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县志》忠烈列传: ◆吴裕中 字磊石,江夏人。父璧山,教授乡里。尝积谷千石,万历间,岁大饥,廉其值以出,乡人德之。生四子,裕中其季也。五岁,授句读。一日自塾归,持两梨奉父母。父摩其顶曰:“孝子。”应声曰:“忠臣。”父深奇之。父殁,益自刻励。万历乙卯[55],举于乡。己未,成进士,授广东顺德令。顺固剧邑,多陋规。凡胥史各曹监引给发水陆舟邮,皆有额例以为常。裕中艴然曰:“岂吏而贾耶!”斥绝之。又置石关,修海门,严武备,大著廉能声。兼摄新会篆,县多山险,为盗薮。裕中建署,设哨搜辑之,盗遂戢。乙丑,召入御史台。巡视中城,遂以直谏遘魏珰之祸云。魏珰罗织忠谠,群小为之羽翼,焰张甚。次辅丁绍轼以大臣亦比之,内通客氏,外结崔田助为虐。裕中素感愤不平,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夜半,肃衣冠设香烛昭告二祖、列宗,伸纸具疏。未数行,旋风灭烛者三。裕中怒叱曰:“是何鬼物敢尔!”呼童子速续火,疏斥绍轼奸邪、误国欺君。二十五日奏上,阁票拟已,有旨:“姑不究。”绍轼力嗾珰矫旨削夺逮问。裕中适往某侍郎所,同两谏垣、两庶常,袍服未易。缇骑至,坐中皆失色,裕中从容前曰:“昨具小疏,此必为我。”随至午门,杖一百。血如注,肉糜烂,骨皆寸折。口呼:“天子圣明!”晕绝。舁出,苏,语所知曰:“杖亦君恩,但小疏四,才达其一,诸君谁为我续缮者?”又顾语侍者曰:“吾母远隔数千里外,岂知儿今夕为国死耶?”遂绝,时丙寅正月初三日也。谍者走报绍轼,方手茶瓯,忽堕地碎,伛身连呼:“饶我,饶我,无与我事!”左右惊问,曰:“适见吴御史来。”越二日,死。 裕中讣至江夏,其母曰:“儿果以谏死乎?儿真范滂,吾得为滂母足矣!” 崇祯初,赠太仆卿,褒三代,荫一子,谥曰忠烈。 ◆吴思温 字江黄,江夏人。万历乙卯举人,始任均州学正。时释奠先圣,典礼多阙。思温乃铸祭器,定仪注,夙期戒事,罔或不虔。升知云南顺州,苗蛮犯顺,抚循有方,民以获安。仕至广西布政,致政归。献贼薄城,率兵守保安门。城陷,抗节死之。 ◆吴兹明 武昌人,以椽任山东黄县尉。城破不屈,死,黄人祠祀之。 《汉阳县志》刚正列传: ◆宋朝,吴中复 字仲庶,兴国人。登宝元进士,授峨眉令。性刚廉,尽毁境内诸淫祠,归装不载一物。迁通判潭州。御史中丞孙抃初未识面,荐为殿中侍御史。或以问,抃曰:“昔人耻呈身御史,今岂有识面台官耶?”中复益励风节,劾宰相梁适、刘沆。仁宗飞白书 “铁御史”三字赐之,擢龙图阁直学士。后知永兴军,值河北行青苗法。使者至,将先下州县。中复檄曰:“敛散自有期,今先事扰民,何也?”拒不听。安抚司韩琦方疏谏青苗,录其语上之,卒以此罢官。 ◆明朝,吴廷举 字献臣,嘉鱼人。洪武中,祖戍梧州,遂隶戎籍。登成化丁未进士,授广东顺德知县,洁己爱民。时有权珰家庙在治所内,大臣属廷举为修葺,廷举不从。至县即毁淫祠,更撤其材作书院、修学宫。御史汪姓者亦嫉其专忤上官,以他事按之。廷举即自囚服梏手诣讼。合邑大夫士庶见之惊哭,环拥泣诉令无私状。御史大惭,谢。弘治中,迁成都同知。广东盗起,擢兵备讨贼,平之。改兼盐法,值刘瑾遣官敛诸省库银解京,意实索羡。廷举止以额银解,不予羡;又劾太监潘中二十罪:瑾怨,矫旨逮系狱拷掠。无可文致,竟谪戍雁门。谨诛,起,备兵云南。随擢江西右布政,讨桃源贼,深入,为贼所获。廷举端坐,待贼以属民礼,贼环顾错愕不敢动。久之,伺得贼要领。反[160],执其魁,贼遂平。晋广东左布政,升副都御史。赈济湖南,土官相仇杀,廷举驰檄谕,各解息。疏陈六事,阴请备宸濠。当是时,濠久蓄异志,招纳亡命,多行不法。畏巡抚孙燧严切,遗书中朝腹党必亟易去燧,然切勿令吴廷举来,来,即又一燧也。盖与淮南王惮汲黯同一辙云。嘉靖初,召为兵部侍郎。又上疏忤政府,改南工部。寻晋尚书,即疏归。衣敝居隘,妻子不免饥、寒,而性又好施予。卒之日,几无以敛。隆庆元年,追录,赐葬、祭,加太子少保,谥清惠。 《汉阳县志》经济列传: ◆宋朝,吴择仁 字智夫,兴国人,以荫任雍丘簿。元祐中,金水河堤坏,十六县皆简属官应役,得谐朝堂白事。宰相范纯仁独异之曰:“簿领中乃有是人耶?”会畿内饥,多盗,选知太康。以静镇为政,群盗相戒不入境。中贵人谭稹奴犯法,按致之理。稹谮之,徽宗命户部郎宋乔年往鞫,罪无指实。遂以荐闻,进直秘阁副使。命往筑郑州城,又有谮之者。帝密遣使取城土试验,命卫卒三掷之,坚如铁,谗得不行。拜户部侍郎,知开封府,治宦官杨戬匿卖珠人事。戬以他事中之,出知燕州。终徽猷阁直学士。 《汉阳县志》才猷列传: ◆宋朝,吴审理 兴国人。登皇祐进士,知辰州。猺人数为寇,始至惟结以诚信,解甲撤备,群猺感服。比去任,猺寇如故。故诏令复官,在辰十年,境无一警。 ◆明朝,吴軏,江夏人。永乐癸卯乡举,授兵部主事。勤于职事,机警明敏。能先事观变,料无遗策。外艰守制,当道需其才,诏夺情起复。改户部,迁山东按察佥事。 ◆明朝,吴原正 字复初,通山人。成化辛卯科乡举],谒授广西博白令。筑城设堡,民赖以安。迁思明府丞,经略有方,土酋惧且怀之。卒于官。 《汉阳县志》端良列传: ◆南唐,吴仲举 字太冲,兴国人,学通 《春秋三传》。