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发现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千百年来,代代相承形成的茶文化内涵丰富,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但中国地大物博、风俗各异,所以在茶文化方面,每个民族也各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靖州,作为全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独具异质,丰富多彩的苗、侗民族文化,更是一道绮丽的风景。
古老、传统、多样的文化资源,优美、独特的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苗侗族与众不同的饮食文化。其中,茶文化是靖州最具特色、最有风味的饮食文化之一。
少数民族制茶、饮茶以及茶的味道都与汉族区别很大。如果你去靖州苗乡侗寨旅游、做客的时候,就会品尝到不一样的茶水,请千万别不习惯,而要入乡随俗去适应。
靖州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喝茶成俗,并将茶作为寄托或表达思想感情,甚至哲理观念的载体世代相袭。
在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节庆娱乐等社会交往中,处处都离不开茶。
这里的茶俗,既是苗侗同胞的生活方式,也是生活理念,更是情感交流的一个平台。
靖州位居湘、桂、黔三省交界之地,这里除了久负盛名的靖州杨梅、茯苓、月饼等美食,还有各种别具一格的茶。
但是,这些茶,跟汉族的茶却大不相同,取材广泛,不仅仅局限于茶叶。同时,形式多样的茶品,也是当地群众创业致富的一条门路!
酒有酒规,茶有茶道。来到苗乡侗寨,一般能够喝到四道茶,敬茶顺序为:
第一道茶为“蜜饯茶”,甜甜脆脆;第二道为“糖豆子茶”,既甜又爽;第三道是“油茶”,滚烫辣辣;这三道茶以后,就是与汉族一样的“清茶”。
这些茶味道不一,各具特色,我们分别来品尝一下:
先来尝尝蜜饯茶,又名万花茶。顾名思义,也就是用蜜饯泡茶来喝。那为什么又叫万花茶呢?主要是蜜饯上刻着形形色色的图案,非常精致、漂亮,雕花蜜饯被誉为“舌尖上的艺术品”。
靖州雕花蜜饯是古代中国雕花食品的一种,是妇女们巧夺天宫的技艺结晶。
其做法是,将未成熟的柚子青果切成片,用柳叶刀雕出龙、凤、鱼、虾、花、鸟、虫、叶以及“喜鹊闹梅”、“孔雀开屏”、“燕子啄泥”、“二龙戏珠”、“嫦娥奔月”、“鱼儿戏水”等图案,然后用石灰水浸泡除去苦涩味,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明矾冲洗滤干之后,加入适量的白糖、蜂蜜等,均匀拌合溶化,最后将“万花”端到太阳下反复曝晒、搅拌直至干透,贮藏备用。
蜜饯蜜饯,甜蜜果品。当来了客人,在茶杯里放上几块蜜饯,冲上开水,一杯水甜果柔的好茶就成了。
再来试试糖豆子茶,这种茶比较特别,与蜜饯茶一样,重点在豆子,一般用干黄豆、豇豆、蚕豆、四季豆等豆类,经过几个小时煮烂后,放糖做成。
来客的时候,舀几勺在杯子里,倒入热水即可,喝之香甜可口。
因各种豆子的颜色和味道不同,所以又分“黄豆茶”、“清豆茶”、“红豆茶”、“白豆茶”等种类。
比如,用黄豆煮出来的,口感硬一点,但黄晶晶、亮闪闪,很是好看、清爽,成为中年人的最爱;
而四季豆颗粒较大,容易熟透,加上泡水浅红,入口即化,深受小孩和老人喜欢。
接着来吃吃油茶,为什么喝茶说成“吃”呢?因为一碗茶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就像一碗饭有许多菜品一样,人们把喝茶讲成吃茶更为贴切。
之所以叫油茶,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制作油茶少不了油。众多的原料,比如泡茶、黄豆、花生、糖果、粑粑等,都是用油炸熟的。
当然,既然叫茶,也离不开茶叶,这种茶叶不是名贵的龙井、普洱等,而是大山里的一种野生茶叶。
油茶的做法比较简单,将大米、油盐、生姜、茶叶倒入锅中一起炒,待油冒烟,米炒糊后,便加入清水煮沸,再用文火煮,然后滤出渣滓,把油茶汤倒入放有炒熟的玉米、黄豆、花生、泡茶等的碗里,调以葱花、蒜叶、胡椒粉和山胡椒等佐料即成。
这样熬制成的茶油而不腻、清香味浓,是苗侗同胞用来招待远方贵客的特有饮食,而且一般要吃上三碗。
不过,苗侗人好茶成性,就算没有客人来,他们也会经常煮油茶。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油茶,顿时舒心暖肺,精神满满。
最后来喝喝清茶,这是正宗的喝茶水,和汉族无异,可仪式感却截然不同。
靖州锹里地区的苗乡侗寨,苗族歌鼟中有专门的茶歌调,但在所有的喝茶活动中,只有在喝这种清茶的时候,才会唱茶歌。
具体来说,就是当村寨里办喜事时,有一个 “吃糖茶”的环节。
在吃酒之前,主人常常要安排一个“茶话会”。桌上摆满瓜子、花生以及各种糖类、水果等,再给每人盛上一碗茶水。
这茶水,是大山茶叶和接骨茶叶放在开水里泡制而成的,具有清热解毒、开胃之功效,还能醒酒提神,真正妙不可言。
于是,大家边喝茶边吃糖果,所以叫“吃糖茶”。
然后,唱起歌鼟,一应一和、一问一答,既解了渴,又开了心,让欢歌笑语把气氛推向了高潮,把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顶(0) |
踩(0) |
上一篇:翻螃蟹,翻开了童年的记忆
下一篇:苗族背带,舅舅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