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竹雕历史,源远流长,古代的弓箭,春秋的竹简书,就是竹雕的前身。
古代皇家,将民间身怀绝技的艺术家调到宫廷,为他们制作各种各样的艺术品。这样更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在民间也就更加产生了很多艺术家,雕刻即在其中。
明正德时期,形成了以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代为代表的嘉定派,他们能书善画,擅用深刻、浮雕和圆雕的手法。以李文甫,濮阳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他们的作品皆选入府内。清期以吴之潘为代表的文线浮雕及阳文高浮雕,不仅雕刻造艺高,同时对绘画,书法,文学也都有很高造诣,他的翻簧法和留青法,两种技法,使竹刻艺术更趋于完善,对后世影响很大。以周颢为代表的隔地深刻派。以封锡禄及其兄弟锡爵,锡璋为代表的园雕,其艺精湛逼真,为无上逸品,备受青睐,不少精品为皇室收藏为世间珍宝。
民国时期,江西丰城出了一位竹雕名家:锦载。锦载姓吴,名张裘·字振昌·号锦缘。锦载是后来丰城的人们对他的誉称,意思是他能将如诗如画的美丽图案刻载在竹制的物品上。锦载出生于民国十八年戊辰(1928)年,其家祖上是一个以竹为主材生产雨伞的世家。也能说锦载是与竹子前生有缘吧。
锦载童年时期即喜欢将竹子制作玩具,形状各异的竹制车马轮环、飞鸟沉鱼,摆满了他的房间。
世事多巧,民国二十五年,有一位以雕刻图章为业的汉子,在伞店一侧辟了一间约三平方米大小的地方,搞起了雕刻。他的雕刻主材是石、骨、木。汉子名叫(称先)。正是称先的到来,使锦载走上了竹刻的路。(称先)不刻竹,但雕刻的技术大体是同一类型,称先娴熟的技艺,使锦载很着迷,他便每天在家里练习刻竹,他恒心刻苦,潜心琢磨,每天都做到半夜,甚至天明。十四岁左右,锦载的小竹雕在同学和亲友之间就有流传,有一位丰城中学的早期校长熊先生,曾拿着朋友赠送给他的锦载刻在笔筒上的一幅‘长天一色’竹画,向他的同僚们说:“这不是一个孩童的作品,这是一位肇起的竹艺之星”。
为使竹刻技术得以进步,民国三十六年,锦载去了一趟徽州。走访了当地很多竹雕行家。徽州是雕刻艺术之乡,竹艺人文郁盛,各有特色,刀法风格因人而著。作品为二类:一类为面(平)雕,分阴阳文。阴文、阳文互有深刻、浅刻,错综交融。另一类为园雕,即竹根所制,构图独具匠心,生动表现物象,神韵传奇。无论面雕和圆雕,徽州竹雕都是讲究的艺术品。
徽州之行,使锦载的眼界大为扩展,对刀法的运用有了新的认识,他给自己的雕刻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酷热的夏暑,呵气成冰的严寒,对艺术追求忘我的旺热,使锦载这个八尺男儿体重只有50公斤。这其间锦载的竹雕产生了一个飞越,组图配景,深入浅出,各其特色。
三十七年,锦载的长兄在上海给他谋到了一本十分珍贵的雕刻图画,图画上的作品栩栩如生,有呼之欲出的感应,这更使他的视野得到拓伸,他夜以继日的学习工作,仿照图上的各种样品,深入浅出,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精雕细刻。以至两个手掌指上都长出了厚厚的肉茧。小雕刀换了一把又一把。
由于功底浑厚,他的深雕‘双狮’,当时在丰城稍大一点的商铺老板家里,无不有锦载雕刻的双狮。他的浅刻刀法流畅,线体重叠而不乱序,因此作品浑然天成,他的浅刻,多见于刻在大成伞业的伞柄上。无论购伞者的姓氏名字多么繁杂,他都是一刀呵成。
吴锦载的竹雕艺术是一种精美文化,是智慧的创造,成为了当时丰城人们喜闻乐见的工艺品、欣赏品和收藏品。从他刻的竹簪钗梳稗、案头笔筒、佛手如意、紫扇花枕,均有精美、动人的竹雕作品流传于城内。竹雕是一种古朴、大方,精细工艺品,总是给人一种舒心、舒服、惬意的感觉。所以人们都喜爱它、欣赏它。他的竹雕在丰城的竹艺历史上有很重要的位置。锦载的传世作品不多,能流传至今的传世竹刻十分珍贵。
他的作品‘秋色’竹枕。‘虔诚飘香’佛灯座。竹扇上的唐宋诗词。花瓶掸筒上的青山绿水。而由多片竹体拼起的竹画人物、动物。成为当时丰城竹雕玩家的珍藏之物.可惜均不落款,只留得生时誉名,几十年后则默然无闻。
因为竹子有易霉、易裂、易虫蛀等缺点,不耐久藏。经过多年的潜心探索,锦载借助于伞业的有利环境,摸索出了一套对竹雕的保养方法。选中的竹刻质材忌日晒、干燥,他将竹材放置于阴凉潮润的柿油地窖里。竹刻作品制成以后,就用冰片、中草药、双氧水等,用文火慢慢炖至水沸,至少炖上二至三天,煮出竹子里面的竹汁,让它吸进药剂。才能得以防止虫蛀。水炖开沸以后,稍留些水份,用棉纸包好,又放置于阴暗潮润的地窖中,让它慢慢发霉,隔天去查看一次,看见它生出黄斑霉菌颗粒,即用水洗净,又耐心地用嫩刷细致的磨刷,磨至产生光泽,每天坚持磨刷,二十几天以后,雕刻作品色泽饱满光润。时间一长,竹色由淡黄加深渐为金黄,紫红,便显出了作品的神采和优雅。
由于竹雕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所以对竹刻的爱护和保养很有讲究,保雕俗称玩竹。竹雕若要色泽古味,必须经常用手摩把玩,以手汗肤脂润泽竹件,则能使其神采焕然、味古色润。玩竹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修养。竹子的淡雅和尊贵凡俗平庸的人不懂得它的神妙情趣,只有懂竹、爱竹的高雅之士,才会收藏此类神贵的珍品。
顶(0) |
踩(0) |
上一篇:吴希可:吴村医疗与绝技
下一篇:国学大师吴宓
七届世吴筹委会恳亲团一行参加江南吴氏巨族始祖宣公诞辰1150周年祭祀大典
202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