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溪吴姓郡望溯其源 吴氏本姓姬。帝尧时,后稷教民稼穑,举其为农师;后有功于天下,帝舜遂封之于邰,号曰后稷,姓姬氏。至周时,姬氏衍至泰伯,其后嗣周章因有功,被武王封于吴国,遂以国吴为姓,尊泰伯为吴氏得姓始祖。吴王寿梦四子吴季扎不恋王位,携家迁往延陵(今常州与无锡间),延陵成为吴氏郡望。据昌溪吴氏史料记载,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吴氏60世祖吴义方从江西赴新安歙州讲学,次子吴少微(61世祖)从江西移居至休宁石舌山(后改为凤凰山),吴氏少微被尊为新安吴氏始祖,因少微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举进士为晋阳尉,后为左台监察御史,故又称“左台派吴氏”。新安吴氏9世孙吴光(又名吴晃,吴道隆次子)于公元860年从休宁迁徒歙县西溪南(又名丰溪、丰南),被尊为西溪南吴氏始祖。南宋绍兴丙子年(公元1156年),吴氏77世祖吴一之(吴旦第6子)因纳赋京师(临安),舟过歙县深渡,登凤凰塔,遥望昌源山水环抱,瑞气萦绕,探源而入,行至太湖丘,随从灵犬坐卧于此,良久不起,流连忘返。擅长堪舆(风水)的一之公认定此处为吉祥福地定居于此。公元1156年成为昌溪吴氏族肇基之年,迄今已有八百六十多年历史。因昌溪吴姓居住地位于太湖坵,故称太湖吴氏,尊一之公为昌溪太湖吴氏始祖。
昌溪太湖吴姓分田干与庠里二枝:即为左台派吴氏(一之公从西溪南迁入),称太湖吴氏,又称田干派吴氏;另为莲塘派吴氏(壬一公从徽州府城问政山迁入),称痒里吴氏。田干派又有六分和八分两枝,六分奉吴仕昭长子富春公(昌溪太湖10世)为支祖,建有敬严堂,生有六子;八分奉吴仕昭次子功茂公(昌溪太湖10世)为支祖,建有荣公所,生三子,建有细和堂、积善堂、承思堂、寿乐堂(员公支祠)、怀远堂、理和堂。田干派轮祚排行字(自13世启用):“国金壹继,文道之正,天象鸿广,锡亦叶(兆)云”,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族谱以“云”字接续,“云成宝焕,延运笃昌,介以繁祉,茀禄尔康”。庠里派建有作德堂、敬义堂、存里堂、务本堂、贻清堂、敬伦堂、保和堂、嘉庆堂、怀德堂、仁裕堂等。庠里派轮祚排行字(自16世启用):“惟家启道,景绍承鸿,元以(忠)淑本,崇德传宗,修安立达,宽厚明通,吉光广耀,昌盛恒隆”。
昌溪太湖祠 始建于南宋(1240年)。至明万历七年(1579年),昌溪吴氏举全族之力建吴氏宗祠——太湖祠正堂,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建成后堂。昌溪吴氏太湖祠,宽17.5米,进深40米。两旁有议事厅、生活区、戏台和其配套建筑。太湖祠大门五开间,前立六根黟县青石柱,中间屋顶高于次间,有五凤楼的雏形,屋顶为硬山顶。大门中间三开间设木栅门,两侧为清水砖墙。大门两侧置有黟县青抱鼓石“门当”, 门框之上置有圆形“户对”四枚;大门上方挑出的檐底,悬挂着“第一世家”四个端庄醒目的擘窠大字,为明太祖(皇帝)朱元璋为吴仕昭进士因辅政有法,升授承德郎亲笔御赐,以旌其功。
太湖祠有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大门楼两侧有博风板木雕,雕刻精美的灵芝、蝙蝠、祥云等图案。大门前后建拱形轩廊,补间斗拱为一斗三升,祠堂内天井四周皆置黟县青方石柱。祠堂二进为享堂(正堂),比门厅高三级石阶。大堂主厅中间两根楠木大柱柱围5.1尺,柱上悬挂楹联:“惜衣惜食缘非惜财而惜德,求名求利只须求己莫求人。”以告诫吴氏子孙以道德处人处事,以勤奋成名成仕。正堂方砖铺地,照壁正中悬“叙伦堂”匾。屋脊的八条鳌鱼栩栩如生。享堂后有天井,天井四周以石栏板包围,中间有一口长方井。后进为二层楼寝堂,享堂到寝堂两边有各上七级台阶,二层楼板中间有一块镂空花格,即可为一层通气通烟,又方便二楼观察下方情况。祠前有可容七八千人的广场,每逢二月十八、十月十八日(昌溪人祭拜汪公大帝第八子的盛大节日)、春节,演出节目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好个热闹。护祠墙下建有月池,池中“映日荷花别样红”。
顶(1) |
踩(0) |
我们是新安来的吴家人,不知从那个祖上分过来的
2023-01-29 22:24: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