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今天,我以家谱委员会(老家河南家谱馆、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党支部书记的身份汇报工作。我的个人经历是:“种过地当过兵,转业到了省委办公厅;退休应聘河南省,传承文化赴京蒙。”农村18年,强身健体;从军28年,卫国戍边;党委办公厅工作15年,以文辅政。党支部书记是我退休后的职务,是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党委“1号文件”批复的,我视其为一个“荣誉称号”。四句话的自我介绍中,两句话是做着一件事情——编修家谱,我热爱这份事业!
围绕这个主题,汇报三个问题:
一、回望走过的路
2005年,家谱界一颗璀璨的新星——中华家谱馆,在黄河之滨、古城郑州冉冉升起!这个家谱馆的创建者是魏怀习先生,现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家谱委员会会长、老家河南家谱馆馆长、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院长。
创建以后,我们面对简陋的条件,屈指可数的家谱资料,从零做起、白手起家,坚定地走上了创业之路、在奋斗中前进!
经过20年的努力,目前收藏了全国1000多个姓氏、20多万册家谱和姓氏文化资料。每年举办3期“家谱编修培训班”,共举办了15期,有2000多人经过培训,拿到了“家谱编修合格证书”,通过培养家谱编修专业人才,形成了一支活跃在全国各地的专业“谱师”队伍。连续举办了九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每届大会参会人员300—500人,有效推进了家谱文化和家谱编修的传承发展。
我们研究开发了人工智能家谱网络编排系统,建成了中国家谱排版印刷基地,组织编写了《家谱编修实用大全》,形成了理论指导、技术培训、家谱编修、排版印刷以及家谱展评等一系列综合保障服务机构。成功为数百个姓氏家族,编印了3万多部全国各地的家谱。近十几年来,我们每年印刷家谱100多万册。
取得这样的成绩,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2020年,家谱馆发展,步入快车道,进入转型期。河南省档案馆决定:双方合作,筹办“老家河南家谱馆”。2020年11月签订了“联合筹办老家河南家谱档案展协议书”,标志着筹建“老家河南家谱馆”的工作,全面启动。
二、走好现在的路
2021年的春天,在河南省档案馆,隆重举行了“老家河南家谱馆”开工仪式。
从此,我们慎始如终,高起点设计、高标准施工、高质量运行。
一是坚持政治建馆。首先,我们编写上报了“老家河南家谱馆展陈大纲”,经过河南省有关部门专题会议讨论研究,从中胜出,取得了进驻河南省档案馆的入场券。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高度重视,将这项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工作,成立了以林宪斋会长为主任委员的专家委员会,先后三次召开会议,为家谱馆的定位、展陈和基础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明确了奋斗目标。对于展陈内容,全部由专家委员会审定,确保政治合格、思想领先、文化过硬、设计新颖。
建馆伊始,我们按照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党委要求,成立了党支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是坚持文化兴馆。我们以“突出教育、资料汇聚、观众至上”为指导原则,坚持动静结合、展陈相融,在八个展厅,分别展示了河南文化、姓氏文化、家谱文化、家风家训、家谱编修等内容。为突出“老家河南、根在中原”的主题,设置了“河南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专版,专题介绍了农耕文化、城市文化、都城文化、制度文化、汉字文化、元典文化、科技文化、中医文化、宗教文化等均起源于河南,河南是中国文化之源,中华民族之根。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思想,集中展示了历代名人优秀家风家训,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先进的思想鼓舞人。
三是坚持制度管馆。几年来,先后形成了家谱馆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接待讲解制度、请示报告制度等,确保了家谱馆的正常运转和安全稳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开馆以来,共接待参观人员2万多人。其中:省部级领导66人,厅局级领导约600多人,成为省档案馆各展馆参观人数最多、反响最好的展馆之一。
我们的工作情况,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林会长在几次讲话中指出:“2021年7月,老家河南家谱展正式对外展出,省内外的许多领导、专家学者、谱牒爱好者等,慕名而来,欣然而去,赞誉之声不绝于耳”。“老家河南家谱馆是硬件,中华家谱展评大会是软件,这一硬一软两大项目,经过研究会广大同仁的多年努力,已经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两个响当当的品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文化强省建设的征程上,老家河南家谱馆一定会成长为一张引人注目的文化名片。”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阮金泉、院长王承哲勉励我们:再接再厉、更进一步,早日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家谱寻根文化平台。
我们一定不负众望,牢记使命。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三、远眺未来的路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现在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未来的路还很长。三年疫情以及经济下行的压力,对家谱馆建设特别是家谱编修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须用新思路、新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一是注重理论创新。