李煜时,为彭泽簿。宋太祖命曹彬下江南,遣使招降诸郡。彭泽令欲降,仲举责以大义,杀使者。彬执之,仲举曰:“吾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释之。太宗诏用李氏旧臣,以仲举为平阴主簿。后为零陵令。 ◆宋朝,吴几复 兴国人,仲举子。天圣进士,知蓬州。多惠政,民戴之如父母。 ◆明朝,吴元伯 字开吴,江夏人。幼孤力学,受业者众。崇祯癸酉举于乡[179]。庚辰下第,特恩八月重试,赐进士。授礼部司务,迁吏部,历武选员外郎,善于其职。出为山东沂州参议。甲申之变,挂冠归。卧病不出,卒年五十八。 《汉阳县志》文章列传: ◆明朝,吴童 字求叔,蒲圻人。疏散自适,落落不与时偶。筑室落霞溪,与下雉吴明卿、京山李本宁,诗坛酒社,时相往还。著有 《吴山人大隐堂集》。 ◆明朝,吴国伦 字明卿,兴国人,领嘉靖己酉省试第一。庚戌成进士,授中书。擢兵科给事中,以诗文名一时。与历下李干鳞攀龙、琅琊王元美世贞、广陵宗子相臣、天目徐子与中行、南海梁公实有誉、临清山人谢茂蓁榛连社唱和,称七才子。时严嵩柄政,才国伦,欲罗致之。国伦顾独立自好,不为屈。又值兵部职方杨继盛疏斥嵩十大罪,婴嵩怒,冤陷下狱。临刑,国伦同世贞往西市抚继盛,哀恸永诀,经纪其后事。嵩闻恚甚,遂谪白鹿洞知事。屡迁至高州府。御岛寇有功,迁贵州提学。转河南参政,致仕归。专志著述,有《甔甀洞正续稿》数十卷传世。祀乡贤。 ◆明朝,吴楚材 字国贤,崇阳人。隆庆丁卯乡举,授会宁令。解组归,著有 《邑志美合编》、《强识略》行世。楚材性嗜学,博雅渊湛,以兴起古学自任。与唐顺之、李攀龙、王世贞、吴国伦日以诗文相劘切,名满海内。 《汉阳县志》武功列传: ◆明朝,吴时乔 字凤洲,武昌人。初以庠生困棘闱,弃去。就万历乙酉武科,丙戌成进士。授靖州守备,迁四川都司。土酋杨应龙犯顺[258],奉檄援剿。散家财募壮士,得奇兵千余人。身先士众,挥戈陷阵,斩贼渠一十五人,监军上其功。积劳发疾,卒。事平论叙,世袭武昌卫指挥。 《汉阳县志》笃行列传: ◆明朝,吴国典 字少松,兴国人,授楚府典仪。母冯氏早世,事父极孝,寝必相傍,疾不解衣;事继母汪氏不异生母。起家素封,好施予,捐赀修城、建桥、掩骼、拯殍甚众。 ◆明朝,吴志渊 通山人。学行修整,有隐德。景泰元年,以子瑺赠光禄署丞。 ◆明朝,吴子钿 字东阳,兴国人。禀质温良谨饬,自好读书,不求仕。日惟教子课孙,年九十一。郡守陈尧宗旌其门曰 “表式乡闾”。 ◆清朝,吴景祉 字二来,兴国人。顺治乙未进士,知南丰县。笞人至十,辄涕泣不自禁。或劝其稍自润,景祉曰:“视作秀才时何如?而尚求 (嬴)[赢]也。”遂罢官,贫不能归。子甫生领乡试第一,始旋里。徜徉丘园,不干邑事。年八十余,卒。 《汉阳县志》义烈: ◆明朝,吴贞 字五台,兴国人,膂力过人。甲申,议剿茅坪寨贼。贞勇敢自任,率乡兵冲锋抵贼巢。贼溃,转战。贼据险死斗,众皆散走。贞独大呼杀贼,殁于阵。 ◆清朝,吴宿 字连山,兴国人。性孝友,乡党称善士。丙戌冬,土贼犯城。宿往责其渠,晓以大义。贼怒杀之,骂不绝口。 《汉阳县志》隐逸列传: ◆明朝,吴彻 字文通,江夏人,雅善吟咏。家贫落魄,好奇节。元末天下乱,为陈友谅所得,置诸亲密,以 “先生”称之。岁壬寅,友谅进攻豫章,遣彻微行觇探,为明太祖所获。亲释其缚,问曰:“闻汝能诗,为我赋 《天闲百马图》。”彻应声曰:“问渠何日渡江来?百骑如云画鼓催。九十九中皆汗血,当头一个是龙媒。”太祖击节称赏。度其终不为我用,姑以揶揄友谅,乃刺 “诡谲秀才”四字于彻面遣还。友谅恶之,曰:“安有如此形容而可为我先生者乎?”彻遂掉小舟遁去。后友谅败死,次子陈理奔还武昌,负固久不下。太祖怒,将屠城。忽有称 “诡谲秀才”求见者,召入问曰:“汝安得尚在此?”良久,复命题 《西山夜雨诗》,彻复应声曰:“莫厌西山夜雨多,也应添起洞庭波。东风肯与周郎便,直上金陵奏凯歌。”太祖悟其意,遂下令班军还建康。盖此时张士诚据姑苏,可乘虚而蹑金陵之后也。后屡下诏物色之,竟辞不出,曰:“吾面目犯憎矣!”里中因号之曰 “范增”。 ◆明朝,吴仕 字行义,崇阳人。秉质淳厚,文辞尔雅。栖迟一壑,手不释卷。半生绝迹城市,事继母以孝闻。 《汉阳县志》方伎列传: ◆明朝,吴伟 字次翁,少孤贫。善绘画,不师而能。山水、人物入神品。性憨直,与俗寡谐。求者非其人,不应。虽素与昵好,一言弗合,辄投砚而去。成化间,成国公延至幕下。一见以 “小仙”呼之,遂以为号。平江伯礼聘渡江,闻誉日起。宪宗皇帝召至阙下,授锦衣镇抚,待诏仁智殿。伟有时大醉,被召,蓬首姤面,曳破皂履,踉跄行。中官扶掖以见,上大笑,命作 《松泉图》。伟跪翻墨汁,信手涂抹,风云惨澹生屏障间。左右动色,上叹曰:“真仙笔也。”伟出入掖庭,奴视权贵人。权贵人求图,又多不与。于是,权贵人怒,数短之。居无何,放归南都。伟好剧饮,或经旬不饭。其在南都,诸豪客日招酣饮。又好妓,饮无妓则罔欢,而诸豪客竞集妓饵之。孝庙登极,复召见便殿,命画,称旨。授锦衣百户,赐 “画状元”印章,宠眷日厚。伟思还楚,蒙恩许祭扫武昌。途次采石,有旨趣回京,赐西街居第。逾二年,伟称疾得归,居秦淮之东涯。正德三年五月,武宗即位,遣使召之。使者至,未就道而中酒死,时年五十。子山从遗命,葬于金陵。人称 “画隐”,亦曰 “画仙”。 《汉阳县志》逸编: ◆宋朝,吴立礼 兴国人,吴中复长子。治平进士,历官御史。有父风。 ◆明朝,吴权 字次崖,崇阳人。以贡任四川渠县知县,有治声,祀“名宦”。
