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镇通行福佬话。 [33]福佬话,是广东汕尾市使用人口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方言。福佬话常常被汕尾以外的人误以为是潮汕话或者闽南话,其实两种说法都不准确,福佬话属于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它与潮汕话是兄弟关系。 [36] 所谓“河洛话”是因为讲这种方言的人,是从前中原战乱民族大迁移时,从河南洛水一带讲中原古音的移民带来南方福建,然后又迁来广东东部定居的人,因此其他方言区的人称这种移民为“河洛人”,其方言移为“河洛话”。 [34] 海陆丰地区方言与潮汕话同属闽南话的分支。从海陆丰各地族谱记载来看,他们的先祖大多是在明末清初自福建移民而来。据《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记录,讲闽南话的福建先民来到海陆丰后,与土著居民、客家人和讲粤语白话的人频繁接触后,吸收了大量客家话、粤语的词汇,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才形成了有别于泉漳话、潮汕话的本土方言——海陆丰福佬话,也称“学佬话”。学术上认为,福佬话与潮汕话都属于闽南话的分支,福佬话和潮汕话应该是‘兄弟’关系。 [37] 地名文化 公平镇在海丰县境东北部。驻地北宋初形成公平圩,交易明正公道,故名。 青湖在海丰县城东北11千米。属公平镇。明嘉靖九年(1530)前后建村。因有一湖,水面悬浮青萍,故名。 笏雅在海丰县城东10.5千米。属公平镇。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建村。因村成弧形笏状,故名。 [16] 公平八音 八音班遍及海丰各圩镇,海丰分为沿海的“福建道”和内地的“正字道”,内地山区以公平八音较为出名,由在公平圩做玉器生意的詹氏家族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从福建诏安传人。 公平镇人爱好音乐,也酷爱潮乐,公平“八音”始于清光绪初年,是公平詹家兄弟兴起来的。由于当时的“八音”演奏者(人称“八音脚”)者是詹氏兄弟,故公平“八音”亦称“詹氏八音班”。物换星移,“八音”一直是众人所喜爱的民氏古曲演奏形式,在海丰地区广为流传。 传统的公平“八音”以八种古老的民族乐器置称,以洞箫和横箫为一音(俗称凤凰箫),云锣、钹仔、矮企、三弦、琵琶、月琴和提胡为主体组合演奏。由钹仔指挥,凤凰箫领奏,节奏感很强。演奏的古曲有《福建道》、《浪淘沙》、《茅山道人》 等,乐曲的结束句往往加奏与其同一调式的短小乐曲如《双清》、《万年欢》等。演奏形式有固定的坐场和活动式的行进间演奏,常常在晚上结班穿街过巷演奏,乐音铮铮鸣响,此起彼落;曲调清丽明亮,悦耳动听,具有独特韵味。 [17] 公平“八音”是一种行乐,传统的演奏活动,多是在更深月明时候,结班奏乐穿街过巷,有时也在街边河畔漫步演奏,成群的爱好者“跟班”聆听,热热闹闹。八种乐器演奏协调,曲调清丽明亮,音律悦耳动听,引人入胜,故公平“八音”有“遏云乐”之美誉。 [4] 古墟文化 公平镇是古墟埠,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千年商贸古镇”之称,唐朝元和年间(806年~819年),始成集市,南宋初年,公平旧墟日趋热闹,物阜民厚,物价便宜,交易公平,固以“公平”为名。根据明代《海丰县嘉靖志、城池》记载,公平墟是明代海丰县(即今汕尾市范围)六个古墟之一。 [4] 由于公平墟圩水患不断,加上税赋过重,经营商户多搬至新墟贸易,于清朝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公平新圩正式开市,海丰县衙署名“日兴市”,定每月每旬逢一、四、七为圩日,用于代替旧圩。 [18] 白字戏 白字戏是用广东海丰、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陆丰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改用当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起初白字戏和潮剧都称白字戏,白字戏名为“海陆丰白字”,又称“南下白字”;潮剧名为“潮州白字”,又称“顶头白字”,后来白字戏一名用来专指海陆丰白字。 [19] 民居建筑 “竹简屋”型,俗叫“竹篙盾",即单开间民居纵向延伸呈带状式的建筑形式,成“前店后海”之势,以三间到五间竖连,多见于公平等圩村。 [20] 饮食文化 公平有一种独特的客家艾茸粿,即是用田艾做成的印粿。农妇将田艾采回后,洗净晒干,用竹箕将田艾搓擦成艾茸,掺入糯米粉、红糖水拌成棵坯,以红糖、芝麻、花生为馅包成一个个印花棵,蒸熟后即成为闻名远近的艾茸棵。 公平吃咸茶之风,由来已久,简易吃法是把茶叶放于内壁有粗纹的牙钵内,用番石榴枝制成的茶槌把茶叶擂碎,放几粒盐,将开水冲下即可。作为日常饮料,消暑解渴。日常待客,即在此基础上加入炒油麻、炒米花、炒花生等,称为“炒米茶”、“油麻茶”。还有许多吃咸茶的传统习俗,如正月初七吃“七样菜茶”,正月十三办“开灯茶”。男方向女方定婚要泡“定头茶”,女方则要请吃“定婚茶”。病人出院,答谢慰问的人,要泡“过运茶”。人死后几天亲属往坟地“辞山”后,要泡吃“辞山”茶。 [21] 公平等山区的擂茶除上述做法外,还有饭茶、苦刺心茶等饮食形式,其制法是:将茶叶、芝麻、花生米等擂好加盐冲上开水后再放薄荷人茶,在碗上泡上焖熟的干饭,有的还加上煮熟的白米豆、乌豆等;苦刺心茶则以当地野生植物“苦丁茶”的鲜嫩芽心。放入牙钵,加入适量食盐描浆冲人开水,再加上花生米、炒米等佐料就可饮食。 “菜茶”,其做法是将炒熟煮熟的猪肉、香肠、鲜虾、鱿鱼丝、粉丝、腐竹、白米豆、赤豆、麦粒、菠菜、荷兰豆等时新菜混合置于碗中,撒上花生、炒米,淋上猪骨汤,以胡椒粉为调料,即成可口的菜茶。吃“菜茶”旧时一般在正月才有,尤以元宵节前后为盛。 [22] 民间舞蹈 海丰每当春节来临,舞狮是最受群众欢迎的娱乐民俗。除夕凌晨子时,狮班开棚起鼓,待开门炮放毕,就可以进村参拜神庙、祠堂和到民宅拜年,直至元宵节前“刹鼓”结束。狮班多在宫庙祠堂前的旷地上表演,观众围成一圈观看。传统的舞狮除道具形状不同和角色多寡不同外,其基本的舞蹈格式和次序是相同的。海丰县舞狮有多种神兽、人物造像及舞蹈表演形式,有狮猊,麒麟,“感仔”狮(流行于客家地区),五福狮(流行于鲘门、梅陇、联安等地),麒麟狮象。其中的麒麟狮象即麒麟、 狮猊、象的综合表演,仅流行于公平山区。表演时各需两人执舞头尾,再加上大头和尚、美翠娘、仙童一共9个角色。1908年兴起于公平镇西北社合兴馆。 [17] 宗教信仰 玄天上帝又称玄武,俗称北帝,是民间影响较大、信众较多的神。有公平玉虚宫。公平琼花庙等祀火神华光大帝(诞九月二十八日),公平雷爷庙祀雷神(诞六月十六日)。 [23] 1847年在公平镇建的基督教堂是伴随1840年英国侵华鸦片战争而进入中国海丰传教的。初时入教人数只有三四十人。公平堂是汕尾市比较有影响的基督教堂。 [24] 1895年在公平镇建的天主教堂是伴随1894年日本侵华战争、随之列强瓜分中国而趁机进入中国海丰传教的。 [25] 商业文化 公平是邻近八县山海货物的集散地,也因“公道公心公德,南北公认公道县;平价平衡平准,东西评称平价圩”的商业道德而著称。由于受前辈经商术的传承,当地经营者奉行诚实取信、保质保量、童叟无欺,以及货符所值、薄利多销、互利融资、创造品牌等营销策略。改革开放后公平服装行业风生水起,纺织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欧,东南亚诸国。
2025-05-22 15:58:52 回复
表情
广东惠州府石塘都公平狮仔岭吴氏寻根
