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到这样一个“著名人物”的故事:
小时候,帮家里买糖,他说:“红糖白糖都是糖,差不多。”
上学时,学中国地图,他说:“陕西山西都不远,差不多。”
后来,他去银行实习,十写成千,千写成十。别人说他,他还笑嘻嘻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差不多嘛!”
有一天,他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医生。人医没请来,只请来了兽医。
他心里想道:“好在医生都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结果,兽医治不好他的病,他一命呜呼了……
这个人,就是胡适笔下大名鼎鼎的“差不多先生”!
故事滑稽可笑,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做人做事不认真的人,一生就在“差不多”的左右下荒废了。
虽时过境迁,但这样的人,至今仍不在少数。
“差不多”,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一句口头禅。这背后,既有豁达、乐观的价值取向与工作态度,但更多的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推诿塞责的消极影响。
很多人学习上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工作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生活里粗心大意、随意邋遢……这些,都是“差不多”心理使然。
“差不多”心态看似没有什么大碍,但若干个小的“差不多”集中起来,就会导致“差很多”!
有一个“59分现象”:一项工作,从部署到最基层的落实,如果经过五级,每一级做到90分,最终结果不是90分,而是59分。
这就是——1%的疏漏往往会造成100%的错误,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上错一点、下错一片!
如果任由这种“差不多”的现象长期发展下去,势必对工作对事业不利、对自身成长不利、对单位形象也不利。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细节决定成败”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但又有多少人真正落到实处了?
工作与生活中的反面案例不胜枚举,小到影响个人的形象,大到影响国家的声誉,甚至产生无法挽回的损失。
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变差,生活的质量变糟,常常是从“差不多”开始的。仔细揣摩“差不多先生”的心态,你会发现,他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在乎。
一个人过得好不好、能不能有所作为,实际上是个态度问题,与能力基本无关,多与一个人的品行、性格、习惯有关。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有一个头脑、两只手、两条腿,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是在同一个学校读书、同一个单位工作,处在同一个社会层次的人,最后的距离也会拉得越来越大,有的人走向平庸,有的人则不断走向成功。
那么,这个差距究竟是如何拉开的呢?
稻盛和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浑浑噩噩的人和认真生活的人,他们千差万别。”
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
人与人之所以会有差距,当然有很多原因,不过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是不是拥有专注力,也就是——不是奉行“差不多”,而是把要做的事做到“最完美”。
专注力,即能够在一定时间之内专心致志于一件事情,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的能力。
从小方面来讲,能在专业方面做到极致,成为所学专业的佼佼者;
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不把事情做大做强绝不罢休;
从情感上来讲,就是对喜欢的人和事物产生深度感情,更加容易达到人性的成熟和广阔。
同时,因为专注而带来的深入和探索,也能让我们对某些事物深度理解。
比如,爱迪生的专注带来了电灯,爱因斯坦的专注发现了相对论,乔布斯的专注有了苹果智能世界,袁隆平的专注解决了人类饥荒问题……
看着“差不多”,往往“差很多”。正是“差不多”的思想,最终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如果你以“差不多”的心态对待学习,马马虎虎,那你最终只会得到“差很多”的成绩;
如果你以“差不多”的心态敷衍生活,糊里糊涂,那你过着的就是“差很多”的日子;
如果你以“差不多”的心态应付工作,昏昏沉沉,那你只能永久呆在“差很多”的环境;
如果你以“差不多”的态度对付身边一切,随随便便,那你的一生都注定“差很多”……
当“差不多”思想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态度时,你也就只可能差强人意一辈子!
所以,莫让“差不多”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不过“差不多”的生活,才有最美好的人生!
顶 ![]() |
踩 ![]() |
上一篇:你不过来,我就过去
下一篇:忘了最初目标,注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