2025-01-22 02:07:31 回复
《汉阳县志》人物传: ◆吴云鹏(1916—1947),原名学海,汉阳县大集镇花园村人。其父鸿荣以及长兄都在武昌电话局当工人。云鹏早年入塾读书,随后到武昌上小学。1934年考入武昌乡村师范,品学兼优。次年投入武汉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在北平爆发后,武汉大中学校学生积极响应,并在武昌司门口坚持三天三夜的静坐示威。他自始至终地参加这一斗争,此后,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1937年毕业后,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已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春,中共湖北省委派他到荆门县,任荆(门)当(阳)远(安)地区委员会委员,与曾志、苏震一道从事革命工作,开辟抗日根据地,重建该地区所属各县的党组织。当年秋,中共荆、当、远中心县委成立,他任县委组织部长,努力开创了鄂西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同年冬,他奉命调住南(漳)宜(城)保(康)中心县委任书记。1940年春,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将荆当远中心县委和南宜保中心县委合并为荆钟南宜特委,他任特委书记,分管南宜保地区的工作。任职期间,他在敌后坚定地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独立自主地在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指示,坚决抵制了王明在长江局推行的右倾机会主义方针政策。 1940年5月,日军在鄂西北疯狂“扫荡”襄河以西一线,他在南漳县白云山反扫荡斗争中英勇负伤,不得不离队修养。是年冬,中共襄西地委成立,特委随即撤销。他伤愈归队,任地委组织部长。 1942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他奉命调任天(门)汉(川、阳)中心县委书记。当时,这一地区既是鄂中革命根据地的南部屏障,又是党在武汉展开地下斗争并联络鄂中革命根据地的咽喉重地,敌顽势力十分猖獗,革命斗争异常激烈。他在任职期间,领导中心县委开展军事斗争,建党建政,成绩卓著。1943年冬,新四军开辟襄河以南的江(陵)潜(江)监(利)沔(阳)一带地区后,他被调任襄南中心县委副书记,为创建襄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1945年8月,襄南中心县委改为襄南地委,他任地委书记。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反动派集结近30万兵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军,云鹏随中原部队突围时,任江汉军区警卫团政治委员。他率警卫团掩护襄南地委以及江汉军区直属机关的大批干部艰难地突过襄河,直向鄂西北挺进。在南漳县境内遭遇敌军优势兵力,在激战中身负重伤,再次离队养伤。他在养伤期间写下这样的诗句: “我们挺起胸膛,要在战斗中成长。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革命前途万丈光芒。枪林弹雨难以阻挡,穷山恶水又有何妨!敌弹中膀受重伤,一心向着亲爱的党!” 他不等伤愈就要求归队,于1947年1月调任鄂西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在开辟武当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他亲率一连兵力,勇敢插入敌人主力正在“清剿”的武当山区,牵制敌人大批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原军区主力部队在鄂西北的战略转移。当他率部到均县、谷城和房县交界的葫芦坝时,被敌军重重包围,经过七日七夜的殊死战斗,在弹尽粮绝的严峻时刻,全部壮烈牺牲于悬崖深谷中。 建国后,湖北省人民政府明令追认他为烈士。他生前的老战友刘真、武承志曾撰文悼念。而今,烈士英名已载入新四军第五师战史。 ◆吴天保(1903—1967),字贤华,汉阳县索河乡人。9岁入塾,11岁辍学,随父到汉川县脉旺嘴经营豆腐作坊。他从小酷爱戏剧,1915年考入汉口满春戏院科班习汉戏,艺名“小天保”。次年拜萧长胜为师,习“三生”行当。1919年出师登台。他吸取京剧之长,独创汉剧吴派唱腔,蜚声武汉,人称“汉剧大王”。 