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普通人来说,“治国”“平天下”有较大的难度,但“修身”是一种教养、一种素质,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古往今来,很多牛人很早就开始了“修身”之路,最终都修成了“正果”!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不仅触类旁通、学而不厌,而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他一生秉承“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的原则,所管理的军队,纪律严格、奖罚分明,但被他惩罚的人心服口服、毫无怨言。
正因他自身拥有高超的智慧、良好的品德和杰出的才能,众人才甘心追随。
关于修身,诸葛亮为儿子写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谓我们现代人修身的经典座右铭。
从诸葛亮的修身行为来看,一个人只有真正修好了自己,以身作则,才能让他人信服,也才能成就事业!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从逆境中来;众人以拂意为忧,而君子忧从快意处起。盖众人忧乐以情,而君子忧乐以理也。
这句智慧的意思就是说:一般人都因为处于顺境感到开心,而君子的快乐却是从逆境中来;一般人都害怕不顺心的事情,但是君子的忧虑却是在称心如意的时候。所以说,一般人的喜怒哀乐都是来自于性情,而君子的喜怒哀乐来自于理性的认知。
这也正是明代心学鼻祖王阳明所说的:“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王阳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明朝中叶,皇帝朱厚照顽劣,刘谨等宦官弄权。王阳明上书,劝谏皇帝不要阻塞言路,因此被刘谨下了大狱。关押一个月后,廷杖四十,王阳明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
即便如此,刘谨还不死心,派了杀手半路截杀,王阳明遁水而去,好不容易逃得性命,肺病却愈发严重,身体每况愈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阳明来到人迹罕至的贵州龙场。当地人不曾开化,不通文字,性情暴戾,近乎野民。空气中满是致命的瘴气,带来的手下接连病倒,还要拜托王阳明照顾自己,这让他真正陷入了绝境。
有父母不能照顾,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朝纲混乱,自己又深陷穷山恶水之间,王阳明几乎已经失去了一切。而他要求的“理”却依然不见踪影。
但是,王阳明却没有放弃,把自己带来的书再度细细研读,想不明白的问题继续去想。
终于,在一个雨夜,王阳明躺在冰冷的石棺之中,任由雨水打湿脸庞,淋了半夜,终于想通了长久以来的困惑——“心即理”。阳明心学就此诞生,他立地成圣!
人生就是接受一次又一次挑战,一次又一次蜕变。依附于他人的是弱者,真正的勇者敢于直面人生、直面自己,正视人生的缺憾,决不气馁、勇往直前。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成功和幸福只属于勇敢和努力的人。破茧成蝶,不断超越,最终就会遇见最美的自己!
所谓修身,并不是躲在山洞里修炼,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鸡毛蒜皮、动心起念,无不是在潜移默化中帮助自己修身。
有的时候,人生的伟大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成就,或者拥有多少富贵,而是在于无论处在什么样的角度,都能以坦然阳光的心态面对人生。
实践证明:修身能修出好修为、修来好作为。修为好,工作才能干得好;修为深,工作才能干得精。
那么,我们该如何修呢?
首先,要齐明。“齐”即“斋”,不是让你吃斋念佛,而是要尽可能地澄心静虑、清水洗尘,心无杂念、淡泊名利,让内心一片清明和安宁。这是一种内在的修炼;
其次,要盛服。让人看起来舒服,这是为人处世的起码要求。你要注意外表、穿戴和仪容,不要衣冠不整,不修边幅、邋里邋遢。这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这就是外在的修炼;
还有重要的一点,必须非礼不动。这就是分寸感的要求了。凡是不合理、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事情,不要妄求妄动,不要放纵自己,而要具有强烈的自律精神,能够把控住自己。
这里的礼,不仅是礼貌、礼仪和礼节,更是一种符合理性逻辑的道理和规律。只有遵循这种“理”,“修为”才能升华为“作为”
顶(0) |
踩(0) |
上一篇:厚积才能薄发,沉淀造就成功
下一篇:坚持日积月累,总会等来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