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鉴的家世
据弘治《八闽通志》称:“吴鉴,三山人。工文词,简洁清新,为一时推重。”
陈增杰《李孝光集校注》(2005),以杨载《吴处士墓铭》和袁桷《孝思亭记》确认吴鉴的籍贯为福建闽清县,并简要地提及吴鉴与杨载、袁桷的交游情况。
据《晋江灵水吴氏家谱》载:灵水开基始祖懒翁公妣安仁王氏合葬墓在灵水,墓庵山去长史公墓左数十步,按长史公为懒翁公先人,公始迁灵水,负遗骸二,一葬庵山,则长史公也,公讳鉴字明之,号虚白,仕元官长史,一葬狮子山。
二世祖,默泉公,公行殁于途旅榇不归,无从知其葬处,妣德渊周氏生温明公即殁,亦不知葬于何所,懒翁公仅携幼孙来灵水而已。
三世祖,温明公妣辉静许氏合葬玉栏山下,公讳孟阳字复初、温明,其自号姓吴,先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居泉城东门,遂为晋江人,迨懒翁公志仲生默泉公,原道默泉配周氏生公而皆早逝,时温明公尚幼从懒翁徙居之灵水守先坟治先业。从上所述,懒翁是灵水吴氏的开基祖,而吴明之是懒翁公的先祖,这就是吴鉴的家世。
吴鉴的生平
吴鉴拜永福(今永泰)隐士黄雍为师,延祐初年( 1314—1316),游学京师,补国子监学生,其神采奕奕,气宇秀朗,很得到袁桷、赵孟頫、杨载之看重关顾。至治二年(1322),游历杭州,与乐清李孝光、永福林泉生、林同生有来往交流,曾有雁荡唱和之乐趣。泰定三年(1326),参加乡试,没有中举,就往浙江宁波拜会袁桷。之后,袁桷为《吴明之文编》作跋,称其吴鉴诗文守绳合则,有建安黄初之遗风。元统三年到至正三年间(1335—1343),居住福州,以简洁清新的文采为时人所推重。至正九年时(1349),旅居泉州,当时得到担任泉州路达鲁花赤的偰玉立的器重,得到受聘纂修《清源续志》二十卷。
吴鉴的至交与著作
吴鉴有六位好友。一一概述如下:
一是,黄雍,据万历《永福县志》所载,黄雍,字子邵,福建永福县人。“少慷慨有奇节,知宋将亡,隐居山中,语及时事,必流涕被面。”文天祥慕其名,“以诗招之使出,雍度时事必不可为,遂辞不就征。”元初,黄雍避居山林之处,执经授徒,“每诵其诗,以语门生吴鉴,辄恸哭移时。”
一是,袁桷,延祐初年(1314—1316),吴鉴入国子监,才华横溢,品学兼优,获得文学家袁桷看重。袁桷,字伯长,号清容居士,浙江鄞县人。文章博硕伟丽,诗格雄迈高华,为一时台阁之冠。袁桷称:“始余见闽清吴明之于成均,神度秀朗,游于公卿。将以奇言直气,感动均说,辄同坐席。”可见,吴鉴在国子监相当有名气,引人注目。延祐三年(1316),吴鉴安葬祖父母于闽清县阳冈阡,筑孝思亭于墓侧。袁桷撰《孝思亭记》。
袁桷表彰吴鉴的孝道,触景而生情,感慨长叹世事变化之无常。袁桷为鄞县望族之后,历经宋末之兵乱,家道中落。袁桷亲眼所见,元兵南下,斯文扫地,家族曾经的荣耀与现实的无情,使得袁桷发出“故国之公孙”的感叹。
一是,杨载,字仲弘,福建浦城人,侨居钱塘。博览群书,享誉文坛。“赵孟頫在翰林,得载所为文,极加推举,由是名动京师。凡所撰述,人皆传颂。”延祐三年(1316)吴鉴祖母赖氏去世,正在国子监习文的吴鉴返乡奔丧,途经杭州,与杨载相识。至治二年(1322),吴鉴抵达苏州,拜访请求杨载为其祖父母补写墓志铭。据李孝光《五峰集》记载:“吴明之既葬乃祖阳冈阡,杨仲弘追为墓铭,赵子昂喜其才,自为书之。有诗名湖海者,皆为赋诗。”杨载是赵孟頫的门生,因其有这层关系,更有赵孟頫很是赏识吴鉴的才华,主动为《吴处士墓铭》书丹。可以看出,吴鉴的确有真才实学,才能够得到于袁桷、赵孟頫、杨载等名流垂青看重。
一是,李孝光,在杨载的荐举下,吴鉴与文学家李孝光结识。李孝光,字季和,号五峰,浙江乐清人,与杨维桢齐名,并称“李杨”,著述《五峰集》。得知杨载为吴鉴祖父母撰写墓志铭之事,李孝光有感而发,赋诗一首赠与吴鉴:“云来阳冈南,云去阳冈北。去者日以幽,恻恻复恻恻。嗟哉冰在盘,聚散不可测。精神本流通,心思岂终极。”