1926年,汉口汉剧公会改选,他继余洪元之后任理事长。1929年,同余洪元率艺班赴上海演出,与京剧麒派艺术大师周信芳首次聚会,相互切磋,艺技更精。1931年武汉大水,百业凋零,他组班赴渝,上演《渡阴平》、《哭祖庙》等剧,历时数月,轰动山城。1933年,他在武汉长乐剧院首演大型连台本戏《薛仁贵征东》成功,为汉剧连台本戏之始。1935年,他带领戏班退出长乐剧院,重新组班赴九江、南昌等地演出。次年返汉,与万盏灯合股组建时代剧社。 1937年,他任武汉戏剧界联合会理事长,率抗日公会艺人进行抗战宣传演出,上演名剧《平倭传》、《放下你的鞭子》。次年在汉最先发起成立汉剧抗日流动宣传队,武汉沦陷前夕率队入川,坚持抗日宣传演出,直到抗战胜利。1947年返回武汉。次年脱离舞台生涯,一度经商谋生。 建国后,他重返舞台,上演现代汉剧《陈香梅之死》和《新杨四郎》,获武汉观众好评,1953年,武汉市汉剧团正式成立,他任团长。武汉市戏曲学校创办,他兼任校长。1958年错划为右派(属“划而不戴”类),次年撤销。1961年,武汉市汉剧团扩建为武汉市汉剧院,任副院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于1967年12月14日去世,终年64岁。 天保生前历任全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武汉市戏剧家分会副主席、中南文联筹备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戏剧改革委员会主席、全国政协一至四届委员等职。其拿手戏有:《哭祖庙》、《未央宫》、《辕门斩子》、《四郎探母》、《文昭关》、《下书路会》、《捉放曹》、《哭秦廷》、《斩经堂》、《取成都》等剧,集吴派唱腔之大成,年年演出,经久不衰。其中的《哭祖庙》于1959年摄制成影片后,在全国放映,成为《留住汉宫春》的代表作。在现代戏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红灯记》和《山乡风云》中,他成功地饰演了剧中角色杨晓冬、鸠山、何奉。国内唱片公司为他录制了大量唱片,至今行销海内外。董必武在祝贺武汉汉剧院创立时曾题诗云:“尊重吴陈(指吴天保和陈伯华)派,宏宣江汉声。”对吴天保平生艺术造诣作了公正的评价。 《汉阳县志》人物录: ◆吴干臣(1906~1930) 别名贞贤,汉阳县玉贤镇合贤村人。1917年,其父赴北京行医,随去求学。1923年回湖北考入武昌甲种工业学校,并参加汉阳旅省同学会,从事反帝反封建活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受命回乡发动群众,迎接北伐。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在合贤集成立国民党区党部,任常委;并组建中共合贤特别支部,任书记,领导当地农民运动,并编练农民自卫军。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转入地下斗争。1928年5月,任中共川阳临时县委委员,并重建合贤支部。1930年6月,川阳边区苏维埃工农政府成立,他当选为委员,分管文化和水利工作。7月随赤卫队调往洪湖,8月奉命返回汉阳,坚持武装斗争。不幸于9月被捕,就义于侏儒榨坊湾。解放后,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1984年汉阳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墓立碑,并明令定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贤卿(1870~1959) 原名赐宝,汉阳县奓山镇奓山村人。19岁乡试第一,入江汉书院,习天文、舆地、兵法、数学。光绪二十八年,入经心书院。次年入两湖书院,光绪三十年毕业,派往日本弘文学院,习师范一年半归国后,任本县师范甲丙堂学监,兼授心理学,又兼汉阳府师范庚壬堂心理学教员。著有《心理学》。宣统元年,贤卿被举孝廉方正,进京朝考,列二等。宣统三年,执教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民国5年,任汉阳县晴川中学校长。民国九年,被聘为湖北省教育厅咨议。民国11年,被聘为湖北省官矿公署咨议。民国12年,被聘为汉阳县志馆筹备主任。民国15年回家乡,执教于鄢氏宗祠。武汉沦陷后,闲居家中,研究历史典籍。1950年随子住汉口,于1959年病卒。 ◆吴炽庵(1905~1962) 字海清,号克昌,汉阳县索河镇人。少年读书、学徒,青年继承父业,在沙市经营风仪斋广货铺。1926年中共沙市党支部成立,吴炽庵从舆论和经济上给予支持。1933年开办吴泰昌酱园店和杂货店,后发展为三家铺店。1942年,创办“三一”学校。学校创办后,他把张执一、高纯一、万流一等革命干部安排在学校食宿。1942年,他为新四军五师购买武器,并掩护革命同志。1943年在汉口被日寇逮捕,经组织暗中营救和族人会同作保获释,1946年他被国民党沙市警察局逮捕,严刑拷打,忠贞不屈。1949年武汉解放,他开办安记群力砖瓦厂,为武汉大规模建设作贡献。在肃反运动中错捕入狱,1962年去世。现已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
