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在线-吴姓网-世界吴氏宗亲联合网-族谱家谱-寻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泰伯精神浅议_吴氏在线-吴姓网-世界吴氏宗亲联合网-族谱家谱-寻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泰伯精神浅议

2024-10-12 作者:吴一为 来源:原创 浏览:59

《我与吴文化》论文之三

泰伯精神浅议

       有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东南之文化,不在苏杭,不在京镇,在无锡之梅里。”梅里是泰伯公的故乡,是天下姬吴氏的发祥地。今日,我们在纂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时,专题研讨泰伯精神及其历史资料。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泰伯精神的精髓是谦让与开拓。吴泰伯于殷商武丁年间(一说武丁十年或武丁四十年,待考),距今约3200多年。殷商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属于奴隶制时代,至高宗时,“武西修政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史记·周本纪》)后时兴时衰,至武乙时已呈败势,至纣王,终为周所灭。武丁时,中原一带的游牧民族,已从单纯的狩猎和畜牧劳动中分化出来,逐渐学会了播种五谷、种桑养蚕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手工业方面,已能用多种谷物酿酒,能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烧制白陶。商品交换也逐渐出现,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早期城市(如殷墟),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而当时的长江中下游一带,却仍处于蛮荒时代,是一块未曾开垦的处女地,正静静地等待人们去开发。泰伯之父古公,经过多年的纵横捭阖,民多拥戴而归之,移都歧山周原,建国号周,锋芒直指日趋败落的殷商王朝。当是时,古公并无废长立幼的决心,只是对三公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宠爱有加,认为他有“圣瑞”“精易理”,是最理想的继承人。泰伯生性敦厚、孝悌仁慈,为遂父意,决意让贤。乃托辞为父采药治病,携弟仲雍于商朝末叶(约公元前11世纪末)某年春季离开岐山,三让王位,东奔无锡,远离周室。周室之有八百多年天下,吴泰伯功不可没。

       旧制,先玉驾崩,必由长子继位。古公不废长立幼,可谓明君;泰伯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可谓忠;尊父可谓孝;让贤可谓悌。历史上弑父篡位者不乏其人,而泰伯公却能三让王位,于国于家,忠贞孝悌,其德堪称高山仰止。数百年后,孔子也情不自禁地发出“泰伯可谓至德也已也,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的由衷慨叹。

泰伯精神的另一熠熠发光之处,是那开拓敬业精神。如前所述,当时的江南无锡一带,农业生产很落后,仍处于“刀耕火种”“半生为食”和“以棚为窝”的半原始生活状态。由于无锡地势平坦,湖沼连片,排涝困难,水患无穷。而文化更是落后于中原地区,古称“荆蛮之地。”泰伯兄弟俩一到此地,便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民风,决意开拓无锡。遂断发文身,背水一战,决心与当地土民共同改造生存环境。在他的带领下,与民众共同筑堤防洪,开挖伯渎河等九条既可灌溉,又可供舟楫运载的河道;耕土造田,将五谷良种分发给大家播种;传播种桑养蚕、抽丝纺织等技术;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即水稻、小麦轮作,使粮食产量大为增加。兄弟俩还将先进的中原文化传授给当地土民,使他们逐渐受教化,懂礼仪。不到十年,便一扫往昔的愚昧落后状态,使这个化外之地,逐渐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

       泰伯公身体力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当地土民,“众皆归之”,遂立勾吴国,众推泰伯为王。后人以国为氏,姬吴姓始。从此,吴国由弱到强,跻身列强之林,吴姓由少到多,遍布五湖四海,现为全国十大姓之一。

       综上所述,古吴国的壮举和江南一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与泰伯的卓越贡献分不开的。“德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这是后人对泰伯公的公正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吴泰伯为“第一世家”。

       泰伯精神,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吴文化,也称至德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从泰伯立国到夫差失国后吴氏先民的大迁徙,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数千年来,吴氏嗣孙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谱写了一首又一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灿烂的吴文化发展史,是中华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文化不仅创造了太湖流域、东南沿海地区的历史辉煌,也为长江三角洲、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吴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函、独特的风韵著称于世。

       吴地百姓不忘祖德。泰伯公以其高尚的德行,倡导以德教化人民,深入人心,历来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泰伯生于正月初九,卒于三月初三,江南百姓每逢这两个节日,纷纷前往梅村泰伯庙祭祀。是时,泰伯庙内外人山人海,今年连续三天庙会人数三连冠20万人。无锡北郊堰桥镇西高山上,建园15周年的吴文化公园,如今已经成为乡情国情教育,传播吴文化的德育教育大课堂。每年春季举行的规模宏大的吴地民俗节,内容丰富多彩。1994年首届杨俗节,吸引了30多万乡民参加,盛况空前。纪念泰伯由庙会演化成的吴文化民俗节,从形式到内涵,剔除封建迷信糟粕,注入了建设两个文明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复兴中华文化的群众创造。

       1980年后,前来无锡泰伯故里寻根问祖、凭吊、拜谒祖庙祖墓和考察吴文化的有50多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有有关组织的官员、学者,人数达千余人次,其中海外吴氏后裔居多。泰伯公的精神为海外赤子树立了开拓创业的榜样,鼓励海外赤子取得事业成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以及台湾开放探亲以后,侨居海外的吴氏后裔,怀着赤子之心和对先祖泰伯公的特殊情情,纷纷结队组团前来祖地拜谒祖庙祖墓,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已达数万人。他们分别来自香港、台湾、澳门、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加拿大、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最近10年来,侨居海外的吴氏后裔,回到祖地后支持地方政府修祖庙祖墓,捐献人民币近千万元,历经沧桑的泰伯庙焕然一新。历经3000多年风雨,且屡遭破坏的泰伯墓如今成为江南第一古墓,呈现盛唐风貌。今年四月一日,耗资千万、紧张施工10个月竣工的泰伯墓扩修竣工,数万名海内外泰伯后裔参加盛大庆典。今天的梅村、鸿山已成为风景胜地,深深吸引海内外泰伯子孙及观光旅游者。泰伯墓竣工后开放几个月,已有20多万人登览拜谒。

       “德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成为江南人民和海外吴氏子孙对泰伯公的称颂。泰伯的英名吴的声誉,不仅传遍五湖四海,并且传遍五洲大洋。泰伯公的高大形象永远活在吴氏裔孙的心中。

       

       研讨、整理泰伯历史资料,编纂《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谱,又称家乘、族谱,是一种记载一家一族,同宗共族,血亲集团发展变化和史祖行状、事迹的特殊典籍。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已有家谱雏形的记载。作为封建宗法的支柱,修订和续修家谱,为历史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宝藏。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家谱对于广大海外子孙寻认祖提供了宝贵线索和资料。谱牒“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纵观历史,都是由官方的正史和民间资料(如谱牒)组成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谱牒作为演绎历史发展的一个“活化石”,历来受到官方的重视和保护。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倡导“民族复兴”。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重视家谱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目录》,对谱牒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盛世修谱,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值此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开放年代,我们编纂《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正顺应潮流,合乎民心。发掘和整理泰伯历史资料,弘扬优秀的吴文化,是每个泰伯后裔的神圣职责。目前在吴氏发祥地无锡,正在着手编纂《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简称《谱》,下同)。同是,在祖国边陲广西南宁也在看着手吴氏另一部专著《中国吴氏通书(简称《书》,下同)。两地编委同为泰伯后裔,研讨和编纂吴氏资料,无可厚非,但《谱》和《书》的内涵却有很大的区别。

       《谱》,是一门严谨的历史学科,是用科学的方法,记录以血缘演变为主线的人类蕃衍、播迁和宗族文化的史籍。它对姓氏渊源的考证,对血缘世系的纵横衔接,对历史事件的如实记叙和对历史人物的公正评说,不亚于国史。而《书》,是以纪实手笔描写姓氏文化精华的一种专著。《谱》是宗族内档案式的史料,具有权威性,保密性,旧时非族内人士不可涉猎。而《书》则是公开的读物,它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书架。作为一种商品出售。

       《谱》也好,《书》也好,尽管它们内涵各异,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同时存在的必要。我们同为泰伯后裔,以不同的笔触去记述和描写我们的吴氏历史和现实,是一种值得庆幸的大事。《统谱》与《通书》有共同目标:为弘扬祖德,因此必须团结合作。历史上,还未出现过如此规模宏大的旷世之举。我们企盼两委能精诚团结,发扬泰伯公谦让包容的美德,摒弃成见,消除隔阂,互不攻讦,携手并进。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目标,为弘扬吴文化各自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月一日,恰逢泰伯墓修扩建工程竣工典礼之际,来自祖国各地的吴氏宗亲,欢聚一堂,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泰伯历史资料研讨会”,为纂修大统宗谱出钱出力,各抒己见。其场面之热烈、情绪之高涨,令人难忘。我们共同的心愿是:《谱》和《书》联袂并蒂,各自吐芳,为泰伯资料之研讨和整理,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奋斗。

1
          0

上一篇:文天祥《跋吴氏族谱》辨

下一篇:浅谈族谱与游子亲情

我也想在此上传信息资料或寻根>>>


●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请留言

共 0 条留言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留言,赶紧来抢沙发吧~

吴一为 个人文集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