至治二年(1322)八月,吴鉴从福州来到杭州,与李孝光来相聚会。福建永福县儒士林泉生、林同生恰好也来拜会李孝光,吴鉴就与林氏兄弟相识,一同评文论诗。吴鉴曾有陪同李孝光畅游雁荡山,《五峰集》有《同吴明之在灵峰作》诗云:“人言万壑争流胜,故作雨中藤一枝。枫树朝来青鼠出,竹根日暮白鹇飞。要看云起水穷处,正在峰回路转时。莫道白鸥机事少,只今野老亦忘机。”李孝光和吴鉴一样,怀着强烈的出仕意愿,但是,科举之路的曲折坎坷,两人一直得不到施展抱负机会。
一是,汪大渊,至正九年(1349),吴鉴徙居泉州,很是得到泉州监郡偰玉立的赏识,被聘为《清源续志》总纂,得以结交航海家汪大渊。至正九年十二月,吴鉴把汪大渊著作《岛夷志略》附于《清源续志》之后,并为之写序。
汪大渊,字焕章,江西南昌人,著名航海家,两次从泉州出海,周游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地区。所著《岛夷志略》不仅是中外交通史研究的必备史籍,亦是元朝泉州港海外交通繁荣昌盛的历史见证。汪大渊自述:“至正己丑冬,大渊过泉南,适监郡偰侯命三山吴鉴明之续《清源郡志》。谓余方知外事,属《岛夷志》附于郡志之后。
吴鉴此举,可言独具慧眼,是古代地方志编纂体例上的一次创新,对于《岛夷志略》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源续志》附录本成为《岛夷志略》最早的刊行本,这个版本在何乔远编撰《闽书》之时,依然在泉州流传,极有可能也是《四库全书》采用的天一阁抄本的底本。
一是,释大圭,至正十六年(1356),泉州诗僧释大圭著作《梦观集》刊行,吴鉴作序,卢琦作后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释大圭)诗气磊落,无元代阡秾之习,亦无宋末江湖蔬笋之气。吴鉴称其华实相副,词达而意到,不雕镂而工,去纂组而丽,屏耕锄而秀。虽朋友推奖之词,然核以所作,亦不尽出于溢美。盖石湖、剑南之遗风,犹存于方以外矣。”
卢琦与吴鉴的看法相似,其《梦观集后序》称赞释大圭:“诗简淡而文古雅,不事斧凿,直与古人相伯仲。盖清淑之气得之所禀,故其长篇短制,奇辞粹语,一自肺腑中流出……至正丙申季夏下浣书于桃源官舍。”可见吴鉴与卢琦均为释大圭诗友,曾属文评点其诗词。而且,吴鉴对释大圭亦有中肯的品评鉴赏,据《紫云开士传》记载:“(大圭)学博识端,为文似柳,为诗似陶。吴鉴称其为圆机之士,能贯儒释而一之,真知言哉!”
吴鉴所交几个好友如黄雍、袁桷、杨载、李孝光、汪大渊、释大圭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诗词皆精,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享誉文坛的名人。吴鉴与他们交往说明其才干得到其至交们认可称许。这几位至交亦称叹吴鉴神度秀朗、其言直气,文词典雅、文采简洁清新,才华卓越。可见,吴鉴的确有真才实学,才能够得到赵孟頫等名流的青睐。
吴鉴的著作
一是,《吴明之文编》,泰定三年(1326),吴鉴乡试不第,前往宁波拜会袁桷。袁桷感叹吴鉴学识渊博有才能,然而怀才不遇,为其文集《吴明之文编》作跋。袁桷所叙述的有两点更应引以关注。其一,吴鉴游学京师、江苏、浙江等地。凭借的是真才实学,从不做哗众取宠之事,这一点符合袁桷的治学态度。其二,吴鉴、袁桷、杨载、李孝光的文学理念很接近。吴鉴的著作守绳合则,有建安风骨之遗韵。袁桷学问确实精深,文章奥雅奇严。杨载于虞集、范椁、揭傒斯并称元诗四大家,主张诗当取材于汉魏,而声律则以盛唐为宗。李孝光文采风高典雅,诗篇轶荡奇怪,端倪莫测,而不失矩度。共同的追求,成为他们互相惺惜的情感基础。
一是,《续孟子序》,元统三年(1335),南康曹明源时任长乐县尹,创建德成岩精舍,奉祀长乐乡贤林慎思、兴化同知管温祖撰《德成精舍记》,吴鉴作《续孟子序》。赞曰:唐室不兢,以利稗政……一人抗节,群丑骇乱。蒙死则那,偷生几何?较其短长,得丧其多?夫既殒身,遑恤厥名。记录失官,惟国无人。邑老相传,弥远弥在。将五百年,始遇贤宰。贤宰为谁?明源曹公。