2025-01-22 01:27:54 回复
《索河镇志(1911-1985)》是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县索河镇志编委会编纂的地方志。人物小传中的吴氏有:吴烜平、吴炽菴、吴天保、吴方楼、吴良福、吴绍先、吴泽生、吴方华、吴国华、吴少华、吴景廉、吴正普、吴国良、吴敏炅、吴绍伯、吴琴甫、吴智、吴人杰、吴砥之等人。
2025-01-22 01:13:58 回复
“每逢岁科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但参加大试却屡试不中”。这种情况我深有体会,我一位高中同学,平时成绩很好,在班上都是在前几名。但一到大考时,就考不了好成绩,以致于高考落榜。现在福建打工去了,可惜了这样的人才。
2025-01-22 01:07:03 回复
表情
超陵公吴志远传
《汉阳县志》忠烈列传:
◆吴裕中 字磊石,江夏人。父璧山,教授乡里。尝积谷千石,万历间,岁大饥,廉其值以出,乡人德之。生四子,裕中其季也。五岁,授句读。一日自塾归,持两梨奉父母。父摩其顶曰:“孝子。”应声曰:“忠臣。”父深奇之。父殁,益自刻励。万历乙卯[55],举于乡。己未,成进士,授广东顺德令。顺固剧邑,多陋规。凡胥史各曹监引给发水陆舟邮,皆有额例以为常。裕中艴然曰:“岂吏而贾耶!”斥绝之。又置石关,修海门,严武备,大著廉能声。兼摄新会篆,县多山险,为盗薮。裕中建署,设哨搜辑之,盗遂戢。乙丑,召入御史台。巡视中城,遂以直谏遘魏珰之祸云。魏珰罗织忠谠,群小为之羽翼,焰张甚。次辅丁绍轼以大臣亦比之,内通客氏,外结崔田助为虐。裕中素感愤不平,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夜半,肃衣冠设香烛昭告二祖、列宗,伸纸具疏。未数行,旋风灭烛者三。裕中怒叱曰:“是何鬼物敢尔!”呼童子速续火,疏斥绍轼奸邪、误国欺君。二十五日奏上,阁票拟已,有旨:“姑不究。”绍轼力嗾珰矫旨削夺逮问。裕中适往某侍郎所,同两谏垣、两庶常,袍服未易。缇骑至,坐中皆失色,裕中从容前曰:“昨具小疏,此必为我。”随至午门,杖一百。血如注,肉糜烂,骨皆寸折。口呼:“天子圣明!”晕绝。舁出,苏,语所知曰:“杖亦君恩,但小疏四,才达其一,诸君谁为我续缮者?”又顾语侍者曰:“吾母远隔数千里外,岂知儿今夕为国死耶?”遂绝,时丙寅正月初三日也。谍者走报绍轼,方手茶瓯,忽堕地碎,伛身连呼:“饶我,饶我,无与我事!”左右惊问,曰:“适见吴御史来。”越二日,死。
裕中讣至江夏,其母曰:“儿果以谏死乎?儿真范滂,吾得为滂母足矣!”
崇祯初,赠太仆卿,褒三代,荫一子,谥曰忠烈。
◆吴思温 字江黄,江夏人。万历乙卯举人,始任均州学正。时释奠先圣,典礼多阙。思温乃铸祭器,定仪注,夙期戒事,罔或不虔。升知云南顺州,苗蛮犯顺,抚循有方,民以获安。仕至广西布政,致政归。献贼薄城,率兵守保安门。城陷,抗节死之。
◆吴兹明 武昌人,以椽任山东黄县尉。城破不屈,死,黄人祠祀之。
《汉阳县志》刚正列传:
◆宋朝,吴中复 字仲庶,兴国人。登宝元进士,授峨眉令。性刚廉,尽毁境内诸淫祠,归装不载一物。迁通判潭州。御史中丞孙抃初未识面,荐为殿中侍御史。或以问,抃曰:“昔人耻呈身御史,今岂有识面台官耶?”中复益励风节,劾宰相梁适、刘沆。仁宗飞白书 “铁御史”三字赐之,擢龙图阁直学士。后知永兴军,值河北行青苗法。使者至,将先下州县。中复檄曰:“敛散自有期,今先事扰民,何也?”拒不听。安抚司韩琦方疏谏青苗,录其语上之,卒以此罢官。
◆明朝,吴廷举 字献臣,嘉鱼人。洪武中,祖戍梧州,遂隶戎籍。登成化丁未进士,授广东顺德知县,洁己爱民。时有权珰家庙在治所内,大臣属廷举为修葺,廷举不从。至县即毁淫祠,更撤其材作书院、修学宫。御史汪姓者亦嫉其专忤上官,以他事按之。廷举即自囚服梏手诣讼。合邑大夫士庶见之惊哭,环拥泣诉令无私状。御史大惭,谢。弘治中,迁成都同知。广东盗起,擢兵备讨贼,平之。改兼盐法,值刘瑾遣官敛诸省库银解京,意实索羡。廷举止以额银解,不予羡;又劾太监潘中二十罪:瑾怨,矫旨逮系狱拷掠。无可文致,竟谪戍雁门。谨诛,起,备兵云南。随擢江西右布政,讨桃源贼,深入,为贼所获。廷举端坐,待贼以属民礼,贼环顾错愕不敢动。久之,伺得贼要领。反[160],执其魁,贼遂平。晋广东左布政,升副都御史。赈济湖南,土官相仇杀,廷举驰檄谕,各解息。疏陈六事,阴请备宸濠。当是时,濠久蓄异志,招纳亡命,多行不法。畏巡抚孙燧严切,遗书中朝腹党必亟易去燧,然切勿令吴廷举来,来,即又一燧也。盖与淮南王惮汲黯同一辙云。嘉靖初,召为兵部侍郎。又上疏忤政府,改南工部。寻晋尚书,即疏归。衣敝居隘,妻子不免饥、寒,而性又好施予。卒之日,几无以敛。隆庆元年,追录,赐葬、祭,加太子少保,谥清惠。
