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以特殊的形式记载家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其价值和意义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家谱,后辈或不明祖宗,三代之后世系无以传承。
一、明辨祖宗世系传承
家谱的基本功能是延续血脉亲情的载体,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一部家谱记载着家族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人口变迁等,通过修家谱,可以明辨祖宗世系传承,寻根问祖,受到亲情教育。
二、重温先祖良好门风
中国人有着朴素的祖先信仰,家谱反映着家族或宗族成员的世系血缘关系,记载着家族内优秀人士的伟业、事迹以及荣辱与兴衰,实际上是一部家族或宗族的人文史书。通过修续、重视和珍藏家谱,可以重温先祖门风,并给后代留下范本。
三、教育鞭策后世子孙
曾有一种说法:中国人信奉的不是儒教、道教、佛教,也不是基督教、天主教,而是“家教”,家谱、家规、家训成为最好的教科书,还演绎出《诫伯禽书》《颜氏家训》以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最接地气的家教典范。
应该指出,古来的“尊普施教”的传统应该延续,家谱中的家范祖训、治家格言、族规家诫、艺文著述等应该世代传承。
什么是续修家谱的“义例”?间隔多长时间为好?
什么是“义例”?所谓“义例”就是续修家谱的指导思想。千百年来,封建家谱在其承继和发展中归纳出一条准则,即“扬善隐恶”、“为亲者讳”,具体说来就是,“扬善”,即“谱以正宗派,笃恩义,故独以书善也”,简言之就是写“好人好事”,祖先族人的坏事不准写进家谱。
应该说,续修家谱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义例”,遵循什么样的“义例”去修纂家谱,对家谱能否起到维系家族制度有很大作用,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应有循例。如果,兼收并蓄,有闻必录,应该写的没写,不该写的写了,就与续修家谱的宗旨背道而驰。
续修家谱就是延续修订,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中总会新生子女,娶进媳妇,逝去长者,族产公田也会发生变化,都要记入家谱,所以家谱应该定期续修。那么相隔多少时间修订一次最为合适?
一般说来,续修家谱的间隔时间,大多数家族规定为30年,据清代乾隆间修谱资料,“谱必三代一修,恐世远年久,无不散失,乖离之弊,其所失为不小”。有许多家族规定家谱要“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
有《族规》以家族30年不修谱为不孝,有家族规定:“族谱重修刻版后,每十年汇稿,三十年续倍,补刻刷印,附装谱后,以免久远难稽”。“修谱不宜历年久远。古人云:谱宜三十年一修,若不遵此,即属不孝。”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对族长以及族中执事人员要律以不孝之罪,给予家法惩治。
应该说,家谱30年一修,大体上可以把家族中的两代人衔接起来。30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每隔30年续修一次家谱,就可以趁老一辈健在,新一代已成长的时候,将家族30年里亲缘关系的变化准确记录下来。如果间隔时间过长,家族中人丁变化记录会有差池,容易引起血缘关系紊乱。
修续现代家谱主要写进哪些内容?
如何修续家谱?现代家谱应该写进哪些内容
家谱,也称族谱、宗谱、世谱等,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的历史图籍,简言之,家谱就是记录一个家族历史的书或册子。
家谱在明代以前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清期间修续家谱蔚成风气,内容从简单到复杂,包括谱序、谱例、恩纶录(恩荣录)、传记、族规、家训、典制、墓图、墓志、派语、捐款、领谱名目、世系图、世系表等。现代一部完整的家谱已经简化,一般包括如下部分:
一、序言
序言如同图书的序言,一般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写,也可请家族以外的名人贤达写,主要是对家谱进行评价。
二、简介
介绍家谱自身情况,涵盖刻谱凡例、家谱创修或续修以及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修订目的等,还有家族的整体情况,如家族历史、迁徙移民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祖先事迹考证,以及字辈即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等,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体描述。
三、人物志
家族人物记录,主要记录家族中优秀人物或团体,诸如功名、官职、画像、碑志等,还包括一些家族名人的传记或是名人撰写的文章书稿等。
四、世系表
这是家谱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如果是一个大家族,人数很多,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
五、世略表
一般说,世系表主要名列家族名人,为了记录不是名人的人的名字,就是增加世略表,是记录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内容包括: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
六、后记
写修续家谱的过程和感想。修续家族有两个忌讳:一是缺乏真实依据的乱写祖先,这会让后人信以为真,贻误百年;二是把同姓的历史名人勉强编入家谱,这也会让后人续家谱时信以为真,以讹传讹。
顶(0) |
踩(0) |
上一篇:族谱中存在的六个问题
下一篇:家族为什么要修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