吴鉴连续使用了三个反问句式,层层递进,先是褒扬林慎思的忠义,继而感慨正史没有为林慎思立传,致使其事迹泯灭无传,最后突出县尹曹明源为林慎思筑室立祠的意义。文章结构富有节奏感,没有枝蔓。尤其是赞语,文辞优雅,灵巧活泼,充分体现了吴鉴简洁清新的文采。
一是,《常平义仓记》,福建崇安县尹吴世显,设立常平义仓,三年之间,成效显著。复创立乡校,教育子弟。至正二年(1342),崇安士绅礼请吴鉴撰《常平义仓记》,勒石以纪其德政。该文条理分明,要言不烦,把义仓设立的背景、演变、管理、作用等要素交代的甚为清楚。对于彭好古、邹伯颜、吴世显三任县尹的作为,给予适当的评价。
一是,《故前村居士卢公墓志铭并序》,至正三年(1343)七月,福建惠安县进士卢琦前往福州拜会吴鉴,拜请吴鉴为其父卢庆龙撰写墓志铭。吴鉴能以国子监生员的身份与状元拜住、御史赵承禧并列,除了他与卢琦的私谊之外,也显示出吴鉴的确有过人的才学与德行。吴鉴借助卢琦自述,简要交代圭峰卢氏的渊源。通过对细节的刻画,鲜活地勾勒出卢庆龙孝顺乐善与教子有方的人物形象。娓婉道来,情真意切,刻画传神,品评得当。
一是,《泉州府治谯楼记》,至正九年(1349)八月,偰玉立重修泉州谯楼,吴鉴作《泉州府治谯楼记》,谯楼,即威远楼,它是元代泉州城市建设的重要成就。偰玉立到任之初,即礼聘吴鉴纂修《清源续志》,重修谯楼也是其以振兴文教为己任的重要表现。闽南古建筑的修缮一般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留下来的诸多修缮记录中,大部分修缮类碑记带有明显的颂扬功德性质,重在歌赞兴建者抑或倡呼者的功绩,引申出建设背后的政治或是文化含义,往往缺少对于建筑工艺的具体描述。吴鉴却将谯楼修缮工程中采用的工艺流程做了详细的记录,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文章简洁凝练,前后呼应,构思巧妙,通过描述谯楼雄伟壮观的气势,烘托偰玉立廉能有声的人物形象。
一是,《清净寺记》,至正十年(1350),吴鉴撰《清净寺记》。三山吴鉴记之:“旧物徵复,寺宇鼎新,层楼耸秀,峙郡庠前,东壮青龙右角之胜,众大悦。”《清净寺记》反映了吴鉴对于伊斯兰文化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思想价值。白寿彝以“平正忠实”评价吴鉴《清净寺记》,认为“吴记之后,如在伊斯兰寺院碑记中寻觅其续,迄于今日,实尚未见一文足以当之。”张宗奇称许吴鉴是:“真正能走入伊斯兰文化神圣殿堂并有所阐述的教外中国人,认为对伊斯兰文化价值的肯定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整合的前提。
一是,《偰监郡生祠记》,至正十年(1350),泉州郡民分别在府治之东合洛阳桥之南为偰玉立创建生祠,吴鉴作《偰监郡生祠记》。根据《八闽通志》所载:“偰监郡生祠,元至正十年,郡人为达鲁花赤偰玉立建。”
一是,《清源续志》,元至正九年吴鉴寓泉,受聘为修《清源续志》总纂。至正十一年(1351)三月,吴鉴作《清源续志序》。并为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作序,亦因《岛夷志略》附录于《清源续志》而流传下来,《清源续志序》也因抄录于《岛夷志略》之中,幸运地保存下来。
吴鉴还于元至正十六年,为释大圭《梦观集》作序。
综合上面所述,吴鉴有为专著、墓志铭、谯楼记、寺记、生祠记、志书作序,这可看出吴鉴在当时是学问渊博,文学素养高,对历史有研究的饱学之士。
林林总总,概言之:从吴鉴的诸多至交与甚丰的著作,可以说它是元代有名气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堪称当时的大儒。
顶(1) |
踩(0) |
上一篇:灵水吴氏八世监察御史侧室贞烈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