《汉阳县志》经济列传:
◆宋朝,吴择仁 字智夫,兴国人,以荫任雍丘簿。元祐中,金水河堤坏,十六县皆简属官应役,得谐朝堂白事。宰相范纯仁独异之曰:“簿领中乃有是人耶?”会畿内饥,多盗,选知太康。以静镇为政,群盗相戒不入境。中贵人谭稹奴犯法,按致之理。稹谮之,徽宗命户部郎宋乔年往鞫,罪无指实。遂以荐闻,进直秘阁副使。命往筑郑州城,又有谮之者。帝密遣使取城土试验,命卫卒三掷之,坚如铁,谗得不行。拜户部侍郎,知开封府,治宦官杨戬匿卖珠人事。戬以他事中之,出知燕州。终徽猷阁直学士。
《汉阳县志》才猷列传:
◆宋朝,吴审理 兴国人。登皇祐进士,知辰州。猺人数为寇,始至惟结以诚信,解甲撤备,群猺感服。比去任,猺寇如故。故诏令复官,在辰十年,境无一警。
◆明朝,吴軏,江夏人。永乐癸卯乡举,授兵部主事。勤于职事,机警明敏。能先事观变,料无遗策。外艰守制,当道需其才,诏夺情起复。改户部,迁山东按察佥事。
◆明朝,吴原正 字复初,通山人。成化辛卯科乡举],谒授广西博白令。筑城设堡,民赖以安。迁思明府丞,经略有方,土酋惧且怀之。卒于官。
《汉阳县志》端良列传:
◆南唐,吴仲举 字太冲,兴国人,学通 《春秋三传》。李煜时,为彭泽簿。宋太祖命曹彬下江南,遣使招降诸郡。彭泽令欲降,仲举责以大义,杀使者。彬执之,仲举曰:“吾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释之。太宗诏用李氏旧臣,以仲举为平阴主簿。后为零陵令。
◆宋朝,吴几复 兴国人,仲举子。天圣进士,知蓬州。多惠政,民戴之如父母。
◆明朝,吴元伯 字开吴,江夏人。幼孤力学,受业者众。崇祯癸酉举于乡[179]。庚辰下第,特恩八月重试,赐进士。授礼部司务,迁吏部,历武选员外郎,善于其职。出为山东沂州参议。甲申之变,挂冠归。卧病不出,卒年五十八。
《汉阳县志》文章列传:
◆明朝,吴童 字求叔,蒲圻人。疏散自适,落落不与时偶。筑室落霞溪,与下雉吴明卿、京山李本宁,诗坛酒社,时相往还。著有 《吴山人大隐堂集》。
◆明朝,吴国伦 字明卿,兴国人,领嘉靖己酉省试第一。庚戌成进士,授中书。擢兵科给事中,以诗文名一时。与历下李干鳞攀龙、琅琊王元美世贞、广陵宗子相臣、天目徐子与中行、南海梁公实有誉、临清山人谢茂蓁榛连社唱和,称七才子。时严嵩柄政,才国伦,欲罗致之。国伦顾独立自好,不为屈。又值兵部职方杨继盛疏斥嵩十大罪,婴嵩怒,冤陷下狱。临刑,国伦同世贞往西市抚继盛,哀恸永诀,经纪其后事。嵩闻恚甚,遂谪白鹿洞知事。屡迁至高州府。御岛寇有功,迁贵州提学。转河南参政,致仕归。专志著述,有《甔甀洞正续稿》数十卷传世。祀乡贤。
◆明朝,吴楚材 字国贤,崇阳人。隆庆丁卯乡举,授会宁令。解组归,著有 《邑志美合编》、《强识略》行世。楚材性嗜学,博雅渊湛,以兴起古学自任。与唐顺之、李攀龙、王世贞、吴国伦日以诗文相劘切,名满海内。
《汉阳县志》武功列传:
◆明朝,吴时乔 字凤洲,武昌人。初以庠生困棘闱,弃去。就万历乙酉武科,丙戌成进士。授靖州守备,迁四川都司。土酋杨应龙犯顺[258],奉檄援剿。散家财募壮士,得奇兵千余人。身先士众,挥戈陷阵,斩贼渠一十五人,监军上其功。积劳发疾,卒。事平论叙,世袭武昌卫指挥。
《汉阳县志》笃行列传:
◆明朝,吴国典 字少松,兴国人,授楚府典仪。母冯氏早世,事父极孝,寝必相傍,疾不解衣;事继母汪氏不异生母。起家素封,好施予,捐赀修城、建桥、掩骼、拯殍甚众。
◆明朝,吴志渊 通山人。学行修整,有隐德。景泰元年,以子瑺赠光禄署丞。
◆明朝,吴子钿 字东阳,兴国人。禀质温良谨饬,自好读书,不求仕。日惟教子课孙,年九十一。郡守陈尧宗旌其门曰 “表式乡闾”。
◆清朝,吴景祉 字二来,兴国人。顺治乙未进士,知南丰县。笞人至十,辄涕泣不自禁。或劝其稍自润,景祉曰:“视作秀才时何如?而尚求 (嬴)[赢]也。”遂罢官,贫不能归。子甫生领乡试第一,始旋里。徜徉丘园,不干邑事。年八十余,卒。
《汉阳县志》义烈:
◆明朝,吴贞 字五台,兴国人,膂力过人。甲申,议剿茅坪寨贼。贞勇敢自任,率乡兵冲锋抵贼巢。贼溃,转战。贼据险死斗,众皆散走。贞独大呼杀贼,殁于阵。
◆清朝,吴宿 字连山,兴国人。性孝友,乡党称善士。丙戌冬,土贼犯城。宿往责其渠,晓以大义。贼怒杀之,骂不绝口。
《汉阳县志》隐逸列传:
◆明朝,吴彻 字文通,江夏人,雅善吟咏。家贫落魄,好奇节。元末天下乱,为陈友谅所得,置诸亲密,以 “先生”称之。岁壬寅,友谅进攻豫章,遣彻微行觇探,为明太祖所获。亲释其缚,问曰:“闻汝能诗,为我赋 《天闲百马图》。”彻应声曰:“问渠何日渡江来?百骑如云画鼓催。九十九中皆汗血,当头一个是龙媒。”太祖击节称赏。度其终不为我用,姑以揶揄友谅,乃刺 “诡谲秀才”四字于彻面遣还。友谅恶之,曰:“安有如此形容而可为我先生者乎?”彻遂掉小舟遁去。后友谅败死,次子陈理奔还武昌,负固久不下。太祖怒,将屠城。忽有称 “诡谲秀才”求见者,召入问曰:“汝安得尚在此?”良久,复命题 《西山夜雨诗》,彻复应声曰:“莫厌西山夜雨多,也应添起洞庭波。东风肯与周郎便,直上金陵奏凯歌。”太祖悟其意,遂下令班军还建康。盖此时张士诚据姑苏,可乘虚而蹑金陵之后也。后屡下诏物色之,竟辞不出,曰:“吾面目犯憎矣!”里中因号之曰 “范增”。