在去年的工作总结中,我们深感在理论研究方面是滞后的。可以说,我们的理论研究与目前家谱馆的发展势头,是不相适应的。下一步,我们要对当前家谱馆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对近20年在家谱文化研究方面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力争推出一批家谱文化研究、家谱编修方面的理论成果。
二是注重成果转化。
一要在编撰《河南省姓氏志》方面有所作为。河南省姓氏志,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组织编纂。在编纂过程中,有些姓氏委员会向我们提出了给与协助的诉求,大家普遍感到,存在人才和资料缺乏的问题。
2018年开始,我们组织编写《中华姓氏文化系列丛书》,已经形成了50多个单行本,我们和樊姓委员会还一起编写了《姓氏文化丛书·华夏樊氏》。在这方面,我们积累了一些资料,也有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业人员,能够积极参与,有所作为。
二要在推进家谱研究和编修规范化方面有所作为。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中指出: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目前的情况是:国史早已学科化,方志有社会地位、学科专业在成长中,而家谱一直处于民间自发状态,没有国家层面的规范地位,没有学科专业。1984年、2001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曾出台两个红头文件,只是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目录的通知性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老谱、新谱研究编修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家谱仍没有规范的地位。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家谱编修虽然未在这个“中华传统文化”明确列出,但无疑是发扬传统文化内容之一。
家谱馆作为“家谱收藏编修中心、谱牒文化培训中心、各类学校研学基地”,必须勇于承担起这个光荣、艰巨而神圣的历史使命!积极主动协助研究团队,奋勇争先,取得新的理论成果!
三是注重方法创新。
几年来,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第一、走出去办学。我们和淮阳县和濮阳市等地市联合举办了家谱培训班,扩大了培训的覆盖面。第二、走出去讲学。魏怀习会长、魏育林书记、牛振合副会长、黄会子副会长等,应邀为有关协会、社会组织、姓氏家族等,现场教学讲课,在提高教学效果、扩大影响面的同时,还寻找了一些合作伙伴。第三、走出去设立办事处。这两年,我在北京、内蒙古,做了一些试点工作。通过设立办事处,扩大家谱文化学习、宣传阵地,让家谱这个最具平民特色的传统文化,回归民间。让家谱进入百姓家,把文章写到大地上。这种做法,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在提高经济效益。拓展了业务渠道、增加了家谱编修的业务量。
几年来,由于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压力,由企业家主导的编修大家谱的人数在减少。而由一家、一族组织的编修小家谱的数量在增加,出现了此消彼长的现象。因此,我们要主动的走出去,民有所求、我有所为,靠前服务,上门修谱。
大家知道,我们这个家谱馆,没有财政拨款,也没有政策性经费扶持。我们只能靠编修家谱的微薄利润,保工资、保运转,保住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通过走出去设立办事处的办法,让家谱文化进社区、进乡村,寻求与乡村振兴中的乡土文化接轨。家谱编修,农民是主体,主战场在农村。现在,效果已经显现,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回顾奋斗历程,我们能够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一是得益于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指导。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是我们的主管领导单位,为我们遮风挡雨,为我们把关定向,为我们服务保障。二是得益于拥有一支不屈不挠、敢打必胜的优秀团队。我们不会忘记金涛、潘宇、牛振合、魏端峰等一批老同志、老专家,一起创业,一路走来,为家谱馆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我们也亲眼目睹了黄慧子、杨文杰、魏冬、阴肖蒙、杨洪范、朱孝珂、胡正严等一批后起之秀,他们走出学校门,进入家谱馆,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给了家谱编修事业。他们赓续前行、奋楫争先,继续书写着家谱馆的未来与辉煌!三是得益于我们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一路走来,我们非常感谢魏怀习先生,他是家谱馆的创立者、出资方,设计师、代表人物。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他都坚定信念,带着大家向前走。魏怀习先生,30来岁,支持家族老人,为魏家修家谱;40来岁,创建家谱编修印刷基地,领着我们,为大家编修家谱。现已年过50多,还在收藏和研究家谱。他对我说,美国人70岁竞选总统,我们也必须干到70岁。后来他又改变了主意,干到70岁也不够,我们应该向俄罗斯总统那样,连选连任,一直干下去!
两个人的约定,共同的事业。一件事、一辈子,一辈子、一件事。认准了,做下去。在这个最具平民特色的行业中,共同书写美好而值得回味的人生篇章!
借此机会,我和怀习会长一道,对长期关心关怀、指导帮助家谱馆建设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同仁朋友;对为家谱馆创建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同志、老专家;对现在正在编修家谱的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汇报完毕,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顶(1) |
踩(0) |
上一篇:上古八大姓与中国姓氏演变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