公平镇通行福佬话。 [33]福佬话,是广东汕尾市使用人口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方言。福佬话常常被汕尾以外的人误以为是潮汕话或者闽南话,其实两种说法都不准确,福佬话属于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它与潮汕话是兄弟关系。 [36]
所谓“河洛话”是因为讲这种方言的人,是从前中原战乱民族大迁移时,从河南洛水一带讲中原古音的移民带来南方福建,然后又迁来广东东部定居的人,因此其他方言区的人称这种移民为“河洛人”,其方言移为“河洛话”。 [34]
海陆丰地区方言与潮汕话同属闽南话的分支。从海陆丰各地族谱记载来看,他们的先祖大多是在明末清初自福建移民而来。据《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记录,讲闽南话的福建先民来到海陆丰后,与土著居民、客家人和讲粤语白话的人频繁接触后,吸收了大量客家话、粤语的词汇,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才形成了有别于泉漳话、潮汕话的本土方言——海陆丰福佬话,也称“学佬话”。学术上认为,福佬话与潮汕话都属于闽南话的分支,福佬话和潮汕话应该是‘兄弟’关系。 [37]
地名文化
公平镇在海丰县境东北部。驻地北宋初形成公平圩,交易明正公道,故名。
青湖在海丰县城东北11千米。属公平镇。明嘉靖九年(1530)前后建村。因有一湖,水面悬浮青萍,故名。
笏雅在海丰县城东10.5千米。属公平镇。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建村。因村成弧形笏状,故名。 [16]
公平八音
八音班遍及海丰各圩镇,海丰分为沿海的“福建道”和内地的“正字道”,内地山区以公平八音较为出名,由在公平圩做玉器生意的詹氏家族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从福建诏安传人。
公平镇人爱好音乐,也酷爱潮乐,公平“八音”始于清光绪初年,是公平詹家兄弟兴起来的。由于当时的“八音”演奏者(人称“八音脚”)者是詹氏兄弟,故公平“八音”亦称“詹氏八音班”。物换星移,“八音”一直是众人所喜爱的民氏古曲演奏形式,在海丰地区广为流传。 传统的公平“八音”以八种古老的民族乐器置称,以洞箫和横箫为一音(俗称凤凰箫),云锣、钹仔、矮企、三弦、琵琶、月琴和提胡为主体组合演奏。由钹仔指挥,凤凰箫领奏,节奏感很强。演奏的古曲有《福建道》、《浪淘沙》、《茅山道人》 等,乐曲的结束句往往加奏与其同一调式的短小乐曲如《双清》、《万年欢》等。演奏形式有固定的坐场和活动式的行进间演奏,常常在晚上结班穿街过巷演奏,乐音铮铮鸣响,此起彼落;曲调清丽明亮,悦耳动听,具有独特韵味。 [17]
公平“八音”是一种行乐,传统的演奏活动,多是在更深月明时候,结班奏乐穿街过巷,有时也在街边河畔漫步演奏,成群的爱好者“跟班”聆听,热热闹闹。八种乐器演奏协调,曲调清丽明亮,音律悦耳动听,引人入胜,故公平“八音”有“遏云乐”之美誉。 [4]
古墟文化
公平镇是古墟埠,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千年商贸古镇”之称,唐朝元和年间(806年~819年),始成集市,南宋初年,公平旧墟日趋热闹,物阜民厚,物价便宜,交易公平,固以“公平”为名。根据明代《海丰县嘉靖志、城池》记载,公平墟是明代海丰县(即今汕尾市范围)六个古墟之一。 [4]
由于公平墟圩水患不断,加上税赋过重,经营商户多搬至新墟贸易,于清朝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公平新圩正式开市,海丰县衙署名“日兴市”,定每月每旬逢一、四、七为圩日,用于代替旧圩。 [18]
白字戏