◆明朝,吴仕 字行义,崇阳人。秉质淳厚,文辞尔雅。栖迟一壑,手不释卷。半生绝迹城市,事继母以孝闻。
《汉阳县志》方伎列传:
◆明朝,吴伟 字次翁,少孤贫。善绘画,不师而能。山水、人物入神品。性憨直,与俗寡谐。求者非其人,不应。虽素与昵好,一言弗合,辄投砚而去。成化间,成国公延至幕下。一见以 “小仙”呼之,遂以为号。平江伯礼聘渡江,闻誉日起。宪宗皇帝召至阙下,授锦衣镇抚,待诏仁智殿。伟有时大醉,被召,蓬首姤面,曳破皂履,踉跄行。中官扶掖以见,上大笑,命作 《松泉图》。伟跪翻墨汁,信手涂抹,风云惨澹生屏障间。左右动色,上叹曰:“真仙笔也。”伟出入掖庭,奴视权贵人。权贵人求图,又多不与。于是,权贵人怒,数短之。居无何,放归南都。伟好剧饮,或经旬不饭。其在南都,诸豪客日招酣饮。又好妓,饮无妓则罔欢,而诸豪客竞集妓饵之。孝庙登极,复召见便殿,命画,称旨。授锦衣百户,赐 “画状元”印章,宠眷日厚。伟思还楚,蒙恩许祭扫武昌。途次采石,有旨趣回京,赐西街居第。逾二年,伟称疾得归,居秦淮之东涯。正德三年五月,武宗即位,遣使召之。使者至,未就道而中酒死,时年五十。子山从遗命,葬于金陵。人称 “画隐”,亦曰 “画仙”。
《汉阳县志》逸编:
◆宋朝,吴立礼 兴国人,吴中复长子。治平进士,历官御史。有父风。
◆明朝,吴权 字次崖,崇阳人。以贡任四川渠县知县,有治声,祀“名宦”。
2025-01-22 02:07:31 回复
《汉阳县志》人物传:
◆吴云鹏(1916—1947),原名学海,汉阳县大集镇花园村人。其父鸿荣以及长兄都在武昌电话局当工人。云鹏早年入塾读书,随后到武昌上小学。1934年考入武昌乡村师范,品学兼优。次年投入武汉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在北平爆发后,武汉大中学校学生积极响应,并在武昌司门口坚持三天三夜的静坐示威。他自始至终地参加这一斗争,此后,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1937年毕业后,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已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春,中共湖北省委派他到荆门县,任荆(门)当(阳)远(安)地区委员会委员,与曾志、苏震一道从事革命工作,开辟抗日根据地,重建该地区所属各县的党组织。当年秋,中共荆、当、远中心县委成立,他任县委组织部长,努力开创了鄂西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同年冬,他奉命调住南(漳)宜(城)保(康)中心县委任书记。1940年春,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将荆当远中心县委和南宜保中心县委合并为荆钟南宜特委,他任特委书记,分管南宜保地区的工作。任职期间,他在敌后坚定地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独立自主地在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指示,坚决抵制了王明在长江局推行的右倾机会主义方针政策。
1940年5月,日军在鄂西北疯狂“扫荡”襄河以西一线,他在南漳县白云山反扫荡斗争中英勇负伤,不得不离队修养。是年冬,中共襄西地委成立,特委随即撤销。他伤愈归队,任地委组织部长。
1942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他奉命调任天(门)汉(川、阳)中心县委书记。当时,这一地区既是鄂中革命根据地的南部屏障,又是党在武汉展开地下斗争并联络鄂中革命根据地的咽喉重地,敌顽势力十分猖獗,革命斗争异常激烈。他在任职期间,领导中心县委开展军事斗争,建党建政,成绩卓著。1943年冬,新四军开辟襄河以南的江(陵)潜(江)监(利)沔(阳)一带地区后,他被调任襄南中心县委副书记,为创建襄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1945年8月,襄南中心县委改为襄南地委,他任地委书记。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反动派集结近30万兵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军,云鹏随中原部队突围时,任江汉军区警卫团政治委员。他率警卫团掩护襄南地委以及江汉军区直属机关的大批干部艰难地突过襄河,直向鄂西北挺进。在南漳县境内遭遇敌军优势兵力,在激战中身负重伤,再次离队养伤。他在养伤期间写下这样的诗句:
“我们挺起胸膛,要在战斗中成长。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革命前途万丈光芒。枪林弹雨难以阻挡,穷山恶水又有何妨!敌弹中膀受重伤,一心向着亲爱的党!”
