、蒋、滕、钱、赖、卢、鲍、谢、钟、邝、 戴、萧、简、阚、韩、魏、蓝、罗、关、饶、苏、严、陈、李。
至2006年底,全县巳落籍大埔且已形成族群的共有125姓。这些姓氏是:
丁、卜、刁、马、于、巨、尤、孔、云、邓、王、方、丘、邝、 叶、古、冯、田、石、卢、朱、伍、孙、阮、连、成、江、汤、邬、 池、伊、庄、邢、许、祁、刘、任、吴、杜、陆、陈、李、宋、沈、 麦、何、苏、佘、邹、汪、张、严、余、杨、巫、官、林、金、房、 幸、卓、范、孟、郑、罗、周、贺、姚、饶、柳、段、柯、胡、姜、 钟、俞、赵、施、洪、高、翁、袁、郭、唐、徐、钱、诸、涂、戚、 萧、梁、黄、曹、康、童、葛、温、傅、程、彭、韩、谢、蒋、曾、 游、阙、赖、鲍、詹、简、蒙、蓝、楮、蒲、蔡、管、熊、廖、黎、 滕、潘、薛、戴、濮、魏。
2025-01-22 02:16: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