白字戏是用广东海丰、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陆丰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改用当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起初白字戏和潮剧都称白字戏,白字戏名为“海陆丰白字”,又称“南下白字”;潮剧名为“潮州白字”,又称“顶头白字”,后来白字戏一名用来专指海陆丰白字。 [19]
民居建筑
“竹简屋”型,俗叫“竹篙盾",即单开间民居纵向延伸呈带状式的建筑形式,成“前店后海”之势,以三间到五间竖连,多见于公平等圩村。 [20]
饮食文化
公平有一种独特的客家艾茸粿,即是用田艾做成的印粿。农妇将田艾采回后,洗净晒干,用竹箕将田艾搓擦成艾茸,掺入糯米粉、红糖水拌成棵坯,以红糖、芝麻、花生为馅包成一个个印花棵,蒸熟后即成为闻名远近的艾茸棵。
公平吃咸茶之风,由来已久,简易吃法是把茶叶放于内壁有粗纹的牙钵内,用番石榴枝制成的茶槌把茶叶擂碎,放几粒盐,将开水冲下即可。作为日常饮料,消暑解渴。日常待客,即在此基础上加入炒油麻、炒米花、炒花生等,称为“炒米茶”、“油麻茶”。还有许多吃咸茶的传统习俗,如正月初七吃“七样菜茶”,正月十三办“开灯茶”。男方向女方定婚要泡“定头茶”,女方则要请吃“定婚茶”。病人出院,答谢慰问的人,要泡“过运茶”。人死后几天亲属往坟地“辞山”后,要泡吃“辞山”茶。 [21]
公平等山区的擂茶除上述做法外,还有饭茶、苦刺心茶等饮食形式,其制法是:将茶叶、芝麻、花生米等擂好加盐冲上开水后再放薄荷人茶,在碗上泡上焖熟的干饭,有的还加上煮熟的白米豆、乌豆等;苦刺心茶则以当地野生植物“苦丁茶”的鲜嫩芽心。放入牙钵,加入适量食盐描浆冲人开水,再加上花生米、炒米等佐料就可饮食。
“菜茶”,其做法是将炒熟煮熟的猪肉、香肠、鲜虾、鱿鱼丝、粉丝、腐竹、白米豆、赤豆、麦粒、菠菜、荷兰豆等时新菜混合置于碗中,撒上花生、炒米,淋上猪骨汤,以胡椒粉为调料,即成可口的菜茶。吃“菜茶”旧时一般在正月才有,尤以元宵节前后为盛。 [22]
民间舞蹈
海丰每当春节来临,舞狮是最受群众欢迎的娱乐民俗。除夕凌晨子时,狮班开棚起鼓,待开门炮放毕,就可以进村参拜神庙、祠堂和到民宅拜年,直至元宵节前“刹鼓”结束。狮班多在宫庙祠堂前的旷地上表演,观众围成一圈观看。传统的舞狮除道具形状不同和角色多寡不同外,其基本的舞蹈格式和次序是相同的。海丰县舞狮有多种神兽、人物造像及舞蹈表演形式,有狮猊,麒麟,“感仔”狮(流行于客家地区),五福狮(流行于鲘门、梅陇、联安等地),麒麟狮象。其中的麒麟狮象即麒麟、 狮猊、象的综合表演,仅流行于公平山区。表演时各需两人执舞头尾,再加上大头和尚、美翠娘、仙童一共9个角色。1908年兴起于公平镇西北社合兴馆。 [17]
宗教信仰
玄天上帝又称玄武,俗称北帝,是民间影响较大、信众较多的神。有公平玉虚宫。公平琼花庙等祀火神华光大帝(诞九月二十八日),公平雷爷庙祀雷神(诞六月十六日)。 [23]
1847年在公平镇建的基督教堂是伴随1840年英国侵华鸦片战争而进入中国海丰传教的。初时入教人数只有三四十人。公平堂是汕尾市比较有影响的基督教堂。 [24]
1895年在公平镇建的天主教堂是伴随1894年日本侵华战争、随之列强瓜分中国而趁机进入中国海丰传教的。 [25]
商业文化
公平是邻近八县山海货物的集散地,也因“公道公心公德,南北公认公道县;平价平衡平准,东西评称平价圩”的商业道德而著称。由于受前辈经商术的传承,当地经营者奉行诚实取信、保质保量、童叟无欺,以及货符所值、薄利多销、互利融资、创造品牌等营销策略。改革开放后公平服装行业风生水起,纺织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欧,东南亚诸国。
2025-05-22 15:58:52 回复
我也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