他不等伤愈就要求归队,于1947年1月调任鄂西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在开辟武当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他亲率一连兵力,勇敢插入敌人主力正在“清剿”的武当山区,牵制敌人大批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原军区主力部队在鄂西北的战略转移。当他率部到均县、谷城和房县交界的葫芦坝时,被敌军重重包围,经过七日七夜的殊死战斗,在弹尽粮绝的严峻时刻,全部壮烈牺牲于悬崖深谷中。
建国后,湖北省人民政府明令追认他为烈士。他生前的老战友刘真、武承志曾撰文悼念。而今,烈士英名已载入新四军第五师战史。
◆吴天保(1903—1967),字贤华,汉阳县索河乡人。9岁入塾,11岁辍学,随父到汉川县脉旺嘴经营豆腐作坊。他从小酷爱戏剧,1915年考入汉口满春戏院科班习汉戏,艺名“小天保”。次年拜萧长胜为师,习“三生”行当。1919年出师登台。他吸取京剧之长,独创汉剧吴派唱腔,蜚声武汉,人称“汉剧大王”。
1926年,汉口汉剧公会改选,他继余洪元之后任理事长。1929年,同余洪元率艺班赴上海演出,与京剧麒派艺术大师周信芳首次聚会,相互切磋,艺技更精。1931年武汉大水,百业凋零,他组班赴渝,上演《渡阴平》、《哭祖庙》等剧,历时数月,轰动山城。1933年,他在武汉长乐剧院首演大型连台本戏《薛仁贵征东》成功,为汉剧连台本戏之始。1935年,他带领戏班退出长乐剧院,重新组班赴九江、南昌等地演出。次年返汉,与万盏灯合股组建时代剧社。
1937年,他任武汉戏剧界联合会理事长,率抗日公会艺人进行抗战宣传演出,上演名剧《平倭传》、《放下你的鞭子》。次年在汉最先发起成立汉剧抗日流动宣传队,武汉沦陷前夕率队入川,坚持抗日宣传演出,直到抗战胜利。1947年返回武汉。次年脱离舞台生涯,一度经商谋生。
建国后,他重返舞台,上演现代汉剧《陈香梅之死》和《新杨四郎》,获武汉观众好评,1953年,武汉市汉剧团正式成立,他任团长。武汉市戏曲学校创办,他兼任校长。1958年错划为右派(属“划而不戴”类),次年撤销。1961年,武汉市汉剧团扩建为武汉市汉剧院,任副院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于1967年12月14日去世,终年64岁。
天保生前历任全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武汉市戏剧家分会副主席、中南文联筹备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戏剧改革委员会主席、全国政协一至四届委员等职。其拿手戏有:《哭祖庙》、《未央宫》、《辕门斩子》、《四郎探母》、《文昭关》、《下书路会》、《捉放曹》、《哭秦廷》、《斩经堂》、《取成都》等剧,集吴派唱腔之大成,年年演出,经久不衰。其中的《哭祖庙》于1959年摄制成影片后,在全国放映,成为《留住汉宫春》的代表作。在现代戏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红灯记》和《山乡风云》中,他成功地饰演了剧中角色杨晓冬、鸠山、何奉。国内唱片公司为他录制了大量唱片,至今行销海内外。董必武在祝贺武汉汉剧院创立时曾题诗云:“尊重吴陈(指吴天保和陈伯华)派,宏宣江汉声。”对吴天保平生艺术造诣作了公正的评价。
《汉阳县志》人物录:
◆吴干臣(1906~1930) 别名贞贤,汉阳县玉贤镇合贤村人。1917年,其父赴北京行医,随去求学。1923年回湖北考入武昌甲种工业学校,并参加汉阳旅省同学会,从事反帝反封建活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受命回乡发动群众,迎接北伐。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在合贤集成立国民党区党部,任常委;并组建中共合贤特别支部,任书记,领导当地农民运动,并编练农民自卫军。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转入地下斗争。1928年5月,任中共川阳临时县委委员,并重建合贤支部。1930年6月,川阳边区苏维埃工农政府成立,他当选为委员,分管文化和水利工作。7月随赤卫队调往洪湖,8月奉命返回汉阳,坚持武装斗争。不幸于9月被捕,就义于侏儒榨坊湾。解放后,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1984年汉阳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墓立碑,并明令定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贤卿(1870~1959) 原名赐宝,汉阳县奓山镇奓山村人。19岁乡试第一,入江汉书院,习天文、舆地、兵法、数学。光绪二十八年,入经心书院。次年入两湖书院,光绪三十年毕业,派往日本弘文学院,习师范一年半归国后,任本县师范甲丙堂学监,兼授心理学,又兼汉阳府师范庚壬堂心理学教员。著有《心理学》。宣统元年,贤卿被举孝廉方正,进京朝考,列二等。宣统三年,执教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民国5年,任汉阳县晴川中学校长。民国九年,被聘为湖北省教育厅咨议。民国11年,被聘为湖北省官矿公署咨议。民国12年,被聘为汉阳县志馆筹备主任。民国15年回家乡,执教于鄢氏宗祠。武汉沦陷后,闲居家中,研究历史典籍。1950年随子住汉口,于1959年病卒。
◆吴炽庵(1905~1962) 字海清,号克昌,汉阳县索河镇人。少年读书、学徒,青年继承父业,在沙市经营风仪斋广货铺。1926年中共沙市党支部成立,吴炽庵从舆论和经济上给予支持。1933年开办吴泰昌酱园店和杂货店,后发展为三家铺店。1942年,创办“三一”学校。学校创办后,他把张执一、高纯一、万流一等革命干部安排在学校食宿。1942年,他为新四军五师购买武器,并掩护革命同志。1943年在汉口被日寇逮捕,经组织暗中营救和族人会同作保获释,1946年他被国民党沙市警察局逮捕,严刑拷打,忠贞不屈。1949年武汉解放,他开办安记群力砖瓦厂,为武汉大规模建设作贡献。在肃反运动中错捕入狱,1962年去世。现已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
2025-01-22 01:27:54 回复
《索河镇志(1911-1985)》是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县索河镇志编委会编纂的地方志。人物小传中的吴氏有:吴烜平、吴炽菴、吴天保、吴方楼、吴良福、吴绍先、吴泽生、吴方华、吴国华、吴少华、吴景廉、吴正普、吴国良、吴敏炅、吴绍伯、吴琴甫、吴智、吴人杰、吴砥之等人。
2025-01-22 01:13:58 回复
“每逢岁科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但参加大试却屡试不中”。这种情况我深有体会,我一位高中同学,平时成绩很好,在班上都是在前几名。但一到大考时,就考不了好成绩,以致于高考落榜。现在福建打工去了,可惜了这样的人才。
2025-01-22 01:07:03 回复
我也来说两句