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是一个拥有高超木结构技艺及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中有十大特色:鼓楼、风雨桥、大歌、唱侗戏、踩堂歌、织侗布、染侗衣、吹芦笙、腌鱼、腌肉。在各少数民族特色中堪称一绝。
在贵州黎从榕和广西三江乃至湖南通道一带,只要是有侗族居住的村子就必有鼓楼。鼓楼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内涵不输如外国的玛雅文明、国内的福建土楼,曾经的玛雅文明已消逝在时间的长河里,而鼓楼无论过去与未来将一直承载着我们侗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任时光怎样千遍浣洗,鼓楼总能矗立在时光的长河中屹立不倒。
鼓楼起源追溯到古时,侗族村寨中的老人和儿童,闲时一般都在露天旷坪上聊天下棋,儿童在玩耍嬉戏等各种娱乐。但每逢下雨日照暴晒就无法进行了。于是,老人们就在露天旷坪上搭盖起简易的草棚,为遮风挡雨之用。侗族村寨都是座落在大山中。在山上种植杉树用来建木房子和集市售卖。故大多数侗寨有着杉乡之称。随着历史文明的进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侗民就在草棚处用杉木四角立柱搭建成简易木楼。杉树的作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侗民在劳动中对衫树笔直的树干和支叶下宽上尖的造型,就像巧夺天工。侗民对杉树的形象很崇拜。若干年以后,聪明智慧的侗族工匠们凭着杉树造型与想象。
在简易木楼处演变成鼓楼。今天侗族鼓楼的整体造型远远看去,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参天杉树。
鼓楼及其文化,己成为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诗篇。鼓楼建筑已融汇在一片怡然自得的山水画卷之中,成为中国古建筑中最具独特的木结构技艺。能让人们享受最为返璞归真的宁静、休憩。尽管由于时代的变迁,以木质建筑耐久时间有限,但也仍然可以在这些地区看到这种独特的建筑。鼓楼都是采用木结构中的“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三种工艺,体现出侗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与中华五千年文明传统一脉相承。
侗族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文化,它高耸于村子之中,在侗族民居中如鹤立鸡群。它又一是侗村和各房族的重要标志,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与鼓楼关系密切,因此侗族鼓楼与人们所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鼓楼文化”。广泛分布于传统村子的鼓楼,其上半部为重檐的宝塔形,顶部既有悬山式、歇山式、又有多面坡攒尖顶式。
鼓楼是侗寨最具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有的是一个村子一座鼓楼,有的一个村子两座或三座,最多的村子有五座,实属少见有七、八座之多。
如今笔洞村(今皮林)全村共有766户,3800人。为了祭祀和破姓开亲方便明了,各自建有自己的鼓楼。分别是:
1.梁房鼓楼
2.朝银房鼓楼
3.上匡房鼓楼
4.汪德房鼓楼
5.腊恩房鼓楼
6.腊平房鼓楼
7.腊晏房阁楼
大约在清朝初年笔洞(今皮林)曾经有个旺盛时期,根据老人口述历史,那时全村共有八大房族,建有6座鼓楼,一座楼塔,一座阁楼。当时楼层最高,楼柱为大红色油漆装饰,众人简称叫“红楼”但由于自然等因素这个称为“红楼”的“井祝”(侗语谐音)房族大约在清朝中期逐渐衰败,最后并入其他房族从此消失。仅留给笔洞(今皮林)众亲人一个历史上曾经旺盛的“井祝”房族的记忆和在高举区域鼓楼遗址。
现如今笔洞(今皮林)鼓楼、凉亭建筑中,其建筑年代跨越了明朝、清朝、民国、共和国年代。具体分别如下:
1、腊恩房楼
塔始建于清嘉庆十年(公元1806年)为五层宝塔型,已经3次修缮,至今仍保留原貌。唯独这座楼塔它代表了笔洞村(今皮林)鼓楼文化历经了百年沧桑。(而遗憾的是原配的匾牌在破四旧年代毁掉)。见下图
2、梁房鼓楼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因毁于村火又于2009年8月重建,檐层高为13层,帽顶为单层八面流水翘檐,帽尾木珠串尖顶。耗资25万元。见下图
3、朝赢房鼓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因毁于村火,2次重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众亲叫就“楼花”其工艺十分讲究又毀于村火。3次重建于2010年8月,为15层双宝塔,楼顶为双层八面流水翘檐,帽尾木珠串状尖顶。耗资30万元。见下图
4、上匡房鼓楼始 建于清嘉庆年间,(别样造型),侗语叫“楼恋〞1958一1966年间人为所毁掉。重建于2011年8月,为9层双宝塔,楼顶为双层八面流水翘檐,帽尾木珠串状尖顶。耗资21,8万元。见下图
5、汪德房鼓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毁于村火,重建于2012年8月,9层双宝塔,楼顶为双层八面流水翘檐,帽尾木珠串状尖顶。耗资24.1万元。耗资24.1万元。见下图
6、腊平房鼓楼始建于清嘉庆八年,因毁于村火。重建于2013年8月,13层单宝鼎,楼顶为双层八面流水翘檐,帽尾木珠串状尖顶。耗资41万元。见下图
7、腊晏房阁楼大约始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整体基本维持原样。于2016年重新改进修缮面貌换然一新。修缮后整体结构设计多样化,为阁楼和鼓楼原素综合体。耗资34万元。见下图
凉亭
凉亭又名风雨桥,独立四柱或者六柱木结构称之为亭,多柱形成长廊式木结构叫风雨桥。凉亭(风雨桥)与鼓楼结构工艺相同,只是形式表现不同。鼓楼是多层结构,凉亭(风雨桥)是一层结构。柱基以青石为墩,两边设长凳,外围做栏杆,上盖青瓦。其是供行走之人遮风挡雨和休息。凉亭在笔洞村(今皮林)民国年间就有一座坐落在高翻地界,为了方便行人路途劳累和遮雨休息修建。因年久失修而消失。
“爱心亭”风雨桥于2023年12月23日由朝银房片区爱心人士牵头主持全村众亲和各界朋友捐款投工建成。耗资8万元。见下图
“同心亭”风雨桥于2024年6月8号由腊晏房片区爱心人士牵头主持全村众亲和各界朋友捐款投工建成。耗资8万元。见下图
“同德亭”风雨桥于2020年1月由腊恩房爱心人士牵头捐款投资建成,耗资2万元。见下图
作为侗族文化之一的鼓楼、凉亭不仅体现着文化的传承,也象征着侗族人民不断进起,革故鼎新的精神。过去村里老人用它来“守哨卡”、“议事”,如今却成为人们交友聚会、踩堂歌(哆嘎哆也)的重要场所。究其侗族鼓楼的象征意义,从根本上说,人们运用象征的能力经常被用来当作一种标志,任何稳定的社会群体的成员必须持有某种共同价值标准。这些标准是社会情感的产物,但若没有了代表这些标准的象征,社会情感就不可能持续下去。由于社会的永久性与成员短暂的矛盾,任何社会的延续,一方面要靠其成员自身的再生产,另一方面要靠其成员所共识的社会文化标准再生产。为了保证侗族房族社会的延续,共识的社会,鼓楼文化必将代代相传。
2024年10月
笔洞村(今皮林)一员
顶(2) |
踩(0) |
上一篇:中西合璧式建筑“延陵旧家”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优秀民族传统的很值得研究与传承,和氏族一样,发扬光大。
2024-10-16 16:31: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