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印象中,端午节都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所以到了这一天全国都会放假。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女儿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文化节日。
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拴五色线、插艾草与菖蒲、浴兰汤、饮雄黄酒等习俗。
这些,都承载了人们对先贤的缅怀、对健康的追求、对疾病的防治、对生活的期盼。
但是,端午节风俗虽大同小异,在时间上却有所不同,在湖南、湖北、贵州、四川、浙江等部分地区,端午节又分为农历五月初五“小端午”和农历五月十五日“大端午”。
据1994年版的《靖州县志》记载: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县城及大部分农村在该日过节,唯甘棠一带在十五日过“大端午”。初五日,县城新桥、小南门、四鼓楼一带堆满草药,谓之“赶药场”。城区家庭主妇纷纷购买菖蒲、艾叶等草药,一方面在门首室内悬挂蒲艾,一方面用草药熬水洗澡。并用雄黄和酒饮之,或将雄黄涂于小儿额上,谓可去毒避邪。家家普食粽粑,渠江河上开展龙舟竞赛。解放后,旧习仍存。龙舟竞赛已有领导有组织进行,规模更为宏大。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端午节,与全国各地的端午节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别具一格的地方。
从时间上来看,靖州多数地方过五月五的“小端午”,也有甘棠镇一带过的“大端午”。
不过,还有特例,笔者曾在《哪天过端午节?你所不知道的怀化各地不一样的独特习俗!》一文中介绍过有个苗寨既不过“小端午”,也不过“大端午”:
楠木山苗寨位于靖州西部湘黔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是明清时期湘黔古“四十八寨”之一,今属平茶镇棉花村三组。每年农历5月27日过端午节,是这里最为特别的习俗之一。
相传,元朝末年,楠木山苗寨的开山建寨鼻祖龙杨棣,去100多里外的贵州省锦屏亮寨司谋生。某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因事未能及时赶回来,直到5月27日才到家。
当晚,在迎接寨老龙杨棣的龙头宴上,众人商定把5月27日定为本寨的端午节。从此,每年都在这一天过端午了。
文章发出后,有人留言:藕团乡高坡村龙姓人5月21日过节,藕团乡新街村杨姓人5月24日过节。
这引起了笔者极大兴趣,原来一个节日在时间上不少地方还有如此大的差别,经打探才得知背后的原因。
藕团乡高坡村龙姓人为什么于农历5月21日过端午节不得而知,但在新街村出生成长的杨昌镁跟笔者讲起他们杨家过端午的由来,让人恍然大悟:
从前,烂泥冲(新街村)有一个杨家姑娘在三月份的时候回娘家看望父母,在她折回夫家的时候,母亲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
在经过了一条小河的地方后,母亲止住了脚步,不再送了。当女儿过了河之后,母亲才记得嘱咐女儿五月初五回家过端午。
但是,由于河水湍急,声音较大,女儿误听为五月二十四回家过节。
那年,等到姑娘二十四回到娘家时,才知道是自己听错了,节日已过。
杨家心疼女儿,既然姑娘回来了那就将错就错,从此杨家端午就改成了二十四。
后来,还成为了一个专属的“女儿节”,该寨外出的女儿每年的这天都会回家过节。
可见,在靖州,地域虽然不算广,人口也比较少,但是一个节日却有千差万别。同时,从风俗上来讲,靖州的端午节也其有独特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 “赶药场”。靖州过端午节非常热闹,尤其是早上。这天,大街小巷摆满了艾叶、菖蒲、灯笼草及多种中草药组成的“风药”。所谓“风药”,就是祛风辟邪的中草药。除了挂艾草、吃粽子外,还有采“风药”、佩“风药”香囊、煮“风药”蛋、洗“风药”澡等习俗。
当地群众认为,“风药”有治病强身的功效。于是,端午节一大早,人们便争先恐后上街挑选自己需要的“风药”。
粽子也是靖州人的最爱,是过端午必不可少的美食。
只是这里的粽子不是白嫩嫩、亮晶晶的,而是一种灰不溜秋的“灰水粽”。
具体做法就是用草灰、豆荚壳灰等浸泡水中,过滤出碱水后,放入糯米,将浸泡的糯米再包成粽子煮熟,金黄剔透、香甜软糯的粽子便出锅了。
这种粽子实在诱人,有着与众不同的味道。
沾上白糖,香甜可口,又回到了儿时的思念;加入红糖汁,或是蜂蜜汁,营养更美味。
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草灰、豆荚壳灰等具有药效。
这也证明了靖州人是何等热衷追求“风药”,寄托着对身体健康和生活美好的向往!
顶(0) |
踩(0) |
上一篇:故乡的美食:青㭎粑
下一篇:靖